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曦
(陽谷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陽谷 252300)
農業發展逐漸繁榮,小麥生產量進步明顯,優質且高產的栽培技術被人們所重視,想要以此來改善小麥的品質。當前,推行小麥種植工作的階段中,出現了諸多技術類問題,應預先掌握種植區域特點以及需求,總結與小麥產量關聯性較強的因素,篩選符合小麥高產的栽培和管理技術,預防和治理不良問題,讓農民得到穩定的經濟效益。
小麥生長期間,通常會受到所處地區的條件影響,比如,土質質量、降水量、氣候環境等。深入了解這一層面,要想改善小麥種植情況,提高現實生產量,應結合小麥品種的篩選工作入手,選擇出適宜陽谷縣地區種植環境的品種。品種篩選工作正式開始之前,有關工作人員要深入實踐中,根據種植區域內部,整合各種類型的氣候條件,應用這樣的方式,明確小麥品種選擇范疇。值得考慮的是,選擇小麥品種,需要通過農業部門審核批準,在此范圍品種中展開選擇工作,確保小麥種植工作實現高產,真正提升農業經濟收益。進行具體的小麥種植工作時,要想科學落實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在短時間里推進成效,有關工作人員應全面思考種植技術,謹慎安排小麥品種篩選工作,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念。篩選小麥品種時,有關人員要格外重視種子外形,加強鑒別能力,剔除具有蟲蛀問題、不夠飽滿、發育差的種子,更好地為小麥種植工作提供保證。與此同時,選取小麥品種時,為了更加貼合陽谷縣的氣候條件,針對比較潮濕的氣候條件,就可以擇取抵抗性能比較高的品種,為避免干燥問題,需要擇取抵抗干旱性能比較強的品種[1]。
認真處理種子,添加合理量的氯化鈣溶液,控制它的質量分數,數值為0.25%,將一定量種子倒在溶液中,科學設置浸泡時間,一般需要耗費24h,時間滿足后,將全部種子撈出,找到陽光充足地點,平鋪晾曬。經過這樣的操作后,種子能更快更好地發芽,明顯提高了麥苗的性能,讓種植具備更高的抵抗干熱環境的能力,而且不容易出現倒地現象。經過陽光照射后的種子,種子表層寄存的各類菌類可以得到有效消殺,還能帶動種子的內部酶,使其活性有所提升,讓種子具有更加優良的發育效果。種子選取工作的實行,讓之后的栽培工作得到更多保障。
經過嚴格的小麥品種篩選工作之后,要想在現實中提升種植工作的生產效果,需要重視小麥生長階段,依據不同類型生長藥物的需求,在具體的種植田地中進行整地工作,讓小麥擁有適宜生長的條件。有關工作人員需要規劃種植區域,實現篩選,根據陽谷縣處于的地理環境,其氣候相較于其他地點更加溫和,比較適合種植小麥。對現實種植區域開展篩選工作時,預先把握其中的灌溉條件,根據農用機械設備應用條件,考慮運輸條件,對方方面面進行全面評估,選擇出高產的種植地區。前期準備工作中,需要在種植區域內,對土壤實行翻耕工作,讓土壤達到疏松效果。對于一塊土地,調查種植小麥品種情況,若已經連續種植了三輪,接下來不能繼續種植,需要利用此土地資源改種植其他作物,依照輪作種植的方式來推進工作。借助這樣的種植方式,不僅能起到病害問題的預防作用,還能改變土壤養分,讓養分逐漸豐富均衡,深層改變土壤的結構,真正實現小麥的高效生長,帶動農業經濟效益增長。
有關工作人員可以充分應用農用機械,將目標種植區域的土壤翻耕,前茬作物已經成熟并被收取,從事農業種植的人員就可以整地了,關于整地深度,維持在25cm為宜,當降雨時便于足量吸收。在部分區域中,若沒有開展深耕工作,淺耕處理也可以,也可以選擇旋耕方式,在未執行播種工作階段,實行淺耕處理時,翻地的深度更要講究,通常要大于10cm且低于13cm[2]。
綜合思考有關種植區域,根據小麥栽培目標,深入研究大概率影響栽培的因素,播種工作不容小覷,要協助推進小麥種植工作,遵循高產的理念,預防和治理不利于小麥生長的問題,讓小麥田真正發揮高產能力,給予農民信心,使其得到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就要種植人員多積攢經驗,多總結科學種植方式,基于小麥所需,湊成各項條件。基于科學思想,融合應用于栽培技術中,需要綜合思考小麥的活下來的情況,分析小麥長勢,根據生產量來調節栽培工作,調查此種作物品種的口感,所以,栽培工作比較復雜,所涉及的影響因素眾多,比如,養分、水分等。遇到山丘位置,盡量應用人力來完成播種,主要因為此區域的土壤不比尋常,它的黏性更高,其中水分比較少,與小麥的生長條件具有一定差距,機器播種雖比較快,但是遠遠不如人工力量的可靠性,若土地平整,可以使用機械來播種。另外,合理安排播種的時間,分析小麥品種,踐行具體方案,若播種工作比正常時間早,此時溫度水平太低,小麥無法適應此種條件,會由于凍傷而存活率低下;若播種工作太晚,也不利于小麥的整體生產。為達到小麥高產量目標,播種的時間、方式都要優化安排,種植工作落實前,測量溫度等數值,確立出規范的種植方式[3]。
施肥也要講究,注意應用肥料的種類,主要還是運用有機肥料,輔助應用含有其他元素的肥料,將土地資源作為參考單位,有序加入有機肥料,應用量數值為2000kg/667m2,還要施加鉀肥,數值為10kg,添加磷化肥肥料、復合肥肥料,前者為15kg/667m2,后者為30kg/667m2。
田間管理工作極其重要,此時要觀察幼苗,以其成長狀態為參考內容,融入科學合理思想,優化小麥的管理方式,若即將步入冬季,要聯系幼苗具體的生長情況,深入制約土壤肥力,維護幼苗生長,讓其在各個生長階段吸收不同程度的養分。此外,拔節階段到來時,要圍繞幼苗現實生長條件,檢查并審視耕地情況,供應足量的水資源,當步入抽穗、灌漿時期,更加需要種植人員應用科學思想,在耕種田地有序施肥,以便于接近高產量目標。與此同時,麥田環境需要適當調節,小麥的長度也要受到制約,根據應用標準來擇取化學條件下的改性劑,例如,磷酸二氫鉀的應用、尿素物質的應用,前者控制在31%,后者控制在21%,在種植位置進行均勻噴灑,促進小麥生產量進步,實現優質且高產的管理效果。
對于小麥來講,若其生長狀況相對比較優良,灌溉工作的次數可以減少,土壤、水肥的充足是小麥成長的基礎條件,保證土地表層的溫度達到適宜水平,盡量避免凍害問題,維護小麥實際產量。在拔節、灌漿階段,小麥的灌溉量要增加,這是提升小麥產量的一項重要條件,種植人員可以改善種植習慣,運用滴灌的方式,改善灌溉效果,更好地節省水資源,防止因為灌溉水太多而產生水澇。從小麥的整體生育階段來看,灌溉工作比較頻繁,一般需要7到10次,至于每一次的灌溉時間,可以圍繞著小麥的生長狀態來定,灌溉期間,需要確保水分充分進入到土壤當中,科學實現灌溉工作,促使水分足夠均勻,防止出現旱澇情況。在4月中旬以后,要落實灌溉工作,同時施加一定量的尿素,觀察小麥的生長需求,科學增加尿素應用量。當到達灌漿時期,灌水工作前,需要提前觀測天氣情況,與風雨天氣避開,這是為了避免倒伏問題。為了確保種植土壤真正達到養分均衡的效果,加入合理量的氮肥,追加這一肥料時,盡量選擇返青階段、起身階段、拔節階段等,有助于后續的高產效果[4]。
2.1.1 金針蟲等地下蟲
關于地下蟲,對小麥的成長具有嚴重影響,它們主要會侵害麥苗的幼時,專門挑小麥的嫩莖,致使幼苗干枯而死。地下蟲長大之后,可以將小麥根部位置咬斷,并且繼續損害,幼苗最終沒有辦法活下去。對于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在種植工作之前,提前利用藥物浸泡小麥的種子,應用多菌靈等物質,實現拌種處理,避免地下蟲過分侵蝕種子,另一方面,當小麥已經到達了出苗時間,使用適量的辛硫磷顆粒,濃度約在5%,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2.1.2 蚜蟲
正確執行水肥管理工作,相當于完善了小麥基礎種植工作,整體性優化麥苗的生長條件,種植人員選擇小麥品種時,優先抗蟲害能力強大的類型,為小麥生長帶來抵御能力。一般田地的地頭、溝邊處,各種各樣的雜草生長,去除雜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蚜蟲,這樣此種蟲害就失去了越冬場所。針對蚜蟲,若要抑制其大量繁殖,可以先調查此蟲生長特點,選擇繁殖數量較少的階段,引入黃藍板,將其置于麥田內部,牢固懸掛起來,在麥苗的頂端位置進行安置,關于具體高度,要處于麥苗的上方20cm處,將土地資源作為參考,具體懸掛量約為450片/667m2。若這樣的蟲子已經形成了大規模,優選化學方式,它無疑是一項快速、有效的方式,例如,了解抗蚜效果,選取效果最佳的藥劑,如危可濕性粉劑,選對濃度值便可,一般應用時數值為50%,加入水處理之后,獲取到1500倍的水溶液,此外,引進吡蟲啉的可濕性粉劑,也具有這樣的功效,關于濃度值,數值為10%,經過兌水處理之后,獲取到2500倍的水溶液,預防治理時采用噴霧形式,預防治理次數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2周進行一次即可。
2.1.3 負泥蟲
早春時間很關鍵,捕捉害蟲更加高效,在麥田中比較寬敞、合適的位置,預先把握田地面積,放上匹配的廢筍量,這樣會吸引害蟲,投撒廢筍時,最好是在上午,而下午的時間用來誘捕。此外,了解麥田中產生害蟲的種類,調動其天敵,比如,蜘蛛、麻雀等[5]。利用藥物治理要注意應用時間,預先調查成蟲大量繁殖時間,在其沒有產卵前,或者從幼蟲中安排,當其未達到三齡,可以借助敵百蟲這種可濕形式粉劑,每畝地中應用量為22.5ml,具體的占比達到2.5%。還能應用殺滅菊酯,控制其濃度,數值為20%,加水處理后,得到2000倍的水溶液,依然利用均勻噴灑方式。
2.2.1 全蝕病
小麥種子要做到合理處理,嚴格篩查并利用無病害的種子,規范落實播種工作,防止受到外來病菌的干擾。當前,推行小麥栽培工作的階段中,出現了諸多病害問題,應預先掌握種植區域特點以及需求,觀察種植麥田,若察覺到全蝕病,禁止做成種子,對于產生的麥糠,也要集中處理掉,禁止將其作為農家肥料,盡量抑制病菌擴散。種植前先開展深耕工作,一定程度上消滅了部分病原,還能根據病情晚播麥種,控制病害發生的時間。全蝕病發生,生物預防治理也能起到高效作用,比如,芽孢桿菌等,能夠對此種病菌起到抑制效果。將水肥等基礎工作完善處理,有助于提高小麥抵抗病害的能力,若種植地已經發生過嚴重的病情,要輪換耕作,從拌種操作來入手,利用全蝕凈,選取量為20ml,控制其濃度,維持在12.5%就可以,也可以運用適樂時這種具有殺菌作用的處理劑,劑量為50ml,濃度處于2.5%即可,通過兌水處理后,能制成6kg的藥劑液體,進行拌種工作,拌種量為500kg。
2.2.2 銹病
當小麥逐漸長大,生長在后期時,這類病癥就會容易出現,因此,依然要優先正確安排品種選擇工作,為小麥生長提供基礎保護作用,對于有關農業部門,需要進行推廣工作,應用抗病能力高的種類。嚴格掌握施肥時間,為小麥做好基礎工作,需要合理分配肥量和種類,切勿施加太多的氮肥,施肥時間也不能過晚,合理施加肥料,有助于抑制病害問題。檢查麥田生長情況,若看到麥苗產生了此病,作為種植人員,第一時間將處理藥品帶到現場,加入三唑酮的可濕形式粉劑,加入水處理后,形成800倍的溶液形式,關于濃度值,具體為15%;加入西唑醇的可濕形式粉劑,加入水之后,形成1000倍的溶液形式,關于濃度值,具體為12.5%,有序推行預防治理工作,值得關注的是,以上兩種藥液需要分開應用,每周噴灑1次,大約1~2周就能見到緩和效果。
2.2.3 赤霉病
在小麥生長期間,赤霉病也會經常出現,屬于真菌范疇病害,一般發生在比較潮濕的位置。小麥的赤霉病產生時期多變,在抽穗時期更加嚴重,如果不能加以處理,會促使小麥的產量深受影響,產量減少40%。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需要合理排放灌水,小麥成熟之后,要第一時間采取收割手段,完成收割之后,進行深耕處理。根據種植品種,在開花之前輔助藥劑來治療,盡量與陰雨天氣錯開。應用化學藥劑時,可以選擇應用多菌靈的膠懸劑,濃度處于40%,還可以引進基硫菌靈,濃度處于50%,前者的應用效果會更好一些。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小麥作物屬于重點經濟作物,為了達到作物高產的目標,促進小麥穩定生長,需要人們探究優質栽培技術,解決病蟲害等不良問題,落實預防治理工作,規范選種工作,控制在適宜的時間播種,促使水肥等基礎管理內容精準實行,真正改善小麥的品質,為小麥建立一個可以舒適生長的環境,帶動農民經濟水平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