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坤
(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龍州 5324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等生態保護重任,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等生態保護措施,為新時期做好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守護好一方水土的生態保護,才能持續地養育子孫后代,才能造福更多的群眾。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生態保護發展方向,在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情況下,為廣西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向和實現更美鄉村風光提供政策依據,為經濟發展、群眾增收、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政策支撐基礎。
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多以生態保護為主業主責,限制群眾發展產業等經濟,也未因地制宜地開發生態保護相對應的生態產業,長期在政策保護下形成了生態經濟發展小而緩慢,甚至沒有經濟產業的局面,難以滿足新時期群眾生活、生產需求。
目前,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生態開發程度小,林下養殖、種植等經濟項目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林下小農經濟的思想依然存在,主導著群眾在林間發展小產業,沒有更好地探索、創新生態項目,生態旅游、森林綠色康養等生態項目建設少之又少。
當前,隨著碳匯交易市場的出現,生態保護的價值功能作用顯現出來,但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生態價值依然停滯不前,尚未把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出的碳匯優勢發揮出來,未能更好地把生態保護中新市場價值與經濟發展融合起來。
經過長期生態保護形成的良好生態屏障,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未能站在生態振興、群眾增收等角度提出更好的創新方法,過多地強調傳統方式的生態保護,沒有與時俱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
生態保護下有巨大的市場要素與資源優勢,應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地融入產業發展要素,讓經濟因子、市場要素與生態保護高度融合。一是打造統一生態農業基地。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具有優良的生態資源,是生態農業基地所需資源的主要途徑,對于森林資源覆蓋率達85%以上的各類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各級部門抓住生態農業發展機遇,發展親子、娛樂等一體的生態農業基地,規劃打造統一的區域性生態農業基地,舉辦大型的桃李采摘節等活動,以生態資源換取經濟資源,推動生態產業發展。二是打造生態旅游項目。主管部門積極尋求開發生態旅游項目的機遇,招商引資與生態保護有關的涉旅項目,開發生態農莊、生態經濟度假區、生態觀光旅游區等,打造林業經濟發展新增長曲線。三是開發生態產業。各級部門在遵循“生態保護、開發為輔”的基礎上,加大生態產業開發力度,主動融入經濟發展需求,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利用多元化科技創新林下養殖、種植等不破壞生態保護的新產業,推動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相得益彰地實現人地和諧,建設成為不同特色、不同地域的鄉村振興引領區、綠色發展示范區。
在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農民群眾是生態保護的直接受益人。要著力提升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群眾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推動生態保護工作。一是建設微生態管理。借助風電、太陽能、煤氣、沼氣等構建風光儲一體化新能源,解決群眾燒火做飯等用材用林需求,從群眾的需求上降低群眾對各種用林的依賴程度,化解破壞生態的各種行為,建設好林區微網格、微生態治理,助力生態保護。二是建設微庭院。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內的群眾,大部分生活在林區,是參與生態保護的直接人。因此解決群眾建設庭院問題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重要任務,合理規劃群眾門前房后停車等需求的庭院,不斷助力更好更實、長遠的生態保護,源源不斷地實現生態保護任務。三是建好生態發展路。相關部門應統一規劃群眾生活、生產以及生態發展所需的各種產業路、便捷道路以及“四好農村路”,以滿足農民群眾的各種出行需求,化解人地矛盾,提升林群和諧。
盡管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制度,但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綠色崛起的同時,經濟也需同步崛起,在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的各項要求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生態保護下的生態開發力度。一是提高輕生態項目開發力度,滿足群眾需求的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生態露營、農家樂、生態游樂園、林下徒步休閑帶等輕生態項目。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各級部門應加大生態公園等輕生態項目開發力度,迎合群眾的興趣,滿足群眾的需求,做足生態保護與輕生態項目開發新文章。二是提高原生態項目開發程度。對于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緩沖、核心等生態保護地帶,充分開發原有的原生態種植、養殖項目,同時應積極探索原生態造型、利用原生態塑造等,避免過重生態保護帶來的冷清化,致力于建設生態原生休閑旅游區。三是加大推動生態項目建設進度。對于邊緣生態保護地帶,抓好農耕文化、林區梯田等傳統農耕開發建設工作,既可以提升耕地保護力度,又可以打造鄉村振興所需要的農文旅經濟項目,提高開發程度,也可以保存傳統農耕自然遺產。
“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溫室效應的提升,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生態價值迎來新發展機遇。加快生態創新成為生態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推動生態保護效益、群眾增收的措施。一是創新生態碳匯交易市場制度。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生態效應優良,實現生態價值是碳匯交易的主要渠道,區域性的生態碳匯交易市場尤為重要,承擔著生態碳匯交易的功能。為此,建立健全生態碳匯交易市場機制,創新生態碳匯交易市場制度成為各級部門的一項主要工作,讓生態碳匯交易市場成為生態保護監測、效益發揮的主要平臺,全面打造成為生態保護的新引擎。二是創新生態產品實現經濟效益。“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等自然生態保護理念,反映出人類從自然中所獲取的資源,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多態性、多樣性為生態工藝等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支撐。多方面開發生態保護下的生態文化、生態手工藝品、生態旅游、生態景點景區生態產品,由生態保護向經濟發展轉向,為生態保護實現經濟可發展化提供一條有機道路。數據顯示,“2019年崇左完成森林旅游收入達13.08億元,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全市森林旅游收入仍達到9.7億元,2021年全市森林旅游產值達13億元”。三是創新生態保護模式。崇尚生態保護、樹立生態文明,林群關系和諧成為創新生態保護模式遵循的原則,也是新生態保護的重要任務。新時期下對生態保護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傳統的生態保護模式已難以適應生態發展的需要,新的生態保護模式既要保護,又要在保護中開發,“地方政府也需要積極轉型與科研機構、高校進行交流溝通,為當前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創新路徑”,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發展。對于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區域,應著眼于探索全新、全域的生態保護模式,生態補償、公益林管理、緩沖區等保護模式應既不損害群眾的正常利益,又起到生態振興目標作用。
一是加大森林防火滅火建設力度。生態保護任務區、林區、保護區的重任在于日常的森林防火滅火工作,從森林防火滅火的隊伍、設備等方面加大源頭建設力度,配足森林防火滅火人員、設備工具。二是理順消防隊伍的上下管理機制。地方人民政府、保護中心、林業局、消防隊、應急管理等部門,應理順管理機制,明確理順消防隊伍的會商制度,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消防隊伍,形成森林防火滅火合力。三是引進符合生態保護的新型生態企業。生態環境不僅僅要保護,還要適宜地開發。通過引進生態型、環保型的生態加工、種植、養殖、旅游、服務等類型企業,進一步化解生態不能與時俱進開發的問題,也全面解決生態保護下的群眾生活生產問題,拓寬群眾的收入來源。同時也為片區的群眾就業提供崗位,增加務工收入,推動鄉村振興。四是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生態產業包括與生態保護相適應的林下種植、養殖類產業,諸如林下種植松木菌、奶香菌等經濟作物,養殖生豬、蜜蜂等,既不破壞生態、不違背保護,又可以充分利用林下林間空間資源優勢,兩全其美地發展生態產業助力群眾經濟增收和開展生態保護。五是建立健全林區資產增值保值體系。“2016年崇左林下經濟發展面積為23.05萬hm2、產值為49.23億元,至2019年,林下經濟發展面積已達27.36萬hm2、產值達75.71億元,分別增長了15.74%、53.79%。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2020年,崇左利用林地發展林下經濟面積達29.07萬hm2,僅此一項幫助林農實現人均年純收入達4478元”。“建立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是新時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對于以鄉村為主的受償區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森林資源是一項寶貴的、潛在的資產,是林區群眾收入來源的主要渠道,生態保護下各類不同類型的林產品為林區群眾增收帶來收益。“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資源不斷升值”,建立健全林區資產增值保值體系是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和價值轉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成權責明晰的產權制度,為林業財產保駕護航,推動林區資產反哺群眾增收促長遠的鄉村振興,全面筑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