黃燕文
【摘 要】近年來,大概念教學逐漸成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研究的熱點。通過閱讀文獻,從理論內涵和實踐范式兩個方面對有關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研究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在肯定其成果的同時直面現有問題。為此需要統合研究主體、優化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內容,從而為后續研究增添助力,更好地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展開深入研究,以解決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學科 大概念研究 進展述評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2-20-04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關于學科大概念提到:“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這一要求是為了破解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存在的教學內容碎片化、知識學習淺層化、思維層次低階化等困境。以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構建課程知識體系,可為解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現實問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新的途徑。
本文基于CNKI文獻高級搜索功能,以“大概念”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截至2022年11月10日,共檢索到文獻4008篇。通過閱讀標題、摘要和全文,剔除無效文獻,最后篩選出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相關的大概念研究文獻78篇,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研究現狀,為后續開展研究奠定基礎,尋找切入點、突破點和落腳點。
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理論內涵
自2019年以來,大概念開始進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有關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論文數量逐年上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大概念?國內諸多研究者對其進行了界定與分析。總體來說,當前對大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基于學科知識的視角,認為大概念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中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可以統攝學科知識體系。第二類是基于學生發展的視角,認為大概念能廣泛遷移和應用,發展學生適應社會和未來的能力。雖然在概念界定上,各研究者觀點各異,但是基本都認同大概念在學科知識中的地位,對學生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應看到,這些研究存在著共同弊端:沒有詞源學、哲學、心理學及教育學理論的支撐,僅僅是研究者主觀的一種界定,缺少學理性。因此,其概念的界定可在往后的研究中繼續深入。
(二)特征研究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大概念,部分研究者在進行概念界定的同時對大概念的特征做了進一步說明。趙敏等人認為大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遷移性和解釋力”[1]。程勇提出大概念的主要特征是“邏輯結構性”“情境遷移性”“延續持久性”[2]。方軍認為學科大概念具有“本質性、綜合性、抽象性和普遍性”[3]等基本特征。孫建國認為大概念的特征是“高階性”“中心性”“深刻性”“遷移性”[4]。可見,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特征研究方面,當前有關研究的觀點基本一致,都認為大概念是從一般概念和知識點中抽象概括而來的,相較于一般概念而言,具有普遍性、深刻性、遷移性等特點。
(三)提取方法研究
當前,關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提取方法仍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張翰等人認為,提煉學科核心內容的大概念可以從來源、視角、路向三個方面展開:來源為“新課標與新教材相結合”,視角為“上掛與下聯相統一”,路向為“大概念與議題相促進”[5]。鄒幸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瞄準文化育人方向、聚焦核心素養培育,從而提煉和確立學科大概念”[6]。金玲娣認為在高中思想政治復習課中引入大概念用以突破復習困境,要找尋大概念,謹慎選擇大概念,可以以現有原始概念為基礎確立大概念,還要避免誤入“概念教學”與“知識中心主義”這“兩大歧途”[7]。孫建國提出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深度理解教材”“概括知識結構”[8]來提煉大概念。林艾倫認為“教師應基于學科知識和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確定學科大概念”[9]。
(四)價值厘定
學界對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功能和價值判定,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王旭等人提出,“面對新形勢和有限課時,要實現學科目標、完成課時任務,就要以大概念為統領,打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找到知識間的內在邏輯,使學習內容結構化、系統化”[10]。第二種觀點認為,學科大概念可以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步翠嶺提出,高三二輪復習以學科大概念為抓手,引導學生進行“上位學習”;以大概念為錨點,可促使“深度學習”的發生;以大概念為經絡,提升學習效率。[11]第三種觀點認為,大概念可以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張翰認為,“大概念是課程內容組織的基本框架,是深入理解課標議題的關鍵,也是孕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托”[12]。以上三種觀點對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價值研究頗有啟發,但是在研究方法上還缺少理論支撐和實踐檢驗,使得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價值厘定缺乏效度和信度分析。例如有研究者認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可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但是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形成,如何測定其是否形成,至今鮮有討論。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實踐范式
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大概念教學只有回歸課堂,才能實現其價值。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相關實踐研究成果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教學設計
1.構成要素研究
研究者大都認可高中思想政治大概念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包括問題、情境、活動和任務等,并進而闡述其實施策略。孫杰認為,“圍繞大概念,架構思想政治課結構化教學的素養進階路徑,需要架構內容結構化的‘大政治,引學生固定學科認知最核心的‘大概念錨點;解決任務項目化的‘大問題,引學生解構能力遷移最深處的‘大概念情境;開展教學議題化的‘大活動,引學生理解課程單元最本質的‘大概念設計”[13]。李永勤提出了大概念下的“四化”教學實踐:“基于大概念下的知識結構化建構、基于大概念下的內容情境化設置、基于大概念下的任務項目化學習、基于大概念下的價值議題化重塑。”[14]
2.基本單位研究
大多研究者將“大單元”視為高中思想政治大概念教學設計的基本單位。楊靖華等人認為,“利用大概念教學,從模塊角度構建學科大概念、從單元角度整合教學內容、從一課角度創設教學情境,更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15]。葉志娟認為,基于單元大概念構建議題式復習教學的步驟為:“統攝學科概念體系,精選單元主題議題;明確單元議題邏輯,創設單元學習情境;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單元議題活動;承載學科育人目標,關注單元教學評價。”[16]華廈等人認為,“在‘雙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范式發生了從積累‘知識點到生成‘大概念的深刻變化”,“在教學設計方面,要求教師用單元主題的理念組織教學活動,單元主題的設計存在兩條進路:以概念為中心或以情境為中心,但任何單元設計都應包括學科綜合性活動”[17]。李寒梅等認為“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從分析教材入手,尋找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建構起單元教學中的大概念;圍繞大概念,通過學情分析,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目標;通過呈現真實情境,設計指向問題解決的單元教學過程;通過制定綜合性的評價指標,設計指向真實學力的單元教學評價”[18]。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課堂實施
1.實施環節研究
研究者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實施環節的論述各持己見。盡管各研究者在表述上有所出入,但是都經歷“引入大概念—構建教學過程—實施與評價”三個階段。孫建國認為,“以大概念為抓手的思政課整合性教學需要從四個維度把握:一是基于教材體系構建大概念,二是基于議題式教學統整大概念,三是基于問題導向活化大概念,四是基于核心素養評價大概念”[19]。林艾倫認為,“學科大概念教學模式建構需要經過如下過程:議題→情境創設→活動探究→評價→目標”[20]。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一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都從實踐出發,歸納了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的實施策略,但有些只是浮于表面,停留在對個案的分析上,普適性不強;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采用思辨分析的方法,因此實踐研究中的內容重復率高,出現理論指導不足與實踐反思不強的結果。
2.教學評價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應如何進行評價?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在實施環節中一筆帶過。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在其實施過程中的評價研究欠缺,因此也就無法知曉其具體實施情況及實際教學效果。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關系到這一階段的教學成效,而且還關系到下一階段的教學實施。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情況,關注學生處于復雜多樣的真實性問題情境中的能力發展情況。此外,還要結合結果評價、增值評價及綜合評價,以構建多元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評價體系。
三、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研究反思及展望
通過對大概念與高中思想政治相結合的文獻進行梳理,能夠較為客觀地展現其研究現狀。總體上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在其理論內涵和實踐范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研究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統合研究主體
一線政治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研究群體中占據絕大多數,他們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并將其實踐經驗轉化為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關注本研究的高等學校學者較少,可見當前研究主體的單一性。一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而高等學校學者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開闊的研究視野,這就需要統合研究主體,集雙方所長,實現研究成果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推進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研究可持續發展,以產生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研究成果。
(二)優化研究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實證研究寥寥無幾,現有研究成果多為一線教師的經驗總結,都是基于思辨方法得出的,并未經過嚴格的實證檢驗,其可信度有待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后續研究中,要優化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第一,開展專門針對大概念教學的實證研究,減少基于經驗主義展開的思辨性推論。第二,運用混合研究,如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將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相結合,通過多種研究方法不斷地在大概念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之間進行調和。
(三)深化研究內容
1.明晰理論依據
在現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以某一個課時、一個單元乃至一本教材為載體,基于自身的教學實際和經驗總結,大致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展開研究。研究者過于注重經驗總結,將“怎么辦”設為其研究重點,輕視“是什么”“為什么”的研究。基于此,研究者在依托教學實踐提出實施策略的同時,要重視其背后的理論依據,追溯其歷史邏輯,以凸顯學科特色,彰顯育人價值,增強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2.明確實踐范式
大概念教學有其基本的教學設計模式和課堂實施路徑,現有研究雖然有涉及,但是學科特色不明顯,有些研究成果還存在將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混淆使用的情況。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教學設計模式和課堂實施路徑進行研究,并非要固化一線教師的思維,僵化大概念教學的實施路徑,而是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總過程,推動研究進展,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課大概念教學更好地開展。
3.拓展研究視域
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課和復習課的大概念實施路徑,研究成果內容重復率高,同質化現象日益凸顯。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深化研究內容:一方面,研究內容要橫向拓展,在課型上可以從新授課和復習課延伸到試卷講評課和綜合活動課,以更好地適應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特殊性和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另一方面,研究內容要縱向延伸,當前研究成果很少關注大中小學銜接的大概念教學,因此在學段銜接上要積極探索大中小學相互銜接的大概念教學,打破學段隔離,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總之,通過分析近年來的研究,研究者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范式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通過上述反思,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大概念研究應統合研究主體、優化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內容,以持續推進、深入論證。
【參考文獻】
[1]趙敏,陳紅.基于大概念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9):17.
[2]程勇.學科大概念:單元教學推進的有效突破口[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10):27-28.
[3]方軍.大概念視域下思政課作業設計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7):42.
[4]孫建國.大概念視域下整合性教學實施的四維路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5):31.
[5]張翰,郭敏.提煉學科大概念 實現教學新轉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9):42-43.
[6]鄒幸.解讀新高考評價體系 解構政治大概念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1):54.
[7]金玲娣.大概念統整下高中思政復習課設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66.
[8]同[4].
[9]林艾倫.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大概念及其教學策略例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1):67.
[10]王旭,王獻章.新教材教學要以大馭小: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1):27.
[11]步翠嶺.學科大概念:復習課教學的支點[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7):81.
[12]張翰.“大概念”:一個不容忽視的課程新理念[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6):31.
[13]孫杰.大概念:結構化教學的素養進階架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8):15.
[14]李永勤.大概念下的“四化”教學實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7):40-42.
[15]楊靖華,潘旭照.大概念教學在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中的應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5):35.
[16]葉志娟.基于單元大概念的議題式復習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2):75.
[17]華廈,孟祥萍.從積累“知識點”到生成“大概念”: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范式的轉變[J].上海教育科研,2022(5):64.
[18]李寒梅,曹玫.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5):37.
[19]同[4].
[20]同[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