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鵬,劉彤彤,劉曉輝
(惠州學院體育學院,廣東惠州 516007)
網絡素養是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人們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是大學生在網絡接觸或交往中必備的素質技能[1]。網絡素養現狀的科學調查與有效評估是提高學生網絡素養、建立教育機制的前提。因此,筆者從行為、能力、意識三個維度出發,從網絡行為管理能力、網絡信息獲取行為、網絡信息鑒別能力和網絡安全及道德意識四個方面對惠州學院918名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
惠州市惠州學院在校學生的網絡素養。
文獻資料法: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網等查閱相關文獻,相關文獻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問卷調查法:筆者設計大學生網絡素質調查表,對惠州學院在校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筆者發放問卷共計918份,收回有效問卷918 份,問卷有效率為100%。被調查的學生涵蓋理科(25.6%)、工科(14.38%)、文科(49.35%)以及其他專業(10.68%)。在所有學生中,男生216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3.53%,女生 702 人,占總調查人數的76.47%。
1.網絡行為管理能力
大學生網絡行為管理能力是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核心之一,之所以稱之為核心,是因為大學生的網絡自律能力、在虛擬世界中的時間管理情況是直接體現大學生網絡素養高低的重要指標[2]。大學生每周的上網時長如圖1所示。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除去飲食和睡眠的時間,網絡已經占據了他們日常生活中1/3甚至是一半的時間。

圖1 大學生每周的上網時長
大學生的網絡依賴程度如表1所示。潘娟娟、梁永勝等人在《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查研究——基于廣西三所醫學院校的調查研究》中指出[3]:“當前,有36.63%的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一般,有8.42%的學生對網絡過分依賴,存在長時間不上網就坐立不安的現象。”上述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的結果均表明,當代大學普遍存在網絡依賴和手機依賴問題,但在依賴程度上出入較大,醫科學生對網絡過度依賴的比例較少,網絡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強。

表1 大學生網絡依賴程度調查(n=918)
2.網絡信息獲取行為
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是最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惠州學院918名學生使用網絡的目的如圖2所示。胡緯華、吳曉偉等人在2010年對上海市大學生的網絡素養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在使用網絡時,以瀏覽新聞、聊天、收發郵件、玩游戲及觀賞影視等娛樂項目為主,很少有學生利用網絡來解決學業方面的困惑,或進行學術性研究[4]。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比較一致,表明大學生在網絡上沉迷于休閑娛樂,極少利用網上的學習資料。

圖2 大學生使用網絡的目的
大學生對網絡娛樂的沉迷程度如表2所示。調查結果表明,在大量熱搜視頻、娛樂新聞和各類網絡游戲的誘惑下,大學生很難控制個人的網絡行為,往往在不經意間沉迷其中,在網絡世界虛度光陰,普遍存在沉迷網絡的問題。

表2 大學生網絡娛樂沉迷程度調查(n=918)
3.網絡信息鑒別能力
在網絡信息真實性的鑒別方面,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在新媒體傳播內容的鑒別方面,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鑒別能力如表3所示。

圖3 網絡信息真實性鑒別能力調查

圖4 新媒體傳播內容鑒別能力調查
以上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信息鑒別能力,普遍能夠辯證地思考問題、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實性、評價新媒體傳播內容的主旨、甄別網絡中的有害信息并消除其干擾和侵蝕。
4.網絡安全意識
網絡詐騙時常發生,網絡安全意識關乎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趙本琴在2016年對花溪大學城五所高校的大學生的網絡信息安全意識進行了調查[5],發現有83.65%學生在微信上填寫的都是真實信息,而沒有填寫真實信息的學生僅占16.35%。這表明學生的防范意識較弱,風險認識不夠。此結果與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出入較大,表明近年來頻發的網絡詐騙事件增強了學生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目前,手機電腦的殺毒防護軟件仍存在漏洞,存在個人信息被獲取盜用的隱患,導致學生會遭受網絡詐騙的侵害。
學生是否遇到過網絡詐騙的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學生對網絡安全法的了解情況如圖6所示。在被調查的近千名學生中,有超過1/3的學生遇到過網絡詐騙,但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僅有8.28%的學生非常了解,表明網絡安全法教育仍待加強。

圖5 學生是否遇到過網絡詐騙

圖6 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了解
5.網絡道德意識
學生在網絡中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情況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大學生有較好的法律和道德意識,普遍清楚網絡并非法外之地。

表4 學生在網絡中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情況調查(n=918)
大學生對待網絡侵害的態度如表5所示。大學生對謠言、不良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的抵制態度不夠堅決,對網絡道德的認知仍需深化。

表5 大學生對待網絡侵害的態度調查(n=918)
1.加強學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網絡素養的提高,無論是硬性的手段還是軟性的手段,最終都要經由受教育者自身才能發揮作用。學校、教師和家長需要選對引導方式,做好引導工作,應利用好大學生的求知欲、成就動機,增強大學生對正確價值規范的情感認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從而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2.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規范信息獲取行為
網絡信息素養的高低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面對網絡上海量的信息流和難辨真偽的內容,如何有目的、有規劃地使用網絡,如何正確地獲取信息,需要大學生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只有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培養信息提煉和整合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正確認識網絡信息技術,辯證看待網絡技術產生的影響,注重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交流協助,從而及時準確地利用各類有益的網絡信息。
3.培養信息檢索能力,加強信息利用
網絡上有海量的信息,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閱的信息存在真假難辨、缺乏權威性的問題,這需要大學生具備網絡素養的基礎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因此,學校開展的信息檢索教育不能僅限于科研方法這門課程。學校應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開設各類信息檢索課程,從基礎性說明到全面性講解,詳細介紹數據庫及其使用方法,提升學生高效檢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借助網絡進行自我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效果。
4.開展課程培訓,增強安全道德意識
高校大學生的網絡知識掌握能力、信息認知處理能力、安全道德意識等網絡素養的提高,都需要高校積極開設網絡素養教育課程。根據當前大學生教育的發展要求,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適當融入網絡素養教育知識,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正確的網絡觀、媒體觀,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觀念。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亟待提升。在網絡行為管理能力方面,大學生需要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從而減少對網絡的依賴。在網絡信息行為方面,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休閑娛樂,極少獲取和利用網上學習資料,此不良現狀亟需改善。在網絡信息鑒別方面,大學生有較強的信息鑒別能力,能夠清楚辨別信息真假、客觀評價信息內容、有效甄別有害信息,但需要提高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能力。在網絡安全與道德方面,大學生有較好的個人信息防范意識,但有時無法辨別智能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和潛在風險,并且對不良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的抵制態度不夠堅決。為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高校應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其自我約束能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信息檢索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信息;開設相應的信息素養提高課程,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