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部對高中的體育課程有了新的定義:體育課程需要從原本的抽象化教學設計轉為具象化的教學設計,并結合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以此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大單元教學作為當前教學的主流,將整個單元作為基本單位,將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設置不同的學習模塊,用較長的時間對體育相關知識進行學習,便于學生掌握相關體育知識。體育教師在新課改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方針引導下,需要對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更新,以此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等綜合能力的發展。
體育教師要明確其教學目的:保證體育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提升自身的運動細胞,推動自身體育素養的不斷提升。教師要發揮自身的職責,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大單元教學規律,設計出單元化的教學模式,以此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在體育教學中培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大單元教學是將傳統單一的、碎片化的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新課標改革下,以體育核心素養為基礎,將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整合,以此開展具有關聯的教學,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時,體育教師要明確其遵循的方針:培育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對某一個體育運動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單元學習目標、內等,以此保證學生可以在連貫、系統性的學習中促進自身體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體育大單元教學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在培育運動能力時又推動學生體育品德的發展。
第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求,且傳統教學沒有注重學生的需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學校開設的體育項目較少,教師設計的體育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影響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掌握,難以有效推動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
第二,體育教學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整個課堂氛圍較為枯燥,學生對體育課堂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體育教學時,教師沒有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如足球,女生對其本就沒有很高的興趣,單一地傳授理論知識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第三,高中因為課程繁重,體育課可能被主要學科教學占用,學生上體育課的次數有限,這不利于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也嚴重束縛了學生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新課標要求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以前對于單項知識的教學轉向對多種技術的學、練上來,將體育課堂教學變得活起來,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利用好大單元教學模式,對一項運動進行細致合理地劃分,轉變傳統教師為主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用單元式教學引導學生對體育知識進行相關的探究,以此推動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在設計單元教學初,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單元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按照由簡到難的學習順序學習相關體育知識。如在學習羽毛球時,教師可以將整體的羽毛球教學分為四節課,這四節課就是一個單元,第一節課帶領學生了解羽毛球的相關規則,拿球拍的姿勢等,先帶領學生進行一個入門演練,激發學生學習羽毛球的興趣;第二節課先進行慢跑,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后每個學生拿球拍練習揮拍的動作;第三節課帶領學生在球場中練習單人或雙人的步法練習;第四節課分組練習,將學生按照每組6-8 的雙數,進行小組合作練習,學生在前幾節課已經掌握羽毛球的相關規則,對發球、接球的順序也有一定了解,學生的體力得到了提升,在這種大單元的設計下,教師將每個節課進行細化,可以推動學生對相關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推動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且這種教學模式也尊重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學生從理論開始逐漸對知識技能進行掌握,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推動學生對體育知識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推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及相關綜合能力的發展[1]。
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是從整個體育教學內容著手,將傳統的常規課程按照整個大單元知識內容進行分解,將相關體育知識分解成N 個小單元進行教學,確保學生可以細致化了解相關體育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將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進行重組和分配,將有關聯的體育知識相互連接,推動學生對體育知識關聯性的掌握,使體育教學滿足學生的發展規律。如在學習田徑時,整個體育知識可能過于枯燥,教師可以將跳遠等進行融合,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可以結合其他學科進行學習。如在學習田徑時,教師在第一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了解田徑運動場地,讓學生具備初步的田徑理論知識,而后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掌握其規則,學生在第一節課中掌握:田徑場地全長是400 米,跑道由兩個180 度的半圓和兩個直段組成,在跑道內部有空地,教師可以合理利用空地,開展跳遠、推鉛球、擲鐵餅等活動,在第二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短跑,但是整節體育課單純地練習短跑,學生難免會產生厭煩心理,且這對學生的體力消耗也極大,不利于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教師可以對整個課堂內容進行合理劃分:前十分鐘熱身,后二十分走練習短跑,而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體能和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在后續的上課內容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中長跑、長跑、競走、障礙跑等,將整個田徑知識用一個大單元框架進行細化,確保學生對相關的體育運動知識進行細致化的掌握,推動學生體育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2]。
大單元設計就是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出發,然后將單元內容進行細化,進而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大單元進行環環相扣的教學,每一個階段學習一個完整的單元內容,避免傳統教學中課前課后產生知識割裂的現象,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大單元設計出不同的小單元,以此組合成整個大單元的教學,推動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育素養和其他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在學習排球中,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進行聯合,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細致地掌握,可以將整個排球學習內容分解成四節課,第一節課,學生掌握排球的動作和用力點,了解雙手墊球的動作要領,在這節課中主要采取教師講授的模式,將其理論內容傳授給學生;在第二節課中,教師帶領學生復習墊球運動,將抽象化的知識內容具象化地展示給學生;第三節課用游戲的方式,帶領學生對排球進行練習,學生在實際練習中掌握排球的相關要領;第四節課可以組織練習活動,在后續中用競賽等方式,推動學生對排球練習的掌握程度。在排球練習中,學生多為小組活動,學生在小組中對排球的戰術進行制定,相互配合以取得比賽的勝利,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都得到一定的發展,這也符合新課改下對學生發展的要求,所以開展大單元教學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體育素養和各方面綜合能力的發展[3]。
新課改這一背景下,在體育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如何將健康深入進去成為教學的難點,這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對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橫向延伸,讓學生在學習相關體育知識時學習一定的技能。運動中難免會出現摔、跌倒等,學生具備處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減少學生的恐慌心理。在教學中教師也可將一些有名的運動健將講解給學生,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興趣,這也避免了學生對枯燥的練習模式產生厭煩的心理。如在跑步練習中,若是熱身沒有做好極容易造成肌肉拉傷,所以教師在上課時要重點將熱身的重要性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大概的認知,對于出現肌肉拉傷問題,教師也要將解決辦法教習給學生,學生自主對其掌握,推動學生健康等意識的提升。如在排球運動中,某一學生沒有做好的前期的熱身工作,導致在運動過程中出現肌肉拉傷的現象,在學生掌握相關急救知識的情況下,將該學生抬送到醫務室,避免因為走路對學生造成二次傷害。學生掌握相關情況,才會在問題發生時,鎮靜地處理,不會出現慌亂情況,這符合新課改背景下,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要求。傳統理論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較為放松的情況下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育大單元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主要注重培育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品格等,教師要利用滲透性教育讓學生對相關體育知識在學習中逐漸產生自我認知,以此促進學生體育知識能力的發展[4]。
高中生雖然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喜歡玩樂式教學,體育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利用體育知識加游戲的方式,推動學生對體育課堂的參與度,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對體育知識進行掌握,以此推動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設備增加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視頻,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體育動作,多媒體設備可以將體育內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可以很好地弱化體育相關知識的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復雜、高難度的動作進行分解,讓學生對其進行重復觀看,幫助學生更好地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掌握。如在學習廣播體操過程中,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動作復雜不可能一邊就會,教師可以將體操動作分解成不同小節,然后每一節課學習一小節體操,在幾個課時下就可以完成全部地教學,在整個小節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開頭對前一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加強學生間的聯系性,幫助學生早日對體操進行掌握。教師也可在教學中合理利用一些小游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習體操時,可以用擊鼓傳花等方式,被抓到的學生需要上臺將所學的體操進行展示,教師要給學生信心,多以鼓勵為主,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利用游戲的方式強化學生對體操知識的掌握程度,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5]。
在體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對每個階段的學生進行評價,以此激發學生體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單元教學是由每個小單元教學組成的,教師要將學生在每個小單元的表現進行評價,以此形成一個綜合評價,用評價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相關知識的信心。如在排球練習中,教師對學生每一節課的表現進行評價,也可邀請學生小組間進行內部評價,將評價意見進行集中整合,讓學生對自身薄弱的體育知識有個清晰的了解,利用課余時間對薄弱環節加強練習,促進自身的體育知識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也不能局限于對體育知識內容進行評價,也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對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彼此的評價等,以此推動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讓學生對所設計的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學生根據自身的上課感受,了解在教學設計中的不足,在后續結合學生的意見或建議,對體育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行完善,設計出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用這種教學模式推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教學中利用小組等模式推動學生合作交流等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要利用學生對教學模式進行評價,做好師生共同成長,促進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身體素質、體育知識都得到有效的發展[6]。
總之,在體育教學過程,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大單元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可以很好地滿足新課改的要求[7]。體育教師將大單元教學應用于教學實際中,將整個單元知識內容細化成不同小節的教學內容,推動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相關體育知識和素養的不斷提升,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興趣,推動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進行扎實的把握,促進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