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洪濤(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微觀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主要以市場個體(企業、消費者、市場)為研究對象,以邊際分析、局部均衡以及一般均衡為主要研究方法,探討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具備良好的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該課程在地方財經類高校專業課程體系中十分重要,既是本科生的核心課程,又是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及其教學評價提升受到高度重視。
《微觀經濟學》傳統教學模式暴露出一些弊端,滯后于高等教育發展時代趨勢,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人才培養作用亟需進一步提升。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課堂是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陣地。實際上,第二課堂更為廣闊,更為豐富多彩,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課堂學習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補充。在實際教學中,師生都十分重視課堂這一主陣地,卻忽視了第二課堂的“寶地”;向課堂要效率的同時,課外學習平臺重視不夠、開發不足。這導致了課程學習前無預習、后無復習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斷層,這本身是違背學習規律的,尤其是對于如《微觀經濟學》這樣一門學習較有難度的課程。
《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但對經濟規律的理解與把握決定了學生學習該門課程必須理論結合實際,強化應用,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身邊很多現象都蘊含了經濟學的理性。如人們消費中,選擇買價廉物美的日用品,顯示了約束之下對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勞動工資上漲,餐廳選擇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顯示了企業降低成本的意愿。這些生活中的經濟學,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不足,學生也無意識,以致學不能用、該怎么用。
《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廣泛存在的灌輸式教學。一方面老師認真教,但留給學生閱讀與思考的余地小,另一方面學生認真學,但教什么學什么,缺乏主動性。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缺乏互動和彈性;二者的角色有錯位,教師教得太多,有“越俎代庖”之嫌,學生思考太少,乃至提不出問題,也不能舉一反三,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教學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肩負著育人的任務?!段⒂^經濟學》理論知識邏輯體系嚴謹、內涵豐富,但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育人要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觀、市場建設改革等,完全可以將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起來。但本門課程教學中,明顯有重經濟理論知識傳授、輕課程思政的傾向性,育人潛力開發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在適應信息化的時代特征下,通過創新改革,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線上線下融合、一二課堂貫通、學用結合、學生主體、思政育人、過程考核”的教學育人模式(見圖1)。該教學模式有利于補傳統教學短板、強教學弱項、擴教學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微觀經濟學》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潛力。

圖1 《微觀經濟學》教學創新模式
《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體現了“一融合二延伸四支點”的創新特征。
“一融合”是指通過信息化整合教學資源,實現線上教學平臺與線下教學融合,既可實現特殊情形下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即時切換,又可實現二者深度融合、優勢互補、混合教學。
“二延伸”是指依托線上課程平臺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將教學環節縱向向第二課堂(課前課后)延伸,延長教學鏈與育人鏈。在課堂教學中滿足學生“普適性”學習需求的同時,開辟更為多元化的個性化學習通道。
“四支點”是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之“痛”,把握學習目標導向、學生角色定位、課程思政育人、教學過程管理四大關口,建立學用結合、學生主體、課程思政、過程考核四大教學支撐點。
另外,根據教學改革的需求,實施教學方式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案例教學、合作研究、實驗教學等。
按照上述創新模式,《微觀經濟學》教學團隊積極探索,持續推動教學改革,并對其不斷優化和完善,主要包括如下改革措施。
《微觀經濟學》建有學習通課程平臺,且通過近年的團隊合作建設,已日臻完善。教學資源較為豐富,包括教學視頻、案例庫、習題庫、試題庫、推薦閱讀資料等資源。
《微觀經濟學》信息化平臺對于學生第二課堂學習尤其便利,可以使他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作業區”完成作業或練習,“討論區”發起討論主題或參與討論,“任務區”完成布置的各類小課題等,方便快捷,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信息化平臺也有機融合了課堂教學,加強了師生即時互動,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如將案例置于平臺上,學生線下聽教師講授案例時也可同時參與線上討論發表觀點;回答教師提問,學生可課堂上響應,也可線上作答;教師可以現場線上展示章節作業并作解答等。
本課程線上線下、第一、二課堂的信息化整合,克服了線下課堂教學在時間、教室上的局限性,使教學過程“立體化”,延長了教學鏈條,優化了教學流程,提高了教學效率,提升了教學效果。
“講”即案例教學。通過典型案例導入,提出問題,進而闡釋并分析案例,提煉其中蘊含的經濟學原理,引導學生用經濟學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如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為例,闡述所面臨的技術、人力、資金、資本等要素的約束及其優化配置問題,讓學生理解企業在約束之下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問題。通過這種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
“閱”是資源學習。推薦并整合“生活中的經濟學”等學習資源以及由教學團隊乃至部分學生共建提供的案例,并置于學習通課程平臺,讓學生通過線上“資源”模塊瀏覽學習,將經濟學原理與各類微觀經濟現象結合起來,加深對知識點的把握,并提升應用能力。
“考”為經濟分析。在課程考試中,結合相關社會經濟熱點和經濟問題,設置開放式試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闡述論證觀點。這種導向增強了學生主動關注經濟熱點與現象的內驅力,同時也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提供表達發表個性化觀點和獨特見解的平臺。
“講、閱、考”三管齊下營造的課程知識運用環境與氛圍,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社會經濟熱點和身邊的經濟現象,強化了經濟學思考與分析。在大學生科研立項、調研課題參與、師生經濟類話題交流中,便充分反映了學生將經濟學理論遷移運用于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上。
教學是雙向的溝通交流,針對特定的主題,師生協同合作是一種有效的嘗試,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和探索欲?!段⒂^經濟學》課程理論性強,知識體系完整,邏輯嚴謹,為師生合作探究問題提供了較大空間。
如圖2 所示,針對《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市場均衡分析、消費者選擇、企業資源配置、成本問題、市場類型、市場失靈等主題,一般設置10 個左右問題,以第二課堂研究課題發布到課程在線平臺讓學生認領。為了完成研究任務,將班級學生以3-5 人為一組組建研究團隊,教師分別參與到每一個團隊的工作中,進行師生、生生合作。教師主要起指導作用,包括資源查閱引導、研究思路探討、PPT 制作修改等;學生根據能力稟賦科學分工、緊密合作,在教學全過程中(課前、課中、課后)搜集資料、分析問題、提煉觀點、制作PPT、課堂展示、發起線上線下討論等。

圖2 師生、生生合作研究模式
師生團隊合作開展研究效果良好,既使學生深入把握了課程內容,提升了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又使學生樹立了問題意識、熟悉了研究過程、規范了科研過程,還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內驅力。
《微觀經濟學》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具有“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巨大潛力。課程團隊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點。
1.結合課程性質,提煉思政元素并反復研討,形成穩定育人點,并設計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的途徑和教學方法。如表1 所示以下四點。

表1 《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
2.在此框架下,通過師生共建形式開展思政資源建設,修訂教學大綱、教案、教學PPT,編撰思政案例庫,建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等。
3.開展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競賽和學生時事經濟熱點辯論賽,營造良好的教學改革氛圍。
4.依托在線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思政育人探索活動,將思政案例、經濟熱點、國家決策等悄然融入課程內容,達成潛移默化育人目標。
通過課程思政的不斷探索,《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逐漸形成了“課程內容培養人”和“課程思政塑造人”的共生局面。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會了“講中國故事”,增強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擴展了對中國市場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了解。
《微觀經濟學》課程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注重學生的教學過程表現,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過程評價,納入課程考核中,做到學生課程考核的過程化、多元化、全面化,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具體的做法是,《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團隊共同采用這一考核方式。課程考核指標主要包括平時成績(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卷面、閉卷)兩大二級指標,權重分別為30%與70%;過程考核下的三級考核指標制定及賦權則交給任課老師根據所帶班級實際情況自主制定(如表2)。這種考核方式既注重了學生和班級的個性化特點,具有理論性課程考核的硬性要求,“軟”“硬”結合,標準化和包容性兼具。

表2 《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含過程考核)
過程考核方式通過《微觀經濟學》線上平臺運行與應用,減輕了教師負擔,增加了學生展現渠道,對學習過程表現評價客觀公正,受到了普遍歡迎。
《微觀經濟學》教學創新模式及主要改革舉措的應用推廣遵循了“試點改革、教學應用、評估論證、輻射他課”的漸進過程,收到了預期效果。
《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創新始于2020 年,以本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建成為契機,開展線上教學開始探索。教學改革在經濟學專業的1-2 個班級里進行試點,通過開展線上教學凝練有效經驗,總結不足,并進行優化調整。
經過初期1-2 位教師的探索總結,教學團隊中更多骨干教師加入教學創新行列,論證并提升了教學新模式,著手加大改革的力度。教學改革逐步擴展至10 個班,涉及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工商管理等6 個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案例分析、過程考核、合作研究、課程思政等廣泛應用于教學,顯著地優化了教學資源,提升了教學效果。為了凝練可供更大范圍、更多受眾共享進而推廣應用的有益經驗、可行路徑和有效模式,教學團隊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有關在線教學、課程思政、翻轉課堂等的調研。調研顯示:85%受訪學生認為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資源豐富,自主學習便利”;90%的學生認為“過程考核更加科學合理”;89%的學生指出“合作研究、課堂展示激發了學習興趣”;83%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能“發揮立德樹人作用”。學生教學反饋良好。在此基礎上,教學團隊進一步完善了教學創新模式。
《微觀經濟學》教學創新成果當前已全面應用于該課程教學,實現了全面覆蓋,并形成教學規范。除此之外,該教學創新模式已推廣至同類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如《宏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這些課程均已建立了超星學習通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實施運用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合作探究、案例教學、課程思政乃至虛擬仿真實驗等教學手段與方法。
綜合教學改革創新進行提煉,形成了諸多教學成果,如以教學創新為支撐點的成果《協同培養“強基礎、實驗化、實踐化”的應用型經濟金融人才的創新與實踐》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 年)、教研項目《經世濟民: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途徑探索與效果評價》獲省級立項 (2021 年)、《“賽、創、研、學”四位一體模式在商務經濟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探索與運用》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22年);《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作為代表性課程參加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競賽。堅持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訓練,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科研項目、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并立項,參加“挑戰杯”“三創賽”等學科競賽并獲獎。
對《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進行探索,形成了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和信息化時代特征的創新模式,即“線上線下融合、一二課堂貫通、學用結合、學生主體、思政育人、過程考核”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師生認同,具有在同類課程中的推廣價值。但該模式對課程團隊建設、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教學過程的科學管理、教學評價等也帶來了相當程度的挑戰。同時,模式雖有創新,但其本身仍存有明顯不足,如在教學組織的優化、學生自主性的強化及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滿足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后續持續探索的空間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