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梅
(甘肅省武威第二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高中生物教學領域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主要是指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和活動都是將問題作為主軸架構的,有助于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技能的養成。因此,教師應該明確PBL 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施優勢,根據生物課程內容樹立問題導向,圍繞學生生物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需求,精心擬訂PBL 教學方案,引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改變灌輸式生物教學局面,高質、高效地培育學生綜合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堂環境比較僵化,教學的主導權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只能居于被動聽課的地位,很難充分參與課堂交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會被逐漸壓制削弱,成為生物課堂的邊緣角色。PBL 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學生為中心,教師化身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知識構建的促進者,僅在關鍵時刻起到支架、點撥和導練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PBL 教學法,能夠營造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比如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把探討的空間交給學生,使其暢所欲言、充分交流觀點,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信息互通,探索得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從根本上提高生物課堂的自主性和開放性[1]。
高中生物課程的難度日益加大,生物概念知識的理論性較強,以往教師普遍沿用“講課—聽課—練習”的三段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耗時長,效率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只能對生物概念形成粗淺的認識,很多知識死角在練習環節會顯現出來。PBL 教學法的價值,就在于盡可能地當場暴露有關生物課程的問題,將其實施于高中生物教學中,能夠加深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認知理解。比如在設定和提出課程核心問題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反饋新發現的問題,在討論中不斷解答新問題,挖掘并消除可能潛在的認知誤區,形成自己對生物概念正確、深刻的理解,從而縮短學習過程,促進學習成果的提質增效。
新時期的高中生物教學,追求培育學生的實踐精神和科學探究素養,堅持綜合能力的發展本位,但是就過往的生物教學而言,學生的學習內容局限于課本,探究形式較為單一,缺少實踐性和探究性,學生無法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鍛煉。PBL 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強調在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動用多元思維和學習技巧。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PBL 教學法,能夠鍛煉學生的生物實踐和探究技能。比如在設置課程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資料查詢、觀點辯論、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等實踐研究活動,使其動手動腦、表達溝通,齊心協力攻克難題,從而創新生物教學模式,驅動學生實踐和探究技能更上一層樓。
PBL 教學法是以問題統領課堂教學,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是沿著問題的主線展開的。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關鍵點在于問題的設計和提出,這一步的落實情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興趣激發和思維活化效果。生物課程的核心問題與現實世界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情境創設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適宜在PBL 教學提出問題的環節使用,教師應該根據生物課程的重難點,開發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創設真實的生物情境,引出生物課的核心問題,使學生產生好奇、質疑和困惑,從而為PBL 教學打造良好的開端。
在基于PBL 教學創設真實的生物情境時,教師應該做好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立足教材中的要點知識設計問題,根據問題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物基礎、認知水平等要素,收集情境創設素材。對于素材的選擇,必須貼近日常生活和現實事物,素材類型包括圖片、圖表、短視頻、調查報告,等等。使用PowerPoint 將收集所獲的素材編制成課件,在情境創設階段播放,同時揭示預先設計的核心問題,使學生明晰問題的緣起及后續的探究方向。如在關于細胞增殖的生物教學中,課程要點是認識生物體的生長,依靠細胞分裂增加數量和細胞生長增大體積,預設的核心問題是“生物體的生長是靠細胞體積的增大還是細胞數目的增多?”教師可以應用PPT 課件,播放一粒種子成長為一棵幼苗的過程短片,真實情境瞬間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先拋出兩個小問題:一粒種子是如何成長為一棵幼苗的?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是什么?學生交流后回答:種子的胚芽長成莖和葉,胚根長成根,子葉為種子萌芽提供養料,進而長成一棵幼苗,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的基礎。教師認同后,引出預設的核心問題,這樣在真實情境的帶動下,學生就對細胞增殖產生濃厚的學習和思考興趣,從而達成PBL 教學的問題拋出目標[2]。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PBL 教學法,分析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流程。學生在初步了解問題后,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將核心問題拆解為多個板塊,再逐一突破,實現核心問題的最終解決。PBL 教學提倡自主、合作學習,每個學生的生物素養和看問題的角度存在差異性,合作討論有益于促進學生相互啟發。因此,在分析問題的流程時,教師應該組織小組式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立足問題集思廣益,將問題指向的生物知識點進行精細化地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為核心問題的解決鋪平道路。
在基于PBL 教學的問題分析開展小組式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先合理分組,小組人數以5—6 人為宜,考慮學生生物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均衡地在各個小組中分配學優生、發展生和基礎生。在學生合作分析問題期間,教師應該提供開放式的探討空間,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自主拆解問題,當學生遭遇認知阻礙時,教師可以介入啟發,啟發手段以設問為主,留下獨立思考的余地,同時指導各組學生把問題分析的過程、結果記錄下來,作為后續探究的重要依據[3]。如在關于伴性遺傳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核心問題是“色盲的遺傳特點是什么?”提出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析活動,并跟進導語:同學們,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幾部分?想要解決問題,需要先掌握哪些資料和信息?各組立即投入熱烈的討論,教師巡視討論情況,如果發現對問題缺乏頭緒的小組,可以設問啟發:色盲的遺傳方式是什么?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有哪些?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分析問題。幾分鐘后,各組反饋問題分析結果:課程的核心問題,分解為色盲的遺傳方式和致病基因兩部分,解決問題需要掌握色盲的遺傳圖解,以及人類正常色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教師指導學生做好筆記,根據分析結果,繼續合作收集遺傳圖解、男性和女性色盲基因型等資料。通過組織小組式合作學習,學生對問題的解析更加透徹,并能夠互換觀點和見解,從而實現PBL 教學法的有效應用。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并不是所有課程問題都能通過純粹的討論加以解決,生物學科的基礎是實驗,對于實驗類問題,學生必須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動手操作等活動,才能領會生命現象和變化規律,掌握破解實驗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PBL 教學法,教師應該聚焦實驗類問題,在討論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實驗問題分組協作,提出實驗猜想,制訂可行的實驗方案,依托探究操作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從而強化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拓展PBL 教學法的應用路徑。
在基于PBL 教學開展生物實驗探究時,教師應該根據實驗課的目標,設計并提出問題,同時搭配信息化或生活化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和問題重點。隨后,教師啟發學生聯系問題和學過的生物知識,按照分析問題→設置猜想→制訂實驗方案→探究操作的流程,合作完成實驗項目,回歸到最初的實驗問題上,進行深入研討,教師在此期間做好器材保障和輔助指導。如在關于DNA 的粗提取與鑒定的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展示染色體成分的結構圖,提出實驗問題: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DNA 和少量的RNA,那么該如何粗提取和鑒定DNA 呢?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分小組緊扣問題開展研究,先討論提出實驗假設,再根據假設構建實驗操作的方法和步驟,形成實驗方案。各組研究后匯報假設:利用DNA、RNA、蛋白質和脂質等,在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的差異,粗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再用二苯胺鑒定DNA。教師認可假設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匯報:制雞血細胞液(加抗凝劑)→獲得雞血細胞(離心或靜置)→獲得雞血細胞核物質(提核物質、溶解、析出)→鑒定DNA(用二苯胺)[4]。在這一步,教師可以追加問題:為什么大家都選擇用雞血做實驗材料,狗血能代替嗎?為什么?學生: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無法提取DNA。隨后,教師提供燒杯、雞血、玻璃棒、紗布、檸檬酸鈉、二苯胺等器材,讓各組按照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操作,提醒學生充分攪拌雞血細胞液、沉淀DNA 必須用冷酒精、正確攪拌含有懸浮物的溶液,各小組通過分工協作,先提取出雜質較少的DNA,再使用沸水浴法在DNA 中加入二苯胺,觀察到DNA 變藍的實驗現象,順利地鑒定DNA,這樣在PBL 教學法的驅動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和探究操作能力都獲得增強,并出色地解決生物實驗問題。
PBL 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并不僅限于課程核心問題的解決,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經過碰撞,還會不斷地發現新問題、產生新認識,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生成資源。因此,教師應該利用交流分享探究結論的契機,引導學生反饋新問題和質疑,師生展開集中討論,清理每一個知識死角,從而使核心問題得到拓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自學能力。
在基于PBL 教學開展探究結論分享時,教師應該從生物課的核心問題出發,讓學生輪組匯報問題解析結果,各組復核無誤之后,再鼓勵學生反饋具有困惑、質疑和爭議性的問題,引導其延伸討論。如在關于染色體變異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設置的核心問題是“多倍體和單倍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學生分小組復習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染色體數目變化、分裂后期特點等知識,通過探究和歸納概括,在交流分享環節準確地解答問題,教師引導反饋:在探究過程中,大家是否產生新的問題及困惑,請勇敢地反饋!有學生反饋:我不理解如何區分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其他學生也加入新問題的研討,最終認定例證法是區分三者的最可行方法,并列舉相關例子,這樣學生就同時解決生物課程的核心問題和分支問題,使孤立的知識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鏈[5]。
評價是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流程,PBL 教學強調對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過程的關注,不同學生的探究表現、收獲到的知識經驗存在差異性,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無法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評價生物PBL 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反思自身在問題探究中的不足。
在對生物PBL 學習過程實施評價時,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問題的探究情況和結論,帶領學生開展組際、組內互評、個人自評等形式的評價活動,評價指標包括問題結論是否正確,探究過程中誰的觀點和思路最有價值,自身技能還存在哪些短板,需要鞏固的知識點有哪些,等等。在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活動期間,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悉心聽取同伴的建議和意見,對比他人分析課程問題的思路和解決辦法,反思自己在生物基礎和思維上的局限性,以及在PBL 學習過程中溝通、表達、配合等方面的劣勢,鼓勵學生之間積極“取經”、互通有無,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點評,肯定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的表現,包括理性思維、協作實踐能力等,委婉地點出需要改進或加強的部分,這樣通過對PBL 學習過程的有效評價,學生就會自覺反思生物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薄弱點,力爭在下次生物問題探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6]。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PBL 教學法,能夠營造自主、開放的生物學習環境,加深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認知理解,鍛煉學生的生物實踐和探究技能。教師應該立足生物課程目標,樹立問題教學導向,通過創設真實的生物情境、組織小組式合作學習、制訂可行的實驗方案、交流分享探究結論、評價PBL 學習過程等路徑,落實問題的引出、分析、拓展等目標,同步強化學生解決生物理論問題和實驗問題的能力,使其形成質疑精神和反思意識,從而實現PBL 教學法的高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