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山東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季家街道辦事處,山東 煙臺 264006)
農村經濟受到市場化和小農經濟矛盾的影響,本就轉型發展受制,而隨著工業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村經濟的發展更為遲緩,同城市經濟發展拉開巨大差距,再加上農村地區各類基礎建設頗為落后,人才也極其缺乏,農村經濟處于發展困難期。我國屬于傳統農業大國,不論如何,始終要重視農業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必須采取措施來應對農村經濟發展困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從而完善我國經濟發展體系,構建社會主義經濟強國和美麗中國。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應運而生。作為我國農村經濟取得發展的關鍵舉措,鄉村振興戰略對推動農村生產思維創新、促進農村產業分化以及調節農村產業結構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計劃,其既關注到了城鄉關系的重塑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又關注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對農耕文明、鄉村治理體系創新、脫貧攻堅等作了強調,是我國改革農村生活環境、發展農村經濟、助推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途徑。必須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持續推進該戰略的實施,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技術工藝,塑造農產品品牌,最終縮短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雙方協調發展,在把握住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加快農村建設現代化,達到提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目的。
通過推行鄉村振興戰略,能夠從政策上給予農業產業發展以扶持,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改革,提升農業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水平,最終達到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整體生產效率,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總的來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我國農業產業科技化水平獲得了大幅提升,農業發展呈現出機械化特征,分析我國農業生產現狀來看,我國農業正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可以在保證農業生產目標達成的情況下,有效提升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并優化農村土地環境,構建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模式。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結構以單一農作物為主,因此市場經濟循環率不高,市場附加值低下,這也正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始終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了深化,農業生產結構也因此得到了調整,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受限于單一農業生產作物的農業生產模式融入了加工產業,構建了一套高質量、高效率、高回報的農業生產機制,農業生產和農業加工逐漸有機結合在一起,農業生產整體市場經濟價值大幅提高。目前,我國家庭農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發展前景良好,發展勢頭迅猛,為農村經濟提升起到了重要的貢獻,提高了農民整體收入,也增強了農民生活與勞作的幸福感、滿足感。
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情況可知,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農業領域引入新興技術與人才提供了重要推動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的發展,有效改善了農業技術工藝,我國農業經濟也因而得到優化。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工藝正處于持續更新狀態,各類農業技術通過試驗、指導、示范等途徑傳播了出去,越來越多的新型工藝技術被融入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因此表現出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特性。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農業生產企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在市場中占據了較大的優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廣受青睞,并逐步形成了一種品牌效應,倘若此類企業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發展,必然可以打造出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從而提升相關農業生產品在市場中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促進農業經濟整體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農產品品牌的塑造有利于規范農業生產流程,同時還可助推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發展,這對改善農業產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總的來說,不論是提高農業生產力,還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抑或是改善農業技術工藝和塑造農產品品牌,其目的最終都是落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上,這意味著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時,應當重點關注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景,利用好相關政策和科學技術手段,以發展農業經濟為首要前提,不斷引進優秀人才,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
由前文分析可以發現,要想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并以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不僅需要足夠的優秀人才,還需要龐大的資金以及用地等,而這些要素不僅對農村發展至關重要,對城市建設也極為關鍵,所以,為了縮短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實現雙方協調發展,我國正積極推動人才、資金等要素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雙向流動和動態交流,以便在把握住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激發鄉村振興內生活力,加快農村建設現代化。據此,要想在鄉村振興大環境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在夯實農村優秀人才基礎的同時,持續投入發展資本,并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逐步實現農村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以及生態振興等,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改善農村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最終達到鄉村全面振興,增強農村整體獲益。
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受益于我國持續推進的人才下鄉、資金下鄉等相關惠民政策,農村出現了不少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農業現代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然而,由于城鄉勞動力工作待遇之間差距較大,且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遠比不上城市,因此,總體來看,我國勞動力還是呈現出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特征,這意味著農村現有的龐大勞動力或將難以有效用于當代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村建設,所以,要想提升農村勞動力利用率,促進農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全面振興,提高農村經濟,就必須采取措施,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基礎設施與服務差距,引導高素質勞動力流入農村,在夯實農村勞動力基礎的同時,為農村的產業改革、技術更新、引資吸商等工作保駕護航。
首先,應當加強正確觀念的宣傳,破除農村“破”“舊”“窮”的傳統舊觀念,由頂層設計入手,加強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促成城鄉共贏、工、農并進的發展模式,優化整體社會資源分配,引導人才、資金等要素主動流入農村,并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可以通過播放政策宣傳廣告、舉辦政策講解講座、開展體現農村風貌的歌舞活動等來增強大眾對農村的關注度,逐步扭轉對農村的舊觀念和舊認知,為發展農村奠定有力的輿論基石。
其次,應當制定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促進人才、資金等發展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從制度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打下基礎,確保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保證鄉村振興各項舉措能夠有法可依,規范踐行,此后,應當進一步細化鄉村振興戰略的執行規定,明確人才、資金等要素流動的法制要求,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強化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活動的監測,擴大政府對此的整體掌控力,優化各個要素的有效利用率,加快發展新農村。
要想發展農村,人才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人才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只有確保農村建設具備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撐,才可以保證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
首先,應當做好農村人才引進工作,利用相關政策引導農村原有勞動力返鄉工作的同時,加快人才下鄉策略的實施,緩解日益加劇的人才與勞動力單向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問題,從而縮小城鄉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差距,推動農村發展。而要想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必須輔以完善的人才引育機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構建人才分層管理體系,并針對各層人才施以不同的優惠政策和激勵制度,確保高校學生、農民工、企業家等各有所獲,引導各層人才為農村發展建設積極做出貢獻。
其次,應當做好農村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強化農村人才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擴大農村人才的影響力,增進農村人才對農村建設的助力,推動農村經濟穩步、長期地發展下去。就目前而言,各地農村人才引進待遇都頗為豐厚,但在培養人才、推動人才提升方面,則尚有待加強。應當建設多元化培訓教育體系,讓技術型人才、勞動力等各類人才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及發展目標,打造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專題培訓等多類培訓模式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建成專為農村經濟發展所服務的專業人才團隊,從而促進各類新興科學技術、新型機械設備、先進金融理論等同農業領域的有機結合,確保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
不論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還是提升農業經濟發展,均離不開雄厚資本的支持,這意味著鄉村振興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便是資金流的引進,只有不斷引進資金流,打通資本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通渠道,協調好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之間的關系,才可以加快農村引資招商的整體效率與質量,加快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首先,應當關注政府對引進資金流的影響,加大財政投入在農村經濟發展上的投入,并利用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擴大政府對此的整體影響力,完善政府投入保障制度,持續推進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從農村公益領域入手,補齊短板,為吸引社會投資奠定牢固基礎。
其次,應當加大對社會資本的引進力度,通過公共財政資金引導市場,促使社會資本關注農村、助力農村,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化發展。必須重視信貸、貼息等手段對農村引進資金流的重要作用,以政府為主導,促進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社會力量在相關優惠政策下給予農村經濟發展以助力,加快鄉村振興下多元化經營主體共同發展模式的建設,為農村發展吸引資金流,在保障農民主體地位的同時,實現政府、農民、企業等多方共贏的發展局面,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過多渠道引進可用資金流以后,農民這一農村發展主體的工作積極性或將大幅提升,這對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來說,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政府要利用好這個良機,激發農民的主動參與意愿,增強農民的主人翁精神,進一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
不論是農村現代化的建設,還是農村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可以說,科技是當前我國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主要推動力,因此,引入新興科學技術,并加強其同農業領域的有機結合,就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要點之一。就目前而言,雖然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前景良好,應用成效顯著,但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尚有明顯不足,且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逐步顯露,極大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村整體建設。所以,應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農業科技發展機制,規避“數字鴻溝”的擴大,引導農村科技朝著“信息紅利”的方向發展,讓農村居民逐步成為“信息富人”,縮短城鄉差異,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
首先,應當從農產品生產入手,將各類先進科學技術引入大米、水稻等重要糧食的生產活動中,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與效率。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惠民政策,助推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不斷提升農業基礎科研水平,引導農業企業重視研發工作并加大投資,在綠色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當前農業關鍵技術的支持下,兼顧科技創新與成果轉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奠定建設農業科技發展機制之基。
其次,應當加快現代農村建設行動,鼓勵科技下鄉、人才下鄉,預防“數字鴻溝”的產生及擴大,利用數字技術服務優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助力農村生產加工、公共基礎設施升級等項目,改善農村整體治理水平,為農業科技發展機制的構建提供發展動力。目前我國農村人民居住環境相較于以往已經有了大幅改進,此后當繼續致力于此,通過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綜合保障能力來提升農業企業、農村居住者等對農村科技發展的信心和滿意度,促使數字農村同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組成部分,農業經濟對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應當關注到農村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不斷挖掘其價值,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與質量。作為我國農村經濟取得發展的關鍵,鄉村振興戰略對推動農村生產思維創新、促進農村產業分化以及調節農村產業結構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而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地、錢等各個發展要素的支持,如何協調好城鄉之間的發展要素分配,縮短城鄉整體差距,助推農村建設與發展,提升農村經濟,這是當前我國必須持續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