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澤寬
語言的特性決定了其天然的多樣性和平等性,維持著人類生活的公共秩序,同時對個體的身份構建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少數民族語言繁多,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人口數量、社會環境等影響,情況復雜多樣。以勞動就業權為視角,通過法律政策、政府扶持、教育與社會宣傳推廣等方式落實推普政策,進而促進經濟、文化、教育協同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語言文字保障就業平等,賦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長效機制。
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的適宜理解。語言文字是重要的公共交流媒介。語言有其豐富性,但不同語言的“應用工具性效度”存在明顯差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更能在文化、科技上與社會同步,其知識傳播能力、信息承載能力也更具優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在民族文化傳承的同時,讓群眾認識到掌握通用語言文字同樣重要,使其從意識上接受其優點,進而愿意主動了解、學習、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這也意味著,推普應與保護并重、與經濟轉型相契合,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勞動就業權的理論探析。勞動是人們獲得物質利益、維持生存的基本手段。20 世紀初期以來,勞動權的含義擴大到從強調勞動條件、社會公正和普遍平等之間的相互依存,到強化勞動作為人的價值、人格發展及社會需求緊密相連的概念。結合我國《憲法》《勞動法》等規定,就業權主要包含了平等就業權、不受歧視權、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報酬取得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其中平等就業權、不受歧視權、選擇職業的權利都關系到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的機會,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其他與勞動崗位職責無關的條件而區別對待,自由選擇職業、工作等基本權利。
推普與勞動就業權保障的內在邏輯。勞動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保障勞動權就是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權。少數民族人群由于其所處的外在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影響其接受教育和謀求工作的機會,甚至其政治權利、公民權利的行使。《憲法》第42 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將勞動就業權作為一項基本權利規定在《憲法》之中。而勞動就業平等不僅強調性別平等,也重視機會平等。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語言的障礙可能成為影響勞動就業機會平等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對少數民族地區人群的保護不在于賦予多少特殊照顧,而在于對其語言、文化等自由予以實質性保障。《憲法》第19 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通過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消除少數民族公民在多平臺、多職業的就業中由于語言障礙產生的不利影響,進一步解決民族地區勞動就業問題。
推普與勞動就業權保障的外部體現。語言是人類交往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同時,語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其作為一種重要能力是勞動力的必備要素,是經濟交往活動賴以組織、進行的基本前提。勞動就業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若少數民族勞動力沒有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技能,他們在城鎮單位就業就很難與同行交流,無法正常展開工作,導致在就業市場上遇到困難。因此,需要推普政策從根源上解決該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及普通話,一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保證少數民族地區人群充分而有序地參與全國的經濟交流與競爭,平等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促進民族地區人群在全國范圍內就業,提高與經濟較發達地區相應崗位適配度,提升就業率。
推普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耦合關系。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于民族地區,尤其是游牧地區鄉村振興的完成具有重要助力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幫扶工作也向著“智扶”和“志扶”的方向發展。推普政策立足于消除語言交際障礙、提升交際能力,優化區域語言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公民基本權利,以實現多方位的賦能增值。此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推普提供政策支持,鄉村振興與“消除語言能力差距”呈耦合關系。
多元賦能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勞動就業平等促進鄉村振興。少數民族地區的推普工作已較有成效,但仍存在服務對象、模式單一的問題。由于傳統基礎教育難以覆蓋全部勞動人群,使民族地區人群的語言服務主要集中于學生群體,非學生群體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普遍不高。因此,應積極在民族地區和農村地區勞動力轉移過程中,開展青壯年勞動力群體的普通話培訓。根據當地群眾語言特點和學習特點,組織編寫適合其學習的普通話培訓教材。以此促進職業技能獲得以及就業能力增強,為鄉村振興奠定良好基礎。同時,要把推普與開展創業、就業培訓有效銜接,結合少數民族地區人員能力和特點,精準施策。與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結合,拓寬語言學習的途徑。從供給側角度加大教育支持。教育在鄉村振興總體戰略布局中具有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所謂“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提升促進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配置更加均衡,也為阻斷“教育貧困”的代際傳遞奠定堅實基礎,即以語言促進教育公平。教育模式也不應僅停留在傳統教育層面,應與現代社會與科技相結合,探索新時代具有特色的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模式,如在新媒體平臺進行教學和宣傳推廣;通過校園宣傳、社區宣傳等層面,將推普的宣傳工作向基礎薄弱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利用推普周等宣傳機會,以舉辦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深入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最終使基層群眾將主動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變成自覺意識。強化政府部門主體責任和引領作用。權責統一是對公權力機關的基本要求,切實發揮推普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礎性作用,需要明確各級政府部門的主體責任。將推普的實施目標與任務落實到具體部門、人員,將推普成果納入績效考核。建立長效激勵機制與問責機制等,使語言文字工作呈常態化。相關政府部門還應發揮引領作用。要求在職人員具備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合理制定規劃,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有效發揮政府機關、媒體的宣傳作用。積極落實國家在民族地區、農村地區的幫扶政策,提升群眾普通話水平和科技生產能力,實現勞動就業,增加致富能力。
民族地區鄉村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建設有利于促進鄉村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實現信息暢通;同時,鄉村振興的實現又為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建設提供有利條件。聚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這一基礎性工程,并探索其與勞動就業權這一基本權利的耦合關系與重要價值。提出推普賦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完善路徑,在“授之以魚”的基礎上“授之以漁”,幫助民族地區群眾盡快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完善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權的保障,為鄉村振興提供軟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