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倫華,胡倫偉,薛君忠
(1.重慶市南川區石溪鎮畜牧獸醫水產站,重慶市 408413;2.重慶市南川區西城街道畜牧獸醫水產站,重慶市 408499;3.重慶市南川區畜牧獸醫漁業中心,重慶市 408417)
南川生態農業園轄區面積280km2,涵蓋大觀、興隆、黎香湖、木涼、河圖5個鄉鎮。近年來,南川區堅持“生態立園、產業強園、旅游興園”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發展模式,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完善規劃布局,改善基礎設施,優化產業結構,生態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本文僅針對園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自2009年以來,農業園區根據市區兩級的戰略要求,不斷調整完善園區功能布局、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已投入資金1500萬元,編制實施各類規劃50多個;統籌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205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先后引進落戶項目64個,協議引資400億元,到位資金27億元;通過創新驅動,探索“六大模式”,不斷推動示范區農業增效、農村增靚、農民增收,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實現了“重慶效益農業看大觀園”的愿景,開創了現代農業引領、科技創新探索、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局面。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南川生態農業園區產業發展還有很多不足。
截至目前,園區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9家,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66個,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協會”“農旅聯盟組織”兩個合作組織。但是,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還不強,合作組織少且重要性尚未顯現,大部分產業以“自產自銷”為主,常常出現信息不對稱、產銷脫節、產品滯銷等情況,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聯系不緊密,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現代農業管理體系、市場體系和農民組織體系建設薄弱。例如,重慶畔園獼猴桃股份合作社、重慶中毅金絲楠種植專業合作社、陳玉蘭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都是以“自產自銷”為主,合作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還不強。
近年來,園區積極探索“產業+農戶+農家樂”“大項目帶動”“小農莊經濟”等發展模式,目前已建成優質糧油和茶葉2個萬畝示范片,發展綠色蔬菜、精品水果、特色水產、花卉苗木等千畝產業園20個。但是,現代農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園區內大多數產業規模較小,客觀存在企業業主資金壓力大、融資難的問題,而且大多數企業還要面臨土地、人工成本上漲,產業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產業技術不成熟,市場競爭壓力大等問題。例如,重慶樂翠藍莓專業合作社、重慶洼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重慶市合景實業有限公司等均存在創新意識不強,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產品品質不高等問題。
南川區高度重視生態農業園區建設,逐年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農業園區核心區框架(20km2)基本形成。每年惠農公司投入近3億元,統籌園區道路、管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形成“兩路(渝湘高速路和黎香湖專線路)、四射(以大觀為核心、其他4個鄉鎮為射線)、兩循環(示范區大循環和核心區小循環)”的示范區主要骨干路網,整治河道15km,實施農綜2000hm2,改造危房20萬m2,建成農民康居工程30萬m2,土地集中整治666.67hm2,現代農業設施10萬m2。
縱向上看,近幾年,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效顯著;但橫向上與周邊的區縣,與鄰近的貴州省相比,我們還有較大差距,我們還需要結合產業發展,結合全域旅游發展定位,進一步完善產品展示區、信息服務平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導圖等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園區內農業企業法人、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均屬于新型職業農民。目前,園區內職業農民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大多數是小學文化水平,文化素質偏低,且都是現代化農業行業的新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學邊干邊總結,均存在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欠缺,先進技術和專業技能掌握不夠等問題。同時,還存在市場調研不足,企業業主“跟風”現象嚴重,先進科技投入和應用較少,創新意識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
根據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園區實際發展需要,2009年,南川區設立了重慶市南川區生態農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農業園區管委會),農業園區管委會為區政府派出機構,負責農業園區的管理和開發工作。
雖然成立了農業園區管委會,區政府從規劃布局、項目引進、組織實施、品牌打造、企業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職能職責劃分;但在調研中,也有部分企業反映政府相關政策信息宣傳不夠、項目資金扶持力度不大、投資環境不如周邊區縣等問題,還需要農業園區管委會與各鄉鎮密切聯系,建立統籌協調、高效能的服務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業引進、產業融合、產業扶持、產業保護等機制。
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幾年,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但我們的基礎薄弱,發展較慢,與其他區縣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根據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仍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與產業發展和鄉村旅游相關的硬件設施建設,例如,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車場、旅游導圖、產品展示區、農產品集散地等,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為休閑旅游搭建更優質的服務平臺。
過去幾年,農業園區結合市區兩級的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生態農業園區功能定位、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編制實施了《生態農業園區總體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和《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區規劃》等多個規劃,基本形成主體功能明確、板塊之間聯動、資源配置優化、整體效能提升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
園區產業提檔升級,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十分關鍵。我們要堅持“協調、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高質量科學規劃園區產業布局、功能定位和發展模式等。規劃既要結合市區發展功能定位,又要切合園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挖掘當地旅游資源,引進適宜產業,厚植產業文化;既要統籌全面布局,又要突出各自特色。全面布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求站位高、考慮長遠、布局合理,在農業園區的統一規劃布局下,各鄉鎮要明確發展定位,發展各自特色產業1~2個,逐漸形成規模、提升品質、延伸產業鏈體,最終每個鄉鎮都能形成1~2個真正的特色產業,打造出幾個真正的特色產品品牌。
對于產業科技投入少、先進技術應用不多、綜合生產率不高的企業,政府要加大指引力度,強化科技培訓,企業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品質;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截至目前,農業園區已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三品認證產品130余個。已建成生態農莊、星級農家樂100余家,打造“十二金釵”大觀園鄉村旅游景點12個,推出精品旅游線路4條。正在打造的“重慶生態大觀園”品牌,逐步成為重慶鄉村旅游和生態農特產品的名片。
都說“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農業園區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引導企業,規范生產,嚴格產業標準,共同努力打造一批優質產業、產品品牌,大大提高產業、產品附加值。
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我們要創新培育培訓內容和方式,采取合作交流、“走出去,請進來”“產學研相結合”等方式,不斷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開拓創新觀念、法律觀念、誠信觀念,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道德素養、科技素養、文化素養,不斷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業產業化能力、合作組織能力、抵抗市場風險能力等。
以園區規劃布局為準,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嚴格審核、綜合評估,引進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培育發展龍頭產業,以龍頭產業為核心,示范帶動當地農民共同發展致富;同時,通過龍頭產業的引領,吸引更多游客連續、連環、連線消費,幫助臨近及相關產業提高知名度,擴大銷售渠道,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形成共建共享局面。
雖然農業園區已連續舉辦六屆鄉村旅游文化節暨全年主題文化活動,形成“賞花、采摘、垂釣”等全年常態性特色農事活動10余個;但是,我們對于每個產業具體文化的挖掘,并結合旅游進行常態性的宣傳還遠遠不夠。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結合全域旅游發展,針對生態農業園區建設、針對每一個產業、每一個產品深挖文化底蘊,并通過電視、網絡、產品包裝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產業、產品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文化提高產業、產品品質,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1)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
中央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為我們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建立以龍頭產業為主導,眾多同質或互補的小產業相呼應的合作機制,在信息共享、宣傳、營銷等方面合作共贏,提升整體效益。
(2)搭建為農服務平臺
建立產業、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實時發布產品的市場價格、客戶需求等信息,優化業主產品供給,擴大產品營銷渠道,保障市場供銷平衡,保障企業合理收益。引進有實力的農業咨詢服務公司,為整個園區產業發展及業主提供發展規劃、融資、科技投入、銷售等方面的個性化服務。以“十二金釵”大觀園鄉村旅游為載體,通過舉辦節會活動、產品展銷會、業主與客戶適時交流洽談會等形式,為產品營銷搭建平臺。
(3)健全各項政策機制
結合園區發展實際,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產業扶持等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健全產業融合和產業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農民組織體系和市場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