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旭
(夏邑縣會亭鎮人民政府,河南 夏邑 476431)
通常選擇在適期播種后的時間段進行小麥種植,晚茬小麥具有種植時間短、生長發育速度較快以及成穗率高等特點,為提高小麥種植效益,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強播種、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的管控,再根據不同階段田間小麥長勢,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以實現提質增產目標。如何準確把握晚茬小麥技術要點,是目前各相關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導致晚茬小麥形成的原因涉及多個方面,例如:(1)粳稻茬小麥,由于生產中部分粳稻收獲偏遲導致小麥種植推遲。(2)在暖冬季節種植小麥,因遇到寒流氣候,導致田間麥苗被凍死,需要重新種植小麥;或者由于播種時間過高,導致小麥拔節期進入過早,在冬前被凍死而要重新種植小麥。(3)在小麥播種期,因連續遇到陰雨天氣,導致播種小麥的時間被延遲;或者因田間雨水未及時排出導致苗體被浸泡,致使田間小麥出現爛種、爛芽等情況,進而要重新播種小麥。(4)小麥播種完成后,種植人員為了將麥田內的雜草清理干凈,通常會選用除草劑,由于除草劑未合理選擇,導致播種后的小麥出現死苗、僵苗問題,需要重新播種小麥。(5)前期階段,未綜合考慮小麥種植地區氣候、土壤條件等因素,致使小麥種子選擇不合理,導致播種后的小麥,出現出苗率不足等問題。
從上述導致晚茬小麥形成的原因來看,使晚茬小麥發育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前期生長量較小,中后期干物質積累快,促使晚茬小麥穗部發育速度快。適期播種小麥在冬前其單株干物質重達到0.7g,而晚茬小麥僅有0.3g,進入返青期后兩種播種方式在單株干物質重差異愈加明顯。進入中后期,晚茬小麥干物質積累速度快,且穗部發育也比較快,將逐漸縮小與適期播種小麥的發育程度差距。二是,晚茬小麥生育期短。由于晚茬小麥出苗期被延遲,致使小麥各生育階段均相對較遲,尤其是分蘗期,最短時間僅有20d。三是,表現出較強的抗逆性。由于晚茬小麥播種時間較晚,使進入越冬期的小麥由于苗體小而表現出較強的抗逆性,能夠有效減少低溫凍害對晚茬小麥生長發育的不利影響。由于晚茬小麥發育期延遲,且發育時間變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種病蟲害對晚茬小麥產量的影響。
在種植晚茬小麥前,需要根據種植地區氣候、土壤條件以及晚茬小麥發育特點等合理選擇種子,以實現小麥高產栽培目標。通過對以往晚茬小麥種植情況的調研與分析,半冬性偏春性品種、春性品種等小麥種子均可在適期播種后的時間段進行播種,該類型小麥品種具有營養生長時間短、發育速度較快等特點,并在生長發育期間相對容易形成大穗,且粒多粒重,完全符合晚茬小麥子栽培技術要點,可實現早熟豐產。
此外,所選擇的晚茬小麥種子也要具備較強的抗寒性、抗干熱風性以及分蘗能力,有利于提升小麥種子播種后的存活率,增強小麥抗病能力,以保障后期小麥產量。
種子處理是晚茬小麥子栽培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著小麥播種后的成活率以及后期產量,種植人員需要在小麥品種選擇完成后做好種子預處理工作,將存在干癟、霉變等情況的種子剔除,再對其進行浸泡與晾曬處理。種子處理流程如下:
首先,準備20~25℃溫水,將晚茬小麥種子浸泡在溫水中,浸泡時間為24h。觀察溫水中浸泡的小麥種子是否達到水分吸收充足的狀態,待水分吸收充足后,方可將其撈出并堆悶處理。
其次,選取適量的6%的立克秀懸浮劑用清水稀釋,將稀釋后的藥劑均勻噴灑在小麥種子表面,待拌勻后將小麥種子堆積成高度為30cm的種堆,并每日翻動2~3次,目的是加快晚茬小麥種胚露白速度,通常該環節種子處理需要持續5~7d。其中適量藥劑的噴灑,能夠起到提前預防小麥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作用。
最后,盡量避免在陰天晾曬浸泡處理后的小麥種子,晴天曬種可以保證種子發芽率,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種子晾曬時間,一般情況下,經過反復晾曬的小麥種子,可以增強小麥種子后期生長活力,并通過紫外線將附著在小麥種子表面的細菌殺死,減少后期病蟲害發生對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干擾影響。
此外,為保證晚茬小麥發芽率,種植人員可以模擬晚茬小麥種植環境進行發芽試驗,從預處理完成的種子中隨機選取一小部分,以晚茬小麥播種方式完成播種,同時根據晚茬小麥栽培技術要求控制播種深度、密度,并在該階段做好小麥種子生長情況,以準確判斷晚茬小麥種子發芽規律,掌握種子發芽情況。若發芽試驗結束后,晚茬小麥種子發芽率未超過80%。則需要分析上述各環節是否存在操作不合理等問題,再確認是否需要更換晚茬小麥品種,以保證小麥種子發芽率。
貫徹精細整平、深耕細耙原則,以提高晚茬小麥種植田地質量,使土壤處理后呈現上虛下實的狀態,其田地內應無根茬和垃圾。在整地作業期間,種植人員可在前茬農作物未收獲前做好帶茬澆水,保證中耕保墑及時性;早整地、早播種,可避免積溫損失過快,小麥種子晚播延誤一天,其產量可能減少7.5kg/667m2。精細化整地可以為晚茬小麥后期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環境,實現晚茬小麥高產栽培。
將以“好”補“晚”原則貫穿于晚茬小麥播種全過程,實現對晚茬小麥播種質量的有效控制,在對秋季作物產量不產生影響的前提下,完成精細整地后,應立即進行播種,控制小麥播種深度,3~4cm最為適宜,以保證搶茬早播作業開展及時性,確保晚茬小麥帶蘗越冬順利。
嚴格按照晚茬小麥栽培技術要求開展播種作業,田間小麥種植密度適當增加,并對種植株形加以控制,可保證播種量增加合理性,切實提高晚茬小麥產量。成穗數少、單位面積穗不多以及產量縮減等是常規播種方式應用過程中極易出現的問題,為規避上述問題在晚茬小麥生長發育階段出現,播種量適當增加非常必要,可實現晚茬小麥主莖成穗增多,達到基本苗數量充足的目的。與此同時,綜合考慮晚茬小麥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減少氣候因素對晚茬小麥生長發育的干擾影響;若選定在10月25日前后開始播種晚茬小麥,種植人員要將播種量增加至 187.5~225kg/hm2范圍內,最晚播種時間不得超過11月中旬。
此外,可以選擇機械播種方式,相較于人工播種,前者可以保證晚茬小麥播種均勻性,避免出現小麥個體發育不足的問題。基于晚茬小麥播種墑情相對較好條件下,播種深度最大不超過3cm,播種深度直接關系著麥苗早出以及分蘗能力,適宜的播種深度能夠為晚茬小麥利用前期積溫實現多發根、縮減早出苗時間提供有利條件。與適期小麥栽培技術不同的是,晚茬小麥若想實現高產,必須要滿足足墑播種這一條件,才能有效解決晚茬小麥出苗慢、出苗率不高的問題。同時在播種過程中,及時處理缺苗斷壟的情況,及時補種缺少的麥苗,從根本上保障晚茬小麥產量。
田間管理是晚茬小麥種植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不僅關系著種植后晚茬小麥整體成活率,也直接決定著晚茬小麥穩產高產目標的實現;因此,需要在晚茬小麥生長發育階段加強田間管理,為晚茬小麥正常發育創造良好條件。如何加強田間管理,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因晚茬小麥播種時間較晚,每年10月~11月氣溫較低,該時期播種后的晚茬小麥苗體較小,尚未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入冬前無須對田間的晚茬小麥進行施肥澆水。基于越冬期,由于晚茬小麥苗體較弱,不具備較強的抗寒性,種植人員需要對田間的晚茬小麥施撒臘肥,減少外部環境低氣溫對晚茬小麥苗體的影響,預防低溫凍害,同時通過施撒臘肥為冬季和早春生長發育階段的晚茬小麥提供充足養分,以達到有效提升晚茬小麥抗凍能力的作用。返青期是促進晚茬小麥早發苗、快發育的關鍵時期,該時期的工作重點是提高地溫;種植人員可以采取中耕劃鋤措施,以增強田間土壤通氣性的方式促進地溫提高,使土壤一直保持良好墑情,為晚茬小麥根系發育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增強分蘗能力。此外,待中耕劃鋤5d后,可以實現將土壤的含水量最大提高至2.0%,對培育壯苗、促進根系生長有著良好作用效果。
(2)重視晚茬小麥返青期或拔節期肥水管理。春季是晚茬小麥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階段,生長量明顯得到提升,該階段必須要保證晚茬小麥生長所需養分供應充足,為有效增強晚茬小麥分蘗能力以及實現增粒增重,種植人員要提升對晚茬小麥拔節期肥水管理的重視程度。基于返青期,晚茬小麥在澆水的同時,也要追加15~20kg/667m2的尿素;針對存在磷肥不足的麥田處理,需要額外補充施撒磷酸二銨30kg。其中底肥充足的麥田,可以在晚茬小麥進入拔高期階段再進行施肥澆水,確保晚茬小麥在返青期或拔節期均有充足的養分與水分供應。
(3)由于孕穗期是晚茬小麥生長需水的臨界期,該階段做好麥田的澆水作業尤為關鍵,直接關系著晚茬小麥保花增粒效果。種植人員對麥田進行灌溉澆水時,要遵循籽粒灌漿與增加粒重的原則,可減少干熱風對田間晚茬小麥需水的影響,避免因土壤中水分流失過快而妨礙孕穗期晚茬小麥生長發育。因晚茬小麥各生育期存在一定延遲,致使灌漿開始時間較晚;若遇到降雨較多的天氣,田間晚茬小麥極易遭受澇漬危害,進而導致產量降低。所以在孕穗期除了要做好麥田灌溉,也要注重防漬,減少此方面問題發生對后期晚茬小麥產量的影響。另外,進入生育期后,種植人員可將適量肥料施加在葉面,以提高晚茬小麥籽粒灌漿效果。
2.6.1 小麥紋枯病
當麥田小麥出現該病害時,苗體被感染后,通常會出現腐爛現象,由于冬季氣溫較低,并進入氣溫回升期,將會增加紋枯病發生概率。其中返青期是晚茬小麥紋枯病爆發期。針對晚茬小麥紋枯病防治,種植人員可以適當延遲晚茬小麥播種時間,通常在小麥返青后,田間病株率達到15%左右時進行化學防治。主要通過噴霧的方式將藥液噴灑在麥苗基部病斑上。常用的化學藥劑有12.5%烯唑醇、50%多菌靈、20%三唑酮等。
2.6.2 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是對晚茬小麥產量與品質有著極大影響的病害。針對該類型病害的防治,種植人員需要在播種前期根據種植地氣候、土壤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晚茬小麥品種,優選抗病性強的小麥種子,降低小麥病發生概率。同時在田間管理期間,向麥田施加適量的鉀肥與磷肥,為晚茬小麥生長提供所需養分,增強晚茬小麥發育能力。或者將粉銹寧粉劑、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等用清水進行稀釋,并在麥田中均勻施撒,以提高小麥銹病防治效果。
2.6.3 蟲害防治
以化學防治方式加強對晚茬小麥蟲害防治,化學防治是晚茬小麥蟲害治理中較為常用的方式,主要以噴灑殺蟲劑或殺菌劑為主,具有良好的蟲害防治效果。為減少化學藥劑對晚茬小麥品質的影響,盡可能選擇無毒無害的化學藥劑,并在噴灑化學藥劑時,根據田間小麥蟲害嚴重程度,控制化學藥劑噴灑量以及噴灑次數,起到集中防治蟲害效果即可,避免對晚茬小麥種植地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以物理防治方式加強對晚茬小麥蟲害防治,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石灰與水,并將其均勻噴灑在小麥種植地,起到殺滅田中病菌的作用,同時在冬季做好保溫措施,為晚茬小麥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增強小麥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對田間小麥生長發育的不良影響。
以生物防治方式加強對晚茬小麥蟲害防治,則是在麥田中散養一些害蟲的天敵,以此消滅田間害蟲,抑制害蟲繁殖速度,同時配合上述幾種防治手段,提高晚茬小麥蟲害綜合防治效果,既能突顯綠色防治晚茬小麥病蟲害的價值,又能保證晚茬小麥品質不受影響。
綜上所述,晚茬小麥栽培技術具有發育期短、前期生長量小以及較強的抗逆性等特點,為實現晚茬小麥高產栽培,種植人員需要加強對晚茬小麥栽培各環節的管控,如合理選擇晚茬小麥品種、強化肥水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為晚茬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以實現晚茬小麥提質增產目標,同時也能為后期推廣晚茬小麥栽培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