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璞
(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有效落實體能訓練,具有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調整學生儀態、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競技運動能力等多種效果。目前,體能訓練已經成為高中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關于創新高中體育體能訓練的具體策略,尚無可靠的案例以供參考。下面將結合現有研究和實際教學經驗展開探索,希望能為一線教師帶來一定啟發。
體能一詞,英語名稱為Physical Fitness,源于美國。最初,我國《體育詞典》將其定義為“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隨著體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中將其解釋為“運動員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的綜合表現,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基于此,“體能”一詞可以理解為“通過力量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運動能力,同時是運動員競技的重要構成因素”。
體能訓練,是以體能為核心的體育訓練,其直接任務是根據基礎性運動與競技體育項目的基本需要,對運動員心血管耐力、肌肉強力與耐力、柔韌性、敏捷性、力量、平衡性等運動素質展開訓練,以改善運動員的能量代謝、神經、肌肉、骨骼等系統功能,提高其綜合運動素質[1]。為使學生在高中階段正確參加體育活動,并在最大限度上培養競技性體育人才,體能訓練已經成為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簡稱《課程標準》)對學生體能的要求更加嚴格,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訓練中,應適當革新目標、內容與方法。而要想使革新具有合理性、科學性,教師必須堅持以下兩個原則。
教師應使體能訓練與專項競技特點相適應。某種意義上,高中體育體能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體育運動提高身體素質,進而遴選出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因此,教師應通過有效的體能訓練來培養學生與專項競技體育相適應的體能素質。
教師應使體能訓練與人體生長發育特點相適應。學生正處于身體發展階段,而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學生能夠承受的體能訓練強度有所差異,教師應努力使學生在自身能力范圍內實現最大化的成長。所以,教師應根據高中生的生長發育特點,構建與人體生長發育特點相適應的體能訓練。
整體層面,教師應在全局觀視角下,為全體學生制訂科學的體能訓練計劃。一個班級的學生就是一個整體,高中體育教學應先以班級為整體,關注學生共同的特點和需求,再以個人為著力點,助力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如果沒有一個整體計劃,很難支持教學活動由“集體”到“個人”的過渡。為此,教師應在高中體育教學的體能訓練中,從學生體能整體特征與發展需要切入,制訂集體體能訓練計劃,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讀《課程標準》中“體能”模塊的內容要求與教學提示[2]。比如《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體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體能發展的基本原理與主要方法,掌握并運用改善身體成分、心肺耐力,掌握并運用發展上肢、下肢、肩部、腰腹、軀干柔韌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靈敏性的基本原理和多種練習方法。基于此,教師在制訂整體計劃時,應細化“認識體能發展”“合理飲食”“改善體形”“心肺耐力訓練”等計劃內容,針對每個計劃規劃不同教學時間。體能訓練整體準備充足之后,按計劃展開教學,教師根據教學進度與學生表現,調控實施計劃的細節內容,可以有效保障教學效果。
細節層面,教師應以精選體能訓練內容為首要任務,借助學生需要與喜愛的內容,點燃其自主訓練熱情,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然后思考訓練形式、指導方法等。而就高中體育體能訓練內容來說,其可分為“基礎訓練”與“專項訓練”兩個維度。
1.完善基礎訓練。基礎訓練維度上的體能訓練,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健康體能,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等基礎內容。教師應聚焦這些內容,挖掘兼具基礎性與創新性的實際訓練內容,讓學生對基礎訓練形成正確態度,主動并積極參與。比如,耐力訓練,教師可基于學生耐力發展規律,精選“1 分鐘立臥撐”“重復爬坡跑”“原地間歇高抬腿跑”“長距離多級跳”“半蹲連續跳”等訓練內容,學生可從中自選內容展開訓練,而不是機械性地通過重復運動鍛煉耐力。再比如,力量訓練中,教師可設計“膠皮帶拖輪胎”“拉膠皮帶原地跑”“拉膠皮帶仰臥髖屈伸”等訓練內容,將廢舊汽車內胎剪成合適的大小,制作成膠皮帶,作為學生力量基礎訓練的材料。學生通過多變的內容,能夠體會到體能訓練的樂趣,從而提升體能水平。
2.對接專項課程。專項訓練維度上的體能訓練,是為培養學生參與某項競技性體育運動而必須具備的運動能力。教師可使其對接專項課程,如籃球、短跑、長跑、足球、游泳、排球等。以排球專項課程為例,其在發展學生速度、耐力、敏捷性、協調性等體能方面有極大優勢,教師可通過“排球下手發球”“排球移動墊球”“正面雙手墊球”等課程內容,有策略地滲透體能訓練。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觀察學生對專項課程活動的反饋情況。一般來說,學生反饋越積極,其相關競技性體育活動傾向越高,教師可以適當提高對此類學生的專項體能訓練力度,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內容之外,體能訓練形式的豐富性常被視作高中體育教學體能訓練有效性的第二大影響因素。教師可以定期變換訓練形式,以增強學生的自主訓練動力。比如,教師可以挖掘體育游戲、競技比賽與體能訓練的契合點,讓學生在“玩一玩”“比一比”中達成訓練目標。
1.體育游戲。自古以來,我國就提倡“游戲化教學”,通過合理引入游戲增強教學趣味性,激活學生“童心”,改變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刻板印象,不僅可以輕松推進教學,還能擴大教學成果。基于相同的道理,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體能訓練可以采取游戲化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嘗試將常規訓練轉化為體育游戲形式,將“教學目標與要求”轉化為“游戲目標與規則”,讓學生帶著“玩游戲”“感受體育魅力”的心態走進訓練,在不知不覺中發展體能[3]。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劃龍舟”游戲,游戲目標與規則為:學生列4 路縱隊,每個人將右腿架在前一個人的手上,連成“龍舟”,經過單腿跳到達終點,以此訓練學生的耐力、速度、平衡性等。與單一短跑、長跑等訓練形式相比,“劃龍舟”游戲趣味十足,可以輕而易舉地營造輕松活潑的體能訓練氛圍。學生遵守規則“玩游戲”,能夠感受到趣味變速跑的樂趣,同時提高體能素質。
2.競技比賽。隨著心智的成熟,多數高中生在體育學習活動中,對競技比賽表現出了更多興趣。對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競技性活動,以競技比賽為載體落實體能訓練教學,如“多人跳繩比賽”“抗干擾投籃比賽”“雙人羽毛球對抗賽”等。教師可以事先調查學生對各競技體育項目的喜好傾向,然后根據調查結果設計競技比賽內容,定期組織比賽,為學生提供拼搏競技平臺。高中生已經形成了正確的競爭意識,能夠在競技比賽中建立正確的目標,采取合理的方式取得理想成績,以此在比賽的過程中鍛煉體能。比賽結束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復盤競技比賽過程和結果,引導學生對比自己“失利”的體能成因,如“缺乏耐力”“力量較弱”“速度有待提高”等,使學生能夠更加明確接下來的體能訓練目標。此外,在以多人合作為主的競技比賽中,為取得團隊勝利,學生會不約而同地互相幫助。如團隊中體能較好的學生會幫助體能較弱的學生制訂短期訓練計劃,結合自身經驗指導其在短時間內強化體能訓練。這對高中體育教學體能訓練同樣具有促進意義。
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工具使學生充分掌握體能訓練方法,引導其不僅“愛訓練”“能訓練”,而且“會訓練”[4]。在工具的選擇上,教師既要運用信息化工具,也要運用實體化工具。
1.基于信息化工具展開理論指導。信息化工具在加強高中體育體能訓練理論指導方面有一定優勢,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工具開展體能訓練理論指導,讓學生正視體能訓練的本質,對訓練內容、方法、目標等形成正確認識,獨立制訂科學的體能訓練計劃。比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掌握并運用改善身體成分的基本原理和多種練習方法時,通過微課講解控制體重、改善體形的基本方法,演示相關體育活動。微課具有簡潔、形象等特點,能夠用更短的時間、更凝練的語言將復雜的體能訓練理論講解清楚。學生可以由此提高理論理解效率,模仿微課視頻內容展開訓練,這對提升學生的體能水平有重要效果和積極意義。再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榜樣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的視頻,組織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受運動員的精神和體能,同時講解視頻中體能訓練的動作要領。學生在運動員精神的感召下,能夠增強體能訓練的動力,并從中學習體能訓練方法,從而有效提高高中體育教學體能訓練質量。
2.基于實體化工具進行實踐指導。實體化工具,泛指各種體育器械,普遍應用在高中體育教學體能訓練實踐指導中。體能訓練的本質是讓學生“動起來”,因此教師不能將指導局限在理論中,而是要以實踐為重點。而要想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實踐體驗,教師需要善用各種實體化工具。比如以“排球教學”為載體滲透體能訓練,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寬闊的排球場地和若干排球道具;開展“跳臺階”體能訓練時,教師需要借助各種“箱狀物”為學生搭建不同難度的“臺階”;開展“負重跑”體能訓練時,教師要準備1—2 公斤、2—3 公斤不等的沙袋。教師要盡可能將高中體育教學環境周圍的實體化工具利用起來,滿足學生與課程設計的多變需求。同時,教師要注意親身示范各種工具使用方法,以保障學生訓練安全。
學生體能的發展需要長期堅持,是一個“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個改變”的過程,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因此高中體育教學體能訓練,應循序漸進地展開,貫徹日積月累的理念。教師應杜絕“急切”心理,避免提出過于嚴格的要求,注重對學生的遞進式、進階性指導[5]。比如在借助“俯臥撐”項目展開體能訓練時,教師應緊扣教學進度,對學生提出由低到高的訓練要求:第一次訓練,十個俯臥撐為一組;第二次訓練,十五個俯臥撐為一組,穿插三十秒平板支撐;第三次訓練,二十個俯臥撐為一組,穿插兩次三十秒平板支撐……教師逐步增加訓練難度與強度,能夠使學生平穩地提高身體素質。
體能差異在高中生群體中普遍存在,這是由其在高中體能訓練前的不同運動習慣等因素決定的,也決定了高中學生能夠承受的體能訓練的強度差異。有的學生此前并未形成定期運動習慣,或者存在一些先天運動障礙,不能承受強度過大的體能訓練,如果教師盲目地要求其參與高強度訓練,則會適得其反。基于此,教師應全面關注學生的差異,指導學生量力而行。比如教師可以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滲透“隱性分層”理念,將學生分為“強”“中”“弱”三個層次,然后在組織體能訓練時,提出“高”“中”“低”三個層次的目標。學生按需“認領”目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訓練,這樣既能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又能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從“發展”“強化”“拔高”三個層次評價學生,從學生“應該達成的目標”角度出發設計評價標準,以提高差異化體能訓練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實用性。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能訓練,教師應在整體切入的基礎上,精選訓練內容,豐富訓練形式,善用指導工具,同時關心學生差異,鼓勵學生日積月累,發揮體育精神的積極作用。高中體育教學離不開體能訓練,競技性體育人才的培養同樣以體能訓練為重中之重。高中體育教師應合理設置體能訓練內容、形式、強度、方法等,幫助學生達成最高目標,培養學生運動專長,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