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晨
高校輔導員除了對學生進行日常事務管理,指導班級開展各項活動,更重要的是發揮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堅定理想信念。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各方面都要發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責任重大,高校輔導員使命重大。現從多個方面進行思考,研究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探索輔導員工作的提升方法。
高校輔導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角色,要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情懷,將個人與國家發展、國家命運相結合,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學生管理工作離不開正確的方式方法,但方法講究因人而異,有的學生適合“嚴厲”,有的需要“溫柔”,講究“因材施教”。在管理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適應時代發展變化,適應學生對象的差異,適應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需求,努力實現最優解。
教師是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角色,同時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擁有創新思維、不斷開闊視野、自律自強、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做學生喜愛的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通過日常不斷深入了解,在不自覺中,學生已經將輔導員作為自己的榜樣。作為備受矚目的角色,輔導員必須發揮好榜樣的力量,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當好學生的領路人。反之,對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難以磨滅,其他工作必然同樣難以開展。
在日常管理方面。學生日常管理包括上課考勤、定期召開班會、定期走訪學生宿舍、家校聯系、處理突發事件、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咨詢、談心談話、學生黨團建設等。在學生日常管理事務開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問題,特別是作為剛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教師,缺乏學生管理經驗,頭腦中會浮現各式各樣的問題。那么,面對學生缺勤如何教育?如何召開一堂生動的主題班會?學生宿舍走訪如何發現問題?與家長聯系的方法?突發事件如何處理?就業工作如何開展?學生心理問題如何解決?怎么做好學生的談心談話……這一系列的問題擺在輔導員面前,特別是對于思政類專業畢業以外的輔導員更是難點。
課余活動的開展。高校學生的培養除了完成課程學習外,還應該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豐富校園生活,實現全面發展。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學習之外能夠學會團結、學會分享、懂得感恩、體會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斷突破自我。但在實際活動開展中,部分學生呈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覺得麻煩”等心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榮譽感,對班級活動開展造成困難,院級、校級活動難以達到一定高度,固定人員參與甚至無人報名的狀態,直接影響活動覆蓋面和教育的整體作用。
其他方面。輔導員崗位的流動性大、缺乏持久性和科學規劃,要做好輔導員工作,必須要有一個長久的、科學的規劃,在不斷熟悉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在真正從事輔導員工作后,需花費大量時間處理學生日常瑣碎事務,以及處理班會活動和學生日常生活等問題,影響工作的開展和提升。輔導員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一直以來,輔導員工作大都呈現被動局面。作為高校一線管理人員,面對不同的學生需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案,及時調整,做到因材施教。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上,以說教為主,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個別學生仍然難以做到積極配合、主動參與。
學生層面。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同樣需要發揮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對于教育所呈現的結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學生入學時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起點也影響了輔導員今后工作的開展。通過與學生接觸,了解到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方面較為薄弱,相關學習不夠深入,了解的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需更好地樹立,同時缺乏對于職業生涯的認識和規劃。
教師層面。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輔導員工作繁雜,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導致部分高校輔導員無暇自我提升,工作方法難以改進,沒有創新,缺乏主觀能動性,工作積極性大大降低。一些高校輔導員在面對18 至20 歲的學生時,在行為、心理等方面存在隔閡,不能很好地讀懂學生的行為內涵,分析解讀學生心理,直接影響了個人的判斷,甚至產生誤解。對于未接觸心理學的輔導員來說,心理輔導工作更是難以開展。高校輔導員的創新意識有待提升。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如春筍般出現,這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僅僅依靠經驗去處理問題,容易處于被動位置,發揮不出輔導員的引導作用,被學生“牽著鼻子走”。
其他層面。除學生和教師層面,家庭、社會同樣對學生的培養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生行為習慣、品格的表現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有的學生家庭條件較為困難,導致學生容易出現自卑、內向等表現;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導致學生出現自大、傲慢等表現,不顧及他人感受;有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缺少陪伴,導致與父母溝通少,從而影響了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有的學生經歷很多,心理方面呈現不同程度的問題。社會的大環境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有極大的導向作用。唯利主義、激進主義、享樂主義等,讓學生之間存在攀比,在完成布置工作時急功近利,尋找所謂的“彎道”,向往消費自由,通過各種兼職賺取報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業的完成,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僅僅看到眼前,缺乏長遠考慮。
在學習上,輔導員隊伍和高校學生必須端正態度,明確學習目標,用思想指導實踐,理論聯系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好學習強國平臺,讀原著、學原文、了解國內和國際大事,將校園課堂和網絡課堂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讓思政課活起來,讓學生能夠有更大的興趣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開辟新思路和新方法。作為輔導員,要不斷拓寬知識視野,努力成為一名愛學習、能思考、有實踐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師。在個人方面,不斷提升輔導員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到用心呵護學生,換位思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解決問題上,做到有耐心,不回避,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尋找答案。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研究。必須加強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增強教學的系統性、拓寬研究范圍,迎合時代的發展,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要問題,增強目標性和針對性,主動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利用好高素質人才,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形成合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教育的發展。
努力提升輔導員隊伍水平。在工作能力上,重視高校新入職輔導員的能力和在職輔導員的再學習。重視實踐經驗和職業規劃;對于在職輔導員來說,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定期進行相關培訓,形成研討小組,分享教學和帶班經驗,向全國優秀輔導員學習。在學生的心理問題上,做到有教無類,對于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疏導,做好記錄,在超過能力范圍時主動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幫學生渡過心理難關。在行為習慣上,發揮榜樣的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為今后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在學生犯錯時及時糾正,尋找正確的方式方法。
抓好入學教育,把握整體發展方向。在學生入學后,把握好入學教育這一重要環節,講好“開學第一課”,讓學生對于在校期間專業的學習有大致的了解,對于今后從事的工作有大致的規劃或方向,讓學生有目標和理想,有前進的動力。
抓好整體,統籌推進。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成為學生喜愛的輔導員,離不開各個方面的因素。把握好事物發展的方向,分析局勢,謀劃未來,加強系統性研究,全面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中小學教育也要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要發揮創新思維,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敢于大膽嘗試,突破傳統的方法和思路,讓高校學生更易接受、適合學生心理和時代發展。
總而言之,高校思政課對于學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輔導員要做好引導,從全局出發,不斷提升自我,適應周圍環境,努力創造更適宜學生的思政環境,為國家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