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玲
(諸城市人民政府舜王街道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山東 諸城 262200)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部分,其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就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發展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其無法適應我國未來綜合經濟發展的規劃,只能將原始的鄉村經濟發展作為依托。更為重要的是,就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而言,對于我國農業生活水平的改善無法發揮較大的助力,所以國家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便能夠扶持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基礎設施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農業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如果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極為可能使得農業生產力低下,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阻礙。
就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而言,其農業經濟結構呈現一種失衡的狀態,尤其是在鄉村交通以及通信等設施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更大的阻礙。而且因為目前農業經濟其更多的是依靠市場因素,使得農業生產無法滿足農業市場的需求,導致農業經濟的發展呈現滯后性。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其無法為生產人員提供完備的服務,使得農戶無法將農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致使農戶的收入逐漸降低,以至于缺乏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力度極為有限,這就使得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農村集體承擔。另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進行多方協調,但是由于資金的短缺,導致農業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存在割裂狀態,以至于延誤了基礎設施項目的落地時間。
現今,農業經濟的發展更加強調現代化的發展,而現代化轉型需要一批高素質的人才為其提供幫助,但是大部分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員未經過技術教育,導致其缺乏現代農業生產的理論知識以及操作農業機械的能力,其只能在生產過程中憑借自身的經驗,使得新興技術無法被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另外,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隨著城市的發展,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年輕人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其選擇涌向城市,致使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員其年紀普遍較大,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使得農業勞動力出現極大的缺口[1]。
現今大部分農業地區進行農業生產仍舊采用傳統的模式,使得生產模式嚴重落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極為低下,無法得到農業經濟應有的收益。首先,農業生產經營并未突破家庭單位,大多數仍舊為小規模生產,這種分散式的經營模式,使得農業生產力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其次,農業地區生產手段較為落后,機械的使用效率低下,相關調查顯示,部分農村機械使用的效率還不足50%,農村一直采用這種技術含量較低的手段,不僅對于農產品的生產質量造成影響,其還會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2]。另外,農產品流通也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為缺乏完備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導致生產的農產品缺乏售賣的渠道,出現農產品價格在市場上不統一的情況,限制農產品經濟性的轉化。
隨著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愈來愈重視,而且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平衡,國家對于重點地區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重點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就現今農業經濟的發展而言,不同地區之間仍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致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到阻礙。農業經濟制度的建立存在不完善的問題,一些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缺乏相應的制度保證,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致使農村地區的資源向城市涌入,導致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受到限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計算機技術已經逐漸滲透至我國各個領域,不僅使得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其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推廣,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追尋著科技發展的腳步,使得農業經濟向著機械化以及規模化的方向靠近。但是,因為一些地區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其無法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不能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以至于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跟不上市場的需要。
國家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迎來了機遇,政府為了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其不僅在財政政策上提供支持,還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并加大了科技的創新力度,以望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
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將財政資金應用于農業機械化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方面,以便能夠實現機械代替人工,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減輕農戶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的轉型,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以及信息化水平,在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其投入了大量資金,以便為農業轉型提供資金扶持,使得農業生產具有抓手,實現惠農惠民的目的。就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而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頒布,使得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具備充足的物質條件,促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就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而言,國家為了改善農業經濟結構發展單一的問題,提升農業經濟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其通過科技手段對農業經濟產業的發展結構進行了相應調整,促使農戶能夠具備更加穩定的收入,使得農業經濟發展更具多元化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為了加快農業單一結構的轉型,其通過提升農業生產的水平,使得農業經濟發展更具穩定性和持續性,使得很多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秉持著做大做強的想法,對產品生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僅實現了技術的創新,還使得其農產品進行了轉型升級,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3]。
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依賴于農業生產技術,所以為了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更具科技含量,大量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機械涌現,豐富了農業生產的科研成果。但是就現今農業技術的使用情況來看,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新型的科技成果并未真正在我國生產當中得到切實的應用,導致科技成果被浪費。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目的是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使得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更具競爭力,因此國家極為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水平,其通過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效果,希望加大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盡快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轉型。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發展效果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為了改善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國家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便能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輔助作用,促使農業經濟發展的未來規劃更為合理,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完善,推動農業經濟進一步提升。而且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關乎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所以在當前形勢下,利用產業升級的手段帶動農業經濟轉型是有效舉措,其能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助力。就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雖然總體上實現了提升,但是由于其無法適應綜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導致其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仍舊較大,所以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時,其將重點放置于人才的引入,以便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要想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應當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業發展培養專門的人才,提升農業人才輸送的力度,以便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促使農業生產模式得到革新,大幅度地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以及效率。
農業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其對于農業生產質量的提升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大對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以便為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承擔一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幫助農戶分擔建設基礎設施的壓力,自覺地承擔起建設基礎設施的責任。為了緩解資金緊張的情況,其可以拓展融資的渠道,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以便能夠吸引民間資本的加入,促使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基本保障[4]。其次,提升農機農具的使用力度,推動農戶進行機械大生產,并為農戶提供機械使用的培訓課程,以便農戶能夠熟練地應用新型機械,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最后,政府應當協助完善享受性以及發展性基礎設施,為農戶提供物流及通信渠道,拓寬農產品售賣的空間,以便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建設進程,為農民精神文明需求的滿足提供助力。而發展性基礎設施的完善,則需要充分開發農村地區的地域優勢,利用旅游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的發展,以便順應鄉村振興的熱潮,真正地實現農業經濟的復蘇。
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國家為了解決農業經濟的發展問題,其推動農業轉型,增加科技投入使得傳統農業向著現代化農業發展,以便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使得科學技術成為輔助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農業生產向著機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發展,真正地做到提質增效的效果。但是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其更多地依賴農業技術推廣,而推廣工作則需要專門的人才進行,所以其科技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政府要想加快農業經濟轉型的速度,應當加大科技人才的引進力度,對農業人才培養,以便使得科技人才能夠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者,保證農業生產活動能夠有序開展。政府可以與高校聯合,推行人才培養和輸送計劃,將專業人才輸送至農戶身邊,為其農業生產種植提供指導,使得農戶能夠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以便提升農民的素質,使得農民成為職業農民。
農業生產機械化以及信息化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對于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農業生產現代化已經成為現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其能夠在提升農業生產產量的基礎上,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分析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為其制定符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特征的農業發展政策,以便能夠為其輸送合適的設施設備,如果種植區域較為廣泛,可以將無人機投入使用,以便能夠幫助種植戶監測農作物生長的情況,提升農業生產監測的覆蓋率[5]。其次,轉變農業生產模式,將小規模的農業種植模式轉變為現代化農業種植經營,以便推動農業生產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最后,降低外界因素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為農業生產出現的風險建立防范機制,實現對于農業生產的監管和保護。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能夠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切實的保障,其對于農業經濟的提升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因此作為農業生產的管理部門應當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從而協助農戶的生產,為農戶解決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以便發揮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效用。土地是進行農業種植的基礎,所以作為管理人員還應當基于當地的土地應用情況,為其制定土地流轉制度,以便保證農戶有地可種。
就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而言,建立完備的監督服務平臺,能夠為農戶提供農業種植技術的交流平臺,使得農戶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多,在農戶遇到生產問題時能夠具備解決問題的交流渠道,使得農業生產活動順利進行。更為重要的是,在監督管理平臺,其還會有農業專家幫助解答農戶的問題,幫助農戶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提升農業的生產水平,為農戶的收入提供保障。其監督管理平臺的建立能夠幫助農戶監督氣候以及災害等外界因素,以便降低外界因素對于農業生產產生的影響,保證農作物能夠健康生長,從而滿足市場對于農作物生產的需要。另外,在監督服務管理平臺,其還會搭建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拓展農作物的銷售面積,以便能夠切實地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向著現代化方向轉型,促使我國農業經濟發揮支柱作用,因此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切實地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基于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結構進行調整,使得我國農業經濟向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以便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