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毅,鄧先寶,徐春成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鹽城,2240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1]高職院校憑借其獨特的職業文化特點,肩負著鑄魂育人和文化建設的重任。重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堅定價值導向,明晰文化路徑,對實現其“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校園師生是新媒體使用的主要群體,新媒體開放性、即時性的特征影響著校園文化主體。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建設高質量、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已成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在探討現階段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問題的基礎上,研究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構成了校園文化,構建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實現學校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在國家實施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師生通過博客、“一端兩微”等數字化形式表達校園文化建設主張,這增進了不同群體間的互動。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進一步嘗試應用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進行校園文化多元化建設探索:第一,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宣傳,提高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實現“線上”“線下”雙聯動;第二,深入研究新媒體和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及二者的關系,分析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第三,從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配套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和注重質量提升等方面,構建與互聯網發展形勢相適應的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機制;第四,針對校園活動內涵不深、校園文化缺乏特色、全員育人理念欠缺等問題,從教師示范、學生榜樣、課程思政、環境文化、制度文化、信息網絡等多個維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從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育人環境建設實踐來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學生媒體素養不高,網絡信息研判能力不強;學校宣傳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新媒體法規不健全和監管不力;校園文化與專業教育脫節。校園文化現實困境分析可采用分類探索邏輯,從學生媒體素養、校園文化宣傳創新性、法規和監管系統、校園文化與專業教育融合四個方面分別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圖1為本研究構建的校園生態文化的影響因素框架。

圖1 校園生態文化的影響因素框架
新媒體像一把“雙刃劍”,在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便利、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新媒體傳播信息量大、速度快、種類紛繁復雜,能夠消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藩籬,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肥沃土壤。新媒體融合了多元文化信息,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對此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對于思想價值觀念尚未牢固形成的學生而言,享樂主義、泛娛樂化現象等不良思潮也隨之侵入校園,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判斷與選擇。[2]個別學生自控能力不強,長期沉溺于網絡社交,對網絡低俗文化缺乏辨別力和抵抗力,媒體素養不高,網絡信息研判能力不強。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在使用新媒體建設校園文化方面顧慮重重,無法廣泛利用學生群體開展文化建設。[3]
網絡的便捷性、交互性特點為師生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臺,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激發了學生從網絡中汲取資訊的主觀能動性,也調動了其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濃厚興趣。但一些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文化宣傳活動時,僅將學校官方網站上的內容簡單復制到其他平臺,趣味性較低,校園文化主體往往被動接受嚴肅風格的話語體系,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不強。一些高職院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缺乏創新思維,教條、單一的活動開展模式難以吸引學生群體的關注,活動推廣與傳播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網絡上存在的不良信息會影響校園文化環境。現階段網絡上存在不良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媒體法規不健全。新媒體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具有滯后性,網絡中違反道德、違法亂紀的行為時有發生。[4]社會對智能手機普及過程中網絡使用存在的問題缺乏制度約束,未能明確學生在網絡使用中的“可為”與“不可為”的行為底線。網絡運營商的違規行為也未被法律法規徹底約束,難以從源頭凈化網絡生態環境。二是網絡監管不力。新媒體呈現覆蓋面廣、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征,相關部門對信息的意識形態把關不嚴,使帶有錯誤價值觀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言行。還有一些師生把網絡空間作為宣泄口,導致社交網絡空間充斥著帶有負面情緒和負能量的信息。因此,各部門需要從源頭加強對網絡信息環境的監管,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育人環境。
一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主動迎合社會時尚潮流和學生興趣愛好,與專業特色脫節,與學生專業學習的關聯性不強,對學生專業學習缺乏助力。這種校園文化活動以娛樂性、趣味性為特點,沒有融入文化、專業技能、戶外素質拓展等要素。一些學生時常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不僅未達到學校專業人才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目標,還荒廢了自身的學業。長此以往,學生的專業理論根基不牢,專業知識掌握不精,專業實踐能力不強,將制約自身的長遠發展。
針對現階段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構建“一體兩翼”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為新媒體時代下校園文化主體創造和諧育人環境,如圖2所示。

圖2 校園文化建設“一體兩翼”結構圖
在“一體兩翼”校園文化構建模式中,“一體”指在新媒體環境下依托校園文化活動載體、校園文化生活、學生素質技能平臺的文化建設。高職院校要立足專業將思政教育理念靈活、巧妙地融入活動,創新活動形式與手段,調動學生參與興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技能,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銜接。“兩翼”指新媒體環境和保障體系,其中,新媒體環境包括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豐富宣傳形式、完善配套法規和加強監管。保障體系不僅包含提升學生新媒體素養、創新校園文化傳播方式、融合校企文化,還要將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政教育、實踐拓展和創新創業有機結合。
新媒體時代推動學校校園文化高質量發展,應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協同多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將“大學—政府—企業”生態網模式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解決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問題。生態網發展模式是政府、企業、高校三方以協同合作為目標的運行系統,其中企業與學校之間通過企業向學校提供平臺基地,學校向企業輸送專業技術人才實現合作;學校與政府之間是政府為學校提供資金和制度支持,而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政府與企業之間是政府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企業為政府提供經濟效益,服務社會。[7]高職院校應通過政府協同管理、企業利益共享、學校運行保障機制形成多輪驅動保障體系,構建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策略體系圖(圖3),改善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外雙循環結構,實現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建設質量提升。

圖3 校園文化建設策略體系圖
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內容
教師要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引導學生,把握話語主動權。通過創新線上線下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將創新文化育人與網絡結合起來,通過新媒體構建以課程思政為抓手的全員育人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力,發揮好教學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道德育人的功能,貼合學生實際生活,吸引學生,達到教育的效果。高職院校應依托新媒體技術,開設校園網絡平臺,用于宣傳教育、反饋輿情、豐富和傳承校園文化。
2.創新校園文化傳播方式
學校全體教職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之一,應借助網絡平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素質技能。[5]一是利用“兩微一博”等平臺發布文化活動、杰出校友動態、校園風景及學校歷史等校園文化內容,吸引學生,讓學生從“被動關注”轉為“主動點贊”,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開發數字化展館,打造體驗式文化展示平臺,擴大校園文化的展示空間,加深學生對校園文化的體驗感;三是構建健康、實用、富有正能量的社群網絡,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社群活動,從而豐富校園文化。例如,學校學工、團委聯合組織開展文化節、藝術節、讀書會、文化沙龍等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校園文化,也可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
3.提升學生媒體素養
學生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容易被移動客戶端推送的“信息繭”吸引,沉溺于網絡中消磨時間。因此,高職院校應將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納入專業教學計劃,增設媒體素養課程、媒體運營課程,幫助學生正確篩選信息,提升研判、甄別網絡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媒體素養。學生是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受益者,其知識的豐富性直接影響校園文化環境的穩定性。學校還要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提升自身新媒體素養。[6]
4.加強新媒體信息環境監管
高職院校要加強新媒體信息環境的監管,在網絡相關領域引入協同管理機制,凈化網絡環境。一方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建設實時互動的教育主題網絡平臺,利用學生對網絡熱點事件的關注度,闡述事件背后的價值觀,提高學生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熱情。另一方面,要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防控機制,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管。首先,根據網絡信息的內容和防控要求,將網絡監控對象及內容按法律法規、道德層面劃分,特別要將反復發生的問題列為防控重點。同時,通過“人防”與“技防”,借助政府信息監管部門信息化技術輔助防控,收集反映學生思想動態的大數據。高職院校可通過定人、定責、定崗、定位監管網絡環境,清除違規信息。[7]
5.依托新媒體,引進企業文化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要與就業市場無縫對接,新媒體環境為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提供了融合機會。高職院校在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共同體、推進政行校企深入合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讓學生接觸真實的企業環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新媒體平臺便于學校與企業了解更多的專業發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信息,有利于加強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與合作。
6.融入多種育人元素
校園文化活動要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教育、就業教育元素,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第一,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與思政教育結合。通過開展線上線下的主題班會、辯論和演講比賽、模擬面試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開展經典朗讀、詩詞吟誦等系列活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厚植愛國、愛校、愛專業的情懷,同時提升學生的新媒體應用水平。第二,校園文化活動要與實踐創新結合,通過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促進知識內化為素質。通過開展應用寫作大賽、課程設計大賽、科創大賽、技能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夯實專業基礎,增強創意策劃等能力,提升專業素質技能。第三,校園文化活動要與就業教育結合。通過新媒體平臺舉辦創業培訓、模擬面試大賽、典型創業論壇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邀請創業先進、知名企業主管開設就業創業講座,傳授就業經驗,研判就業形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開展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搭建平臺,組織創業實踐項目,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8]
高職院校應將新媒體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為師生營造溫馨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具體包括:依托新媒體搭建“一體兩翼”校園文化新平臺,應用“大學—政府—企業”生態網模式形成多輪驅動保障體系;通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內容,創新校園文化傳播方式,提升高職學生的媒體素養;加強新媒體信息環境的監管,促進校企文化互融,注重與思政教育、實踐創新及就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加強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構建研究,促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健康和諧發展,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