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詩園 王向楠
摘? ?要: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個人養老金健康發展,但與不少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個人養老金起步較晚,在監管中仍存在法律制度有待健全、配套制度亟待完善、監管權責界定不夠細化、自律監管組織和社會監管機制缺乏、監管方式較為單一等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優勢和挑戰,選取個人養老金發展相對成熟且模式各異的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國家,從參與環節、投資環節和領取環節三個方面探討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國際先進經驗,并從我國現實出發,提出了加強個人養老金監管、規范個人養老金市場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養老保險;財稅補貼;參與監管;投資監管;領取監管
中圖分類號:F840.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23)09-0081-09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3.09.011
一、引言
關于個人養老金,似乎沒有一個國際公認的定義。我國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中,將個人養老金界定為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和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個人養老金與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金、雇主提供的企業養老金(或職業養老金)共同組成了我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金體系(或養老保險體系)。與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養老金相比,個人養老金采用基金積累制,具有投資自主性強、領取方式靈活、賬戶余額可繼承等特點。個人養老金的功能作用包括提升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Peeters,2012)[1]、促進凈儲蓄積累(Poterba等,1996)[2]等,在社會保障和金融制度中具有獨特的定位。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養老金改革程度不斷加深,個人養老金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并逐漸成為各國完善民生保障、調節資本結構、刺激經濟增長的一項可行措施。個人養老金日益成為公共養老金的重要補充,它對金融市場運作的影響正在逐步增強。個人養老金的風險分擔和監管問題也變得日益重要(Liliana等,2009)[3]。積極加強個人養老金業務的監管,在有些國家可為投資者增加價值(Edgardo等,2010)[4],對于規范金融機構養老產品和服務、滿足居民養老的多樣化需求、推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行穩致遠均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關于個人養老金監管及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的研究總體來說較少。從國際角度來看,有學者通過分析典型國家對個人養老金投資的監管模式發現,這些國家的監管改革雖然顯著改善了財政紀律,降低了社會保障負擔,促進了利益公平,深化了金融市場,但是對養老基金投資組合進行了嚴格的投資限制,增加了管理成本,并嚴重損害了投資回報(Hemant,1997)[5]。從我國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個人養老金監管仍存在立法層次建構缺失、監管權配置缺位、監管機制不暢等問題(李偉群和馬祿偉,2023)[6]。為確保個人養老金運行的穩健性,需要構建科學的監管體系,明確監管責任,可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集中負責養老金融產品的準入準出、動態監管工作(葉夢迪,2023)[7];要提高監管和制度運行的透明度(孫潔,2020)[8],整合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監管(高和榮和陳鳳娟,2022)[9]。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著重分析了我國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優勢和挑戰,探討了發達國家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先進經驗,并基于我國個人養老金的監管現實,提出推動個人養老金改革、提升個人養老金監管效能的相關建議。
二、我國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優勢和挑戰
(一)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三支柱養老金發展結構仍不均衡,第一支柱占絕對地位,第二、第三支柱發展不足。與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的強制性實施以及第二支柱的共同供款方式不同,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由個人自愿參加和供款,顯示出完全市場化運營的特征。總體來說,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以賬戶制為基礎。賬戶主要包括個人養老金賬戶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二者都需要本人建立,且賬戶是唯一的,兩個賬戶之間是相互對應的關系。個人養老金賬戶需要通過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開設,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可選擇符合規定的產品銷售機構開立。其二,個人自愿參加。個人養老金不具有強制性,由個人自愿參加,實行完全積累的方式。只要是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的人群都具有參與個人養老金的資格。其三,國家財政、稅收支持。個人養老金供款由個人承擔,國家對個人養老金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每個參與人的繳費按照120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投資收益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在領取階段,個人養老金單獨按照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其四,市場化投資運營。個人可以自主選擇和決定是否將個人養老金資金進行投資,但所投資的產品必須是符合國家規定的金融產品。產品種類較為豐富,包括但不限于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公募基金等,不同產品之間公平競爭。與一般金融產品相比,個人養老金產品更具安全性、穩定性、規范性和市場性等優勢。
我國個人養老金市場發展迅速,初步在供款、投資和領取等方面構建起了基本制度框架。從供款環節來看,我國個人養老金供款限額為12000元/年,受益最大的人群為第二支柱覆蓋不到的新型就業和靈活就業人群。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金融保險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對個人養老金的參與意愿有所增強。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個人養老金在參與范圍、供款人數和金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共有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但實際供款人數僅為參加人數的31.37%,人均儲存僅2022元。總體來說,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公眾對個人養老金認知程度仍不高,參與積極性有待提升。在產品選擇方面,我國個人養老金產品投資期限仍以中短期為主,個人養老金產品選擇范圍需要進一步拓寬。此外,居民對未來養老保障需求缺乏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斷,也缺乏長期投資的眼光和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個人養老金市場的快速發展。
(二)我國加強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優勢
1. 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個人養老金體系的建設。1991年,我國發布《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2014年,我國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2018年,我國宣布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三地正式啟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隨后制定了《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
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同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發布了《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同年11月,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發布了《關于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的通知》。至此,個人養老金頂層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同年,原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促進保險公司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關于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的通知》等;證監會發布了《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隨著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措施的出臺,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個人養老金的建設步伐會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中國金融監管迎來重大變革,為建立健全個人養老金相關監管規則、加強個人養老金業務監管力度、規范公司經營行為、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健康發展等創造了制度條件。
2. 個人養老金融產品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隨著近年來人口出生率水平的持續降低,“十四五”時期“老齡化”“少子化”程度或將進一步加深,撫養比失衡很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養老金配置需求和養老理財需求也將進一步增長。再加上延遲退休等政策的實施,將激發更多金融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推動養老金、養老服務、養老產業和金融的融合程度持續加深,為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和業務的發展提供新機遇,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成為增進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
(三)我國加強個人養老金監管的挑戰
1. 缺乏專門法律法規,頂層設計仍不夠完善。其一,當前我國仍缺乏專門的個人養老金監管法律,其他文件中雖有關于個人養老金的相關規定,但大多零散分布于各個部門,以綜合性和保險業居多,基金業次之;在內容上,也顯得較為零碎和分散,法律適用邊界不夠清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人養老金市場的探索深度和融合速度。其二,缺乏配套制度。目前,各金融機構推出了不少個人養老金產品和投資組合方案,但是在產品標準、信息披露等方面沒有統一的規制和標準,使得現行監管政策缺乏硬性約束和效力,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其三,監管權責界定有待細化。例如,2022年《關于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由原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負責對保險公司經營的個人養老金相關業務進行監管。但是,在監管實踐中,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在防范地區金融市場風險中的作用不可忽視。隨著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實施,新設立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地方金融監管局對于在個人養老金領域內監管責任的界定、協調機制的制定、金融服務的供給質量等方面還需要重點關注。
2. 監管方式單一,多為事后監管。長期以來,我國個人養老金融業務主要以機構監管為主,偏行政化的監管方式不利于形成開放的個人養老金市場。同時,現行監管主要是事后監管,既缺乏事前監管體系,也較少應用金融科技等先進技術,缺乏對風險進行預警的意識、技術、能力和程序等,監管效能有待提升。另外,個人養老金投資風險監管不夠,消費者保護程度有待提升。面對養老金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規范公司經營行為、防范投資風險、約束個人非理性投資行為、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監管迫在眉睫。
三、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國際經驗
發達國家的個人養老金發展較早,積累了較多的監管經驗。雖然這些國家的具體監管做法有所差異,但具有相似的關鍵環節,均可以從供款、投資和領取角度進行探討。
(一)美國IRA
依托于發達的經濟和成熟的資本市場,美國個人養老金的規模較大,自主性和靈活性較強,與資本市場的配合程度較高。個人退休賬戶(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以下簡稱IRA)是美國居民養老儲蓄的一個重要工具。美國發展IRA的目的是:一方面,鼓勵沒有參與企業養老金計劃的勞動者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進行儲蓄;另一方面,通過提供稅收優惠,鼓勵參加了企業養老金計劃的勞動者在失去雇主供款后繼續儲蓄。
美國IRA的發展始于1974年《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的實施。基于稅收、補貼政策的不同,美國IRA計劃主要包括傳統IRA、羅斯IRA(基于1997年實施的《納稅人救濟法案》建立)、SEPIRA(基于1978年實施的《稅收法案》建立)、SAR-SEPIRA(基于1986年實施的《稅收改革法案》建立)和Simple IRA(基于1996年實施的《小企業工作保護法案》建立)等。此外,自主IRA是傳統IRA和羅斯IRA的一種變體,其發起人可以是個人退休賬戶的托管人,也可以是一個或多個自我指導的個人退休賬戶的托管人。一個人可以同時開設不同類型的IRA賬戶,但合計的供款額不得超過一個限額(見表1)。下文將分析傳統IRA和羅斯IRA這兩種主要的IRA類型。
1. 參與監管。(1)參與資格。美國IRA由個人自愿設立,開戶機構類型廣泛,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組織、人壽保險公司、公共基金和資本市場經紀人等。傳統IRA對參與人的年齡要求是70.5歲以下,2020年1月取消了這一限制,但是仍要求參與人有應稅收入。羅斯IRA一直沒有對參與人年齡設置限制,但是要求參與人的應稅收入不高于某一限額①。在傳統IRA的賬戶所有人中,中老年人的占比較高,而在羅斯IRA的賬戶所有人中,年輕人占比較高。與養老金相關的勞動法由美國勞工部的養老金和福利管理局負責實施和具體解釋。美國財政部和國稅局負責確定金融機構是否有資格作為IRA的受托人、托管人或發行人,勞工部有權設置IRA不能進行投資交易的領域。(2)供款限額。1981年的《經濟復蘇法案》將IRA每年的供款限額從1500美元提高至2000美元。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將IRA每年的供款限額與通貨膨脹率掛鉤,實現了動態調整。2023年,傳統IRA和羅斯IRA每年的供款限額對未年滿50歲的人和已年滿50歲的人分別設置為6500美元和7500美元。美國居民可以同時擁有傳統IRA賬戶和羅斯IRA賬戶,兩個賬戶年度的供款金額之和不得超過供款限額。在2010年之前,收入超過一定門檻②的個人無法將傳統IRA賬戶的資金轉入本人的羅斯IRA賬戶,這一限制已在2010年取消。(3)稅收優惠。傳統IRA 賬戶的稅收優惠模式是EET(Exempt contributions,Exempt accumulations,Taxable withdrawals或Exempt,Exempt accumulations,Taxable withdrawals),即供款可從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積累階段不繳納資本利得稅,領取階段繳納個人所得稅③。羅斯IRA賬戶采取的是TEE的稅收優惠政策,即供款不免稅、投資積累免稅、領取免稅。美國財政部主要負責制定《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國內稅收法案》《經濟復興稅法》等稅收法案,確定稅收優惠待遇,明確IRA的適用范圍、賬戶類型和減免標準,申報和供款流程,以及在相關主體不遵守規則時需繳納的額外附加稅等內容。美國國稅局負責實施和具體解釋養老金相關的稅法。
2. 投資監管。美國國稅局負責判斷和批準IRA的發起人、受托人和托管人是否符合有關投資者權利保護、賬戶管理的相關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金融業監管局對IRA的投資階段進行監管,并負責對證券交易業務的相關法規進行解釋。
(1)投資范圍。美國資本市場發展成熟,管理個人養老金的金融機構較多,可投資的產品范圍較廣。根據《國內稅收法案》,IRA賬戶不能投資人壽保險、藝術品、郵票收藏品等。此外,IRA賬戶所有人可以從金融機構提供的選項中選擇標的進行投資④。近30年來,養老金資產在美國家庭所有金融資產中的占比一直穩定在30%左右。2022年第三季度末,美國養老金資產總額為32.3萬億美元,較2022年第二季度末下降了4.5%,這主要是源于資本市場低迷。2022年第三季度末美國IRA的資產總額為11.048萬億美元,較2022年第二季度末減少了5.3%,43%的IRA資產(即4.801萬億美元)投資于共同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為2.6萬億美元,混合型基金為9440億美元⑤。
(2)財稅優惠。羅斯IRA和傳統IRA在投資收益上最大的區別在于,羅斯IRA賬戶所有人在美國國稅局規則允許的情況下將投資收益取出時免稅。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自主IRA賬戶的投資需要遵守美國國稅局的稅收規則,既要支付交易費,也要支付開戶費、賬戶年費、管理費和特定資產費等。
(3)信息披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上市公司、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專業人士和其他市場參與人,定期披露重要的財務和其他信息,以使投資者能夠及時、準確和完整地獲得信息,進而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證券交易委員會根據《聯邦證券法》追究違法者不當行為的責任,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利。美國金融業監管局負責監管經紀交易商、資本收購經紀人和融資門戶等,受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督。
3. 領取監管。美國國稅局對賬戶資產的領取進行監管。為了防止過早領取資金,除《國內稅收法案》規定的幾種情況⑥外,傳統IRA賬戶的所有人在59.5歲之前領取資金的,將會面臨10%的罰款。2019年的《讓每個社區都為退休做好準備法案》規定,從2020年開始,傳統IRA賬戶所有人的最遲領取年齡從70.5歲提高到72歲,而羅斯IRA沒有最遲領取年齡的規定。傳統IRA賬戶在領取時,領取額要計入個人當期的應稅收入。羅斯IRA賬戶的資金可以隨時領取,并且領取額不計入個人當期的應稅收入。如果在供款和領取時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相等,賬戶積累期的投資收益率相等,并且從供款到領取的時間相同,那么傳統IRA和羅斯IRA享受的稅收優惠是等值的。
總體來說,美國IRA的突出特點在于:傳統IRA和羅斯IRA規則簡明,稅收和領取方面的規定區別明顯,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見表1)。IRA實現了與第二支柱企業養老金個人賬戶的對接,使得個人可以統一管理自己擁有的養老金資產。
(二)德國里斯特養老金和呂庫普養老金
德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建立較晚,社會屬性很強,主要包括里斯特養老金(Riester-Rente)和呂庫普養老金(Rürup-Rente)。德國聯邦勞工和社會事務部負責養老金相關政策的制定。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是一個自治的公法機構,旨在確保德國金融體系的正常和穩健的運作,負責監管德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機構等金融服務提供商,自2002年初以來,還負責監管養老基金,受監管的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可以在企業數據庫中查詢。
1. 參與監管。(1)參與資格。有資格參加里斯特養老金計劃的人包括: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參加國家養老保險并繳納預扣稅的人;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公務員和軍人;所有符合條件的開戶人的配偶。呂庫普養老金定位的參與人包括個體經營者、自由職業者和其他較高收入者。(2)供款金額。參與里斯特養老金計劃的單身人士每年最高供款限額為2100歐元,已婚夫婦每年最高供款限額為2160歐元。呂庫普養老金由個人自愿繳納和管理,靈活性與安全性較高。(3)財稅優惠。里斯特養老金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給予參與人補貼,對于有子女的賬戶持有人還有額外的補貼,其中:2008年以前出生的子女每人可獲得185歐元的補貼;2008年以后出生的子女每年可獲得300歐元的補貼。對于25歲以下的里斯特養老金賬戶的新持有人,政府額外提供一次性200歐元的補貼。呂庫普養老金供款有稅收優惠,通常來說,供款越多,優惠越多。從2017年開始,呂庫普養老金最高免稅額的規定為:單身人士為每年23362歐元;已婚夫婦為每年46724歐元,可在夫妻之間自由分配。
2. 投資監管。(1)投資范圍和財稅優惠。符合條件的參與人可以自愿選擇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但產品需要經過政府認證,也需要滿足《養老金認證法案》的相關規定。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負責個人養老金市場上金融機構的準入,鼓勵保險公司、銀行、基金公司、建房互助儲金信貸社等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市場,各類機構享有相同的產品準入條件和稅收優惠待遇。所有申請發行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向德國聯邦中央稅務局遞交符合標準要求的統一的產品信息表。德國聯邦財政部在官網上提供了該產品信息表的標準模板,填寫內容包括產品名稱、產品類型、風險級別、稅收優惠等。里斯特計劃和呂魯普養老金的投資收益都是免稅的。(2)風險控制。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采用的養老金風險監管方法包括制定相關措施、進行壓力測試和風險評分等。養老金管理機構需要每年提交幾次評估自身財務狀況和未來投資趨勢的預測報告。此外,保險公司還需要根據聯邦金融監管局的一套最低情景規則,至少每季度進行一次內部壓力測試。聯邦金融監管局的風險評分系統旨在通過使用定量關鍵數據和定性標準,利用紅綠燈模型確認風險類別,并基于安全、成功、增長和管理質量等四個維度進行風險評估。
3. 領取監管。對于里斯特養老金,2012年之前,參與人年滿60歲可以開始領取養老金,領取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從2012年開始,領取的年齡提高到62歲。在領取形式上,養老金的70%必須以終身年金的形式逐月領取,且需按照個稅情況全額繳納稅款。里斯特養老金參與人去世后,其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的余額可以被繼承。呂庫普養老金雖然采用資金積累制,但是參與人死亡后,其個人賬戶中的余額通常不能被繼承。
(三)日本iDeCo
2001年10月,日本實施了《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開始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供款確定型養老金的一種,iDeCo(Individual-type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受《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國民養老金法》等法規的約束,受厚生勞動省、國民年金基金聯合會的監管。厚生勞動省制定政令、省令、告示。根據《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第二條的規定,國民年金基金聯合會⑦在厚生勞動省的監督下,負責制定個人養老金章程、審核加入者資格、收納保險費、提供養老金支付服務等。
1. 參與監管。(1)參與資格。iDeCo保障的對象是個體經營者和未參加企業年金的20歲以上的勞動者。為使更多人享受養老福利,從2022年5月起,iDeCo的參與人年齡上限放寬到65歲,但已開始領取iDeco的人員或提前領取國民養老保險金的人員不能再參加iDeCo。參與人自主決定是否加入iDeCo。參與人從“運營管理機構列表”中選取一家金融機構,通過向國民年金基金聯合會提交加入申請書的方式參加iDeCo。從2017年1月開始,iDeCo的參與人范圍擴展至企業養老金的參保人、公務員互助制度的參保人、全職家務勞動者、自雇人員等。2018年5月,為了保障未參加企業養老金的中小企業(100人以下的企業)勞動者的退休收入,iDeCo推出了中小企業業主DC制度,稱為iDeCo+(也稱iDeCo Plus)。2020年10月,iDeCo+將開戶資格從1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拓展到3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根據修改后的《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從2022年10月1日起,沒能加入iDeCo的企業型固定供款(Defined Contribution,DC)養老金參與人也可以加入iDeCo計劃,但保費繳納方式為每月繳費,不能使用企業型DC的繳費方式。
(2)供款金額。國民年金基金聯合會負責收取保費。個人型養老金的保費基本上是按月繳納,從2018年1月開始,iDeCo允許參與人按年供款。參與人的最低供款金額為每月5000日元,供款金額的限額根據參與人身份類型進行分類,其基本規律是:從第二支柱中獲得的保障程度越高,供款金額的限額越低。參與人的供款金額每年最多調整一次,調整時間為12月到次年的11月之間。但是,如果參與人加入了企業型DC養老金計劃,就不能選擇按年供款,只能選擇按月供款。從2024年12月1日起,在同時使用確定待遇型的其他養老金制度時,iDeCo的供款限額將從1.2萬日元提高到2萬日元。但是,企業型DC的雇主保費和確定待遇型的其他制度合計月度保費金額不能超過5.5萬日元。
(3)稅收優惠。iDeCo的供款可以全額扣稅,這能為供款的個人規避居民稅,為中小企業規避企業稅。
2. 投資監管。iDeCo的投資選擇權完全歸屬于參與人個人。經厚生勞動省批準的金融機構可開展iDeCo的運營管理業務⑧,為避免選項過多給參與人帶來困擾,修訂后的《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規定,從2018年5月1日起,iDeCo可為參與人提供的投資品的數量最多為35個。各種金融運營機構的經營方式、iDeCo的產品特點、每月賬戶管理等所需的手續費等差異較大。《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修訂案)規定,參與人在加入計劃后的一定時間內沒有進行投資,金融機構可按約定進行投資,投資結果仍然由投資者承擔。iDeCo賬戶內投資產品類型較為保守,資產配置的常見種類主要有保險類、投資信托類、儲蓄類等。從資產投向來看,近年來iDeCo資產配置的風險偏好以投資基金為主。根據日本全國養老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賬戶中的資金分布于投資信托、銀行存款、損害保險和生命保險的比重分別為69.4%、23.4%、5.6%和1.6%。日本資本利得稅較高,但iDeCo賬戶的投資收益是免稅的。
3. 領取監管。根據《固定供款型養老金法》第二條的規定,國民年金基金聯合會是固定供款型個人養老金的管理主體,在制定個人型養老金章程的同時,負責加入者資格的確認、保險費的收納等業務,受厚生勞動省的監督。iDeCo賬戶中的資金原則上可以從60歲開始領取。從2022年4月1日起,領取iDeCo賬戶資金的最晚年齡從70歲延長到75歲,參與人可在60歲到75歲之間自行選擇開始領取的時間。從2022年10月1日起,如果參與人死亡或達到一定程度的殘疾,可在60歲之前一次性領取死亡撫恤金或一次性/分期的殘疾撫恤金。參與人的領取方式可以是一次性領取、年金化領取,或者兩種方式的組合。
iDeCo采用EET,領取的金額可在稅前扣除。iDeCo原則上不能提前領取,特殊情況除外。2020年6月公布的修改后的《國民養老金法》規定,從2021年4月起,iDeCo允許中途領取,需要滿足供款期間在3年以下、資產金額很小等要求。從2022年5月1日起,個人管理資產額超過1.5萬日元、滿足iDeCo中途退出領取條件的人,即使不將資產轉移到iDeCo,也可以中途領取企業型DC。
(四)加拿大RRSP
加拿大的個人養老金稱為注冊退休儲蓄計劃(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s Plan,以下簡稱RRSP),是以養老為目的進行的個人儲蓄、推遲領取的金融產品。
1. 參與監管。(1)參與資格。加拿大于1957年推出RRSP,作為聯邦政府注冊的儲蓄投資賬戶,旨在鼓勵雇員和個體經營者為養老而儲蓄。加拿大稅務局負責制定加拿大大多數省份和自治地區的稅收和福利方面的法案,通過稅收系統管理各種社會和經濟福利計劃,包括規定RRSP的供款金額等。2011年,加拿大議會通過了建立集合注冊退休儲蓄計劃的立法,將RRSP的覆蓋面擴展至小型企業的雇員和雇主以及自我雇傭者。
RRSP的種類和供款方式多樣,包括:單人RRSP僅由一個人建立,該人即為賬戶的供款人和所有人;配偶RRSP通常是高收入一方為配偶的RRSP賬戶供款;團體RRSP是雇主根據雇員的意愿,為雇員的RRSP賬戶供款;集合RRSP是多個小型企業的雇主或自我雇傭者聯合起來建立的RRSP,該類賬戶的管理費用通常要高于其他賬戶。
(2)供款內容。RRSP的供款金額等于賬戶所有人上一年收入的18%。根據加拿大稅務局(Canada Revenue Agency)報稅的數據,2022年,RRSP的年度供款限額為29210加元; 2023年,RRSP的年度供款限額將提高至30780加元。最高供款年齡是71歲。
(3)稅收優惠。個人向RRSP的供款可在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1991年,RRSP的稅前扣除限額為上一年申報收入的20%,并且:對于有雇主供款的參與人,個人的稅前扣除限額為3500美元;對于沒有雇主供款的參與人,個人的稅前扣除限額為7500美元。此后,每年的稅前扣除限額與加拿大的平均工資的增長率掛鉤,每年公布一次。供款限額的任何未使用部分均不能延遲到未來使用。對于超出RRSP扣除限額2000美元以上的超額繳款,必須每月繳納1%的稅。在通常情況下,同時開設單人RRSP和配偶RRSP時,家庭在領取時的稅負會較低。團體RRSP的主要好處是,雇主的供款可以像支付給雇員的工資一樣,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同時不需要雇員繳納個人所得稅。
2. 投資監管。(1)投資范圍。RRSP的投資范圍廣泛,合格投資包括指定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共同基金和獨立基金、儲蓄債券、保險抵押或擔保等。(2)稅收優惠。RRSP賬戶的投資可分為合格投資和禁止投資,其中,合格投資的收益是免稅的。若RRSP賬戶資金投資到禁止投資領域,會對投向禁止投資項目的資金征收50%的稅。
3. 領取監管。參與人從RRSP領取養老金時,需按當時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提前領取需要繳納預扣稅,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將扣留領取金額的相應稅款,具體稅率取決于取出金額的大小和居住地區⑨。這與雇主設立的養老金的稅務待遇相同。參與人在未滿60歲時可以從RRSP提前領取養老金,但需支付罰款。參與人在年滿75歲之前,可以隨時將RRSP的資金轉移到注冊退休收入基金。參與人年滿75歲時,必須將RRSP計劃中的資金領取并轉移到注冊退休收入基金或者購買年金。在配偶RRSP中,配偶經過一定的持有期后,可以取出這些資金并繳納稅款。
(五)新加坡SRS
新加坡個人養老金主要由退休輔助計劃(Supplementary Retirement Scheme,以下簡稱SRS)和中央公積金投資計劃(Central Provident Fund Investment Scheme,CPFIS)構成。考慮到中央公積金投資計劃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本文只介紹SRS。
1. 參與監管。(1)參與資格。為鼓勵個人養老金發展,新加坡國稅局于2001年建立了退休輔助計劃。該計劃是一個自愿性質的退休儲蓄計劃,年滿18周歲、非未償還清債務的破產者、沒有精神障礙、能夠管理自己事務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以及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國人士都具有開戶資格。每人只能擁有一個SRS賬戶,如若開通多個SRS賬戶,會因違反條例而受到處罰。SRS賬戶所有人可以更換服務的托管人。
(2)供款金額。SRS計劃由個人自行決定供款金額,如果開戶人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每年最多可存入15300新加坡元;如果開戶人是持工作準證的外籍人士,則每年最多可存入35700新加坡元。
(3)稅收優惠。SRS賬戶的稅收優惠金額取決于開戶人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大小。每年減免的最高金額可達8萬新加坡元。賬戶持有者在每年12月31日之前將錢存到SRS賬戶,次年報稅時便可享受稅收優惠。
2. 投資監管。SRS賬戶資金的利息較低,所以將其進行投資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經過政府批準的儲蓄債券、新加坡政府證券、定期存款、外幣定期存款、單一保費保險、單位信托等均可投資,投資收益均是免稅的。新加坡沒有資本利得稅,所以SRS賬戶的投資收益會全部留在SRS賬戶。通常來說,長期定投的預期收益會更高。
3. 領取監管。SRS計劃實行EET模式,領取金額的50%需要征稅。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額是2萬新加坡元,也就是說,一年領取不超過4萬新加坡元,就不用交稅。賬戶持有人到退休年齡后,SRS賬戶中的資金可隨時領取,領取額的50%是免稅的。除特殊情況外⑩,在退休年齡63歲(從2022年開始,法定退休年齡將從62歲提高到63歲,到2030年,將進一步提高到65歲)前領取SRS賬戶資金需繳納5%的罰金。
四、加強我國個人養老金監管的啟示
(一)參與監管角度:完善相關政策,優化供款流程,擴大參與覆蓋面
一是完善參與監管相關政策制度,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個人養老金監管法律法規等政策,規范個人養老金的參與、征收、管理等環節,明確個人養老金的資金管理機構以及資金監督機構的權力、責任和義務等內容,確保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公平性。進一步明確個人養老金監管操作具體實施細則,將個人養老金供款比例、限額以更高層次的制度確定下來,為監管實踐提供制度遵循。二是豐富供款方式,優化供款流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個人養老金的實際發展情況,適時調整和動態優化供款限額和供款標準,提高個人養老金賬戶管理的科學性和彈性。嚴格落實個人賬戶實名制要求,及時發現非正常開戶行為。三是增強稅收支持力度,擴大參與覆蓋面,鼓勵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市場。進一步放寬個人養老金參與人的年齡限制,鼓勵中老年人積極參與。加大個人養老金相關稅收優惠支持力度,適當增加對中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增強個人養老金對居民的吸引力,鼓勵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等群體積極參與,擴大個人養老金的覆蓋范圍。
(二)投資監管角度:監督投資范圍,健全信息披露和風險防范機制,確保資金安全
一是加強個人養老金的投資監管。建立專門的個人養老金管理機構,對個人養老金的投資方向、風險控制和收益分配進行監督,確保個人養老金產品的發行、銷售和托管機構在資質、機制和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符合監管規定。優化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的風險評級規則,將個人養老金業務納入風險管理系統,對金融機構實施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系統的實時監控和風險評估。二是開展個人養老金產品名單制管理,并增強監管力度,定期將不符合監管要求的個人養老金產品移出產品名單,確保金融機構不違規銷售個人養老產品,充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三是減少投資費用,加強信息披露。加強個人養老金投資的稅收優惠,鼓勵相關機構提升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銷售費、管理費和托管費等費率優惠的力度。定期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相關信息,確保所披露信息真實完整、不具有誤導性,以使居民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投資品種、投資金額、投資風險等有更多了解和認識,從而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規范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信息披露渠道,對未按照監管要求及時披露相關信息的機構給予相應處罰;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領取監管角度:加大宣傳教育,創新監管方式,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
一是創新監管方式,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建立個人養老金領取的實名制,積極引入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加強對個人養老金資金往來的風險管控,確保個人養老金資金領取符合國家規定,加大對虛假違規領取、多領取、冒名掛靠等違法違規領取個人養老金行為的查處力度,保護客戶資金不被冒領,保障資金安全。二是有針對性、多角度地對個人養老金產品和相關知識進行線上、線下宣傳普及,確保公眾通過正規渠道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鼓勵民眾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舉報,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透明的個人養老金市場環境,保護退休人員的權益。三是充分發揮個人養老金相關協會組織的監督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形成包括金融機構、個人、市場、協會等共同參與的個人養老金監管生態系統,在明確職責分工的同時,建立起各部門間的溝通和協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形成監督合力。四是整合行業性賬戶管理體系,逐步將多層次養老金納入國家社保公共服務平臺(房連泉,2022)[10]。構建個人養老金風險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可定期對個人養老金產品開展風險壓力測試,以便盡早識別風險。
注:
①對于個人,年收入不超過139000美元;對于夫妻,家庭年收入不超過206000美元。
②總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個人或夫妻不能將儲蓄賬戶的資金轉入羅斯IRA賬戶。
③如果傳統IRA的參與人沒有參加企業養老金,或者雖然參加了企業養老金但是收入低于一定門檻(要考慮配偶的收入狀況),那么該人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的優惠。
④所有IRA賬戶由托管人替投資者持有,托管人可以是銀行、信托公司或經美國國稅局(IRS)批準的其他實體。為了保證養老金參與人的資金安全,美國對IRA托管人的最低保證金金額、凈資產等資質設有詳細要求,要求托管人具備專業知識、償付能力以及養老金管理能力等。
⑤這段話的數據來自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ICI). Release:Quarterly Retirement Market Data,December 15,2022.
⑥可以提前領取而不被罰款的情形包括:參與人死亡、殘疾、首次購買住宅(指在過去兩年內未擁有住所,終身限額為1萬美元)、支付符合條件的教育費用、支付健康保險費(失業超過連續12個星期)、支付大額醫療費用等。
⑦國民養老金基金制度是基于國民養老金法規定的公共養老金,作為國民養老金(老年基礎養老金)的補充,對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等國民養老金第1號被保險人起到保障老年收入的作用。
⑧指經厚生勞動大臣及金融廳長官或財務(支)局長注冊,允許實施固定供款養老金運營管理業務的機構。
⑨加拿大的預扣稅率為:不超過5000加元的金額,為10%(魁北克為5%);處于5000加元至15000加元之間的金額,為20%(魁北克為10%);超過15000加元的金額,為30%(魁北克為15%)。此外,魁北克居民還需繳納省預扣稅。
⑩這些情況包括:身故、緊急醫療需要、破產、外國人一次性領取(持有期至少10年)等。
參考文獻:
[1]Peeters M. 2012. Better Safe than Sorry-Individual Risk-free Pension Schem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J].Contemporary Economics, 6(03).
[2]Poterba J M,Steven F V,David A W. 1996. How Retirement Saving Programs Increase Saving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0(04).
[3]Liliana I,Claudia I,Ilie R. 2009.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 Managed Pension Funds in the Context of Pension Reform [J].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sani,Economics, 9(02).
[4]Edgardo C F,Tomás R S R,Camilo R P. 2010. Evidence of Active Management of Private Voluntary Pension Funds in Colombia:A Performance Analysis Using Proxy ETFs [J].Estudios Gerenciales,26(115).
[5]Hemant S. 1997. Toward Better Regulation of Private Pension Funds [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791,The World Bank.
[6]李偉群,馬祿偉.激勵約束相容:個人養老金監管體系的優化路徑 [J].上海金融,2023,(04).
[7]葉夢迪.個人養老金金融服務發展與監管方向探究 [J].現代金融導刊,2023,(05).
[8]孫潔.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研究 [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10).
[9]高和榮,陳鳳娟.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挑戰與優化 [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6).
[10]房連泉.個人養老金公共管理平臺的國際經驗與政策啟示 [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