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蘭 私立華聯學院
多元智能理論最早由美國教育家加德納提出,在《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對多元智能的產生、內容、影響進行研究,確立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音樂欣賞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視覺空間變化能力、身體運動能力、自然觀察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為多元智能的七項基本構成內容。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校健美操教學的開展,需要對健美操運動員培養項目進行分析,即健美操運動員在項目運動中應該具備的各項能力,了解本學科性質、內容和教育目標,并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本學科性質、內容和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構建多元智能理論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學實踐內容,分析健美操運動員應具備的各項智能條件。同時,以運動員培養的能力目標和多元智能理論下的運動員智能要求為線索,對理論內容進行實踐研究,并分析教學效果,研究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應用的價值,探究多元智能指導健美操教學改革的可行性,才能保證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
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個體多元智能和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和心理健康發展,發展學生智力發展和體能、技術、技能動作學習在實踐中的有機結合。從專業課程的角度來說,健美操作為競技項目和觀賞項目,強調運動美感與人體美感、力度美感的結合,強調“穩、美、難”,因此技術動作具有藝術性和動作復雜性的特點。在學生健美操動作的學習中,由于動作較難、基礎較差,容易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影響教育結果轉化。通過多元智能理論與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結合,教練員開始從技術動作教學方法轉變為多元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發展,重視動作表現、動作記憶、動作理解和訓練激勵,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高難度動作的學習自信心,有利于專業健美操技術的學習。另外,多元智能理論在重視運動員身體運動能力發展的同時,也重視視覺空間能力、音樂能力、自我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使其獲得獨立的思考能力、對動作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對人生價值和態度的反思能力、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對于未來社會發展和在校知識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健美操運動員的能力構成中主要有體能、技能、戰術、藝術、心理、智能等要素。體能是開展一切運動的能力基礎,包括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兩個部分;技能是健美操運動獲得比賽成績的專業能力;戰術是對健美操比賽流程、內容、規則的理解和執行,包括失誤動作處理;藝術包含動作表現力、面部表現力、音樂表現力;心理智能為控制場地變化能力和情緒變化能力;運動智能是體能、心理、智慧和能力的統稱,表現為運動員的體育素質。從“高、難、美、新”等技術特點上看,具備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語言智能和智慧能力是運動員參與健美操運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日常訓練中應該結合健美操技術、運動員智能特點來布置訓練內容。
多元智能理論下的高校健美操課程開展應具備以下內容:
第一,重視訓練形式的多樣,教學與自學結合、學習與實踐結合、器械與技術結合、音樂與動作結合;
第二,重視訓練內容的創新,語言表達準確、動作符合現代審美、個性特點表現、引導與啟發;
第三,重視訓練方法多元,多媒體教學、角色互換、小組學習;
第四,重視訓練過程控制,了解學生基本情況進行訓練、信息傳遞與反饋、訓練進度控制;
第五,重視訓練實踐整體,階段訓練、訓練總結、效果反饋、內容調整。
傳統智能局限于語言和數理邏輯的兩元化中,而高校健美操學生應該構建人生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傳遞人文情懷。從訓練目標上看,健美操訓練應該以科學文化、勞動技能、道德品質和身體健康為依據,從技術(體操基礎動作、難度動作、過渡動作)、智能(運動、音樂、空間、人際、認知、語言)、認知(自我、他我、教師評價、動作分析)、情感(體育精神、合作意識、體操情感、人文情懷)四個方面布置訓練內容,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訓練方法上,主要采用啟發式訓練、念動訓練、創造訓練、重點提示、視頻輔助、構圖訓練等方法,依據學生對體操動作的觀看、思考、分析、想象、表達和發揮,來發展人的多元智能。在訓練內容上不僅要重視運動員的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還要重視運動員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鼓勵運動員創新健美操技術,大膽嘗試新動作,強化自信心。針對具備不同運動能力和智能優勢的學生,應該根據個人特點、長處、缺點和性格進行不同訓練內容的設立。在身體素質方面,通過動作練習進行身體運動智能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柔韌素質、力量素質、體能素質和敏捷素質。在動作與技術的方面,應該根據單技術動作到組合動作練習訓練身體運動智能,促進步法、操化、難度動作的過渡。在體操成套動作方面,應該采用示范講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音樂智能、審美能力,輔助學生完成成套動作的學習。在綜合能力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講述和音樂輔助練習熱身、基本步法、創編動作,培養學生音樂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在學習態度方面,可以通過一致性訓練來幫助學生自我認知,強化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訓練開始前對學生進行sentiment 素質測試,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立定跳遠項目、800/1000 米跑項目、仰臥起坐項目、50 米跑項目的測試。在訓練過程中進行體操套路學習、步法學習、基本手位學習、基本步法學習、基本動作語言學習,重視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適應過程,提升學生對健美操的認知;布置難度動作和過渡連接動作學習,讓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省,促進身體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的發展。
在體能訓練中采取無氧訓練和有氧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強度為89%—90%,心率控制在180—190 次/分鐘,采取連續踢腿、時間圈跑、體操動作等訓練內容,促進身體智能、空間智能的發展;力量訓練分為上下肢力量訓練、爆發力訓練、軀干力量訓練,布置俯臥撐、手倒立、負重深蹲、蛙跳、團身兩頭收、科薩克兩頭收、并腿兩頭收等訓練任務;柔韌訓練采用PNF 牽拉方法練習;敏捷素質采用關節協調訓練、上下肢協調訓練、基本步法訓練、音樂伴奏訓練等方法進行。
在技術訓練主要對難度動作、過渡連接、成套動作的練習,對文森俯臥撐、俯臥撐騰起成俯撐、分腿支撐、交換劈腿跳躍、轉體180 度團身跳、屈腿分腿跳、單足轉體360 度成垂地劈腿、四次連續高踢腿等內容進行練習,并對前滾翻、倒立胸滾下、飛身起等過渡技術動作進行練習。
在心理訓練上,幫助運動員建立自信心,通過自我認知和模擬考試訓練等方法,幫助運動員調節情緒狀態,并加入道德修養、藝術修養、意志訓練等內容。在藝術表達訓練上,主要采用音樂鑒賞、動作鑒賞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音樂的節奏感、風格、情緒和段落來進行技術動作練習和創新,強化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想象力,提升健美操動作的技術的創新能力。
在訓練結束以后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立定跳遠項目、800/1000 米跑項目、仰臥起坐項目、50 米跑項目的測試和標準體操成套動作檢測,來了解學生在訓練前后的素質變化、技術變化、能力變化,研究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體操教學中的有效性。
在最終測試結果上,學生柔韌素質、力量素質、體能素質和敏捷素質等素質全部增強,力量素質與體能素質增長快速,但是柔韌素質和敏捷素質的增長緩慢。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上看,學生體操基礎動作和過渡動作掌握較為快速,配合音樂節奏能夠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快速適應健美操運動;在難度動作上,由于一致性訓練時間較短,不利于學生身體肌肉記憶的強化,但是在技術發展的整體上具有明顯進步。從智能發展上看,學生的運動智能、音樂智能、認知智能、語言智能的發展速度較快,空間智能和人際智能的發展受到客觀環境影響,例如訓練場地和人員等條件影響,導致智能發展受到局限,在空間智能與人際智能上沒有明顯的提升。在認知方面,學生能夠有效進行自我認知,獲得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學生在自我評價的同時能夠結合教師評價意見,在教師動作講解的過程中能夠抓住體操運動的訓練重點和難點,進行難點的攻克。在情感方面,由于體育精神、合作意識、體操情感、人文情懷四個方面的培養是長期性的,在本次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夠意識到體育精神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無法積累太多的體操情感,但是通過多元智能檢測發現,學生的人文情懷正在不斷提升,有利于體育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發展。
在本次實驗中,筆者未對學生進行分組,但是已經探究出多元智能理論對高校健美操課程開展的有效性。在應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健美操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把智能領域放在學生能力培養的同等位置上,通過對不同學生智能結構和特點的分析來布置相應的訓練內容,通過強項智能來帶動弱項智能的發展,最終提升學生的健美操基礎技術、高等難度技術和創新健美操動作的技能。在教學內容上,健美操課程本身重視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但是在其他培養項目上存在明顯的不足,通過音樂背景、合作項目、創編動作等內容的導入,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個性化、個別化、情景化,有效激發學生的個人情感的發展。
在目標建立方面,要重視課程模式的多元化,對運動智能較差的學生采用音樂背景、技術輔導、藝術動作鑒賞等方式能夠幫助他們對健美操運動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的輔助,能夠讓健美操教學更具結構特點,幫助學生掌握對健美操動作內在邏輯進行分析的思維能力,使其獲得終身體育學習能力。
音樂智能的使用能夠讓學生對健美操動作進行理解和欣賞,通過音樂背景帶動個人情感的產生,不僅能夠緩解學習的緊張情緒,還能加深音樂記憶動作。從語言智能的角度來看,教師通過設立語言形象的記憶動作,通過語言進行技術動作糾正,更能夠培養學生對抽象事物的思考能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和諧的學習環境的生成。從課程角度來看,健美操課堂應具備發展文化簡況、基礎知識、動作術語、線條構成、基礎動作、科學運動、音樂鑒賞、專業動作、藝術動作鑒賞等方面的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動作創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多元智能理論下構建的健美操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明確要求。同時,由于健美操內容豐富,在操化動作、過渡動作、連接動作、難度動作、托舉動作和配合動作等專業動作的學習中,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不足,不能有效了解動作意義和構成,容易產生明顯的認知偏差。同時,健美操分為個人和集體項目,在多人練習的過程中存在語言交流,容易將學習問題復雜化。通過教學評價內容的公開,學生能夠從測試內容中側面了解到健美操課程的相關規定,對個人行為進行約束。健美操評價考核主要為理論考試、技術考試和能力考試等內容,具體為規定的套路考試、理論試卷考試和健美操動作創編,學生在某一領域的表現并非由單一分數構成,而是從設計內容、技巧、創編初衷、難度系數、內在邏輯、連貫程度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另外,在評價過程中,評價的主體存在多元性,需要自身、他人和教師進行多元評價,學生是主動的評價者,在對自身的技術掌握評價的過程中,對周圍同學的課堂表現、課后表現、努力情況進行評價,使評價內容更具真實性。此外,還應該對個體的智能特征、音樂和基礎動作的節奏關系、成套動作的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的創新和想象力、美學判斷力、技術技巧都能對學生最終的評價分數產生影響。
總結來說,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文化、運動技能和專業技術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的獨立人格、鮮明特點的培養,提升動作創編能力、健美操競賽能力、技術指導能力、音樂鑒賞能力、比賽主持能力、文化科研能力,適應體育事業發展和社會健美操企業的用人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除最基本的技術動作評測以外,還應該依據七種智能內容來布置評價指標,即運動、音樂、空間、人際、認知、語言等內容;從個體認知方面提供指導經驗,即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教師評價、動作分析等內容;從情感角度來評價學生的體育修養,即體育精神、合作意識、體操情感、人文情懷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