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仕蓉,楊 雪
(成都市新都區機關幼兒園,四川成都,610500)
課程資源是課程計劃、實施和評價等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質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1]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電子備課文檔,兒童游戲照片、錄音、視頻,電子版觀察記錄、課程故事案例等數字化資源是教師順應時代變化、開展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有效載體。數字化生命課程資源庫是幼兒園用來整理、加工、存放和傳遞收集到的體驗式生命教育課程資源的功能空間。[2]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庫具有個性化、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它不僅能為教師進行班本化課程建構、實施、調整提供諸多借鑒和思考,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還能助力新手教師準確、快捷地找到所需資源,為教師有效實踐幼兒園課程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建立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對幫助教師適應時代變化,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與實踐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兒園課程資源庫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保障,是教師專業學習的支架,也是幼兒成長發展的支點。[1]研究發現,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存在以下問題:教師的資源開發意識薄弱,課程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課程資源庫資源形式單一;幼兒園課程資源固化,更新不及時;幼兒園對資源的利用缺乏研究,指導過程缺乏針對性。[3-5]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從解讀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內容出發,系統梳理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的創建路徑及使用思路,深入探討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的建設與運用。
在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幼兒園將可供幼兒親身感受、積極體驗、動手操作、自由探究的體驗式自然環境資源進行分類、編碼、整理,儲存在數字化資源庫中。如幼兒園歷經數次迭代,營造了一場二區三館四園的體驗式“生·探”環境。以園內的“一場”為例,“一場”即牧云農場,是幼兒園充分利用樓頂800余平方米的空間,站在現代農業科技視角,創設的體驗式生命教育環境,包括農業氣象站、水培區、土培區、陽光育種區、小小農科所、作物晾曬區、空中灌溉系統、種子博物館等區域。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將牧云農場涉及的區域、材料、設施設備等拍照保存圖片資源,將創設區域的緣由、策略、過程、反思等形成文檔資源以及拍攝牧云農場環境形成視頻資源。
立足幼兒的已有經驗,資源庫總結梳理了一切能夠與幼兒園體驗式生命教育教學活動配套的物質資源。幼兒園將不同生命體驗課程主題的課件、教案、教玩具、游戲材料、活動過程、審議過程、環境創設等按開展的時間、空間或者內在邏輯關系分類整理,形成電子版文檔、照片、視頻、音頻、課程故事案例、觀察記錄等數字化課程資源。以資源庫中“生命與自然”的課程主題為例,大班教師A選擇以“孵小雞的故事”為主題引導幼兒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的誕生等經驗。資源庫的物質資源包括主題來源、主題目標、主題行動路徑、環境創設、教育教學內容、文獻資料、優秀案例等,方便教師獲取資源和預設主題實踐內容。
1.專家資源
專家擁有專業眼光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對幼兒園目前的資源庫建設現狀把診號脈,為有效開發生命體驗課程資源指明方向。為了充分發揮幼教專家的引領作用,幼兒園積極與成都大學開展校地合作,通過建設專家工作室、科研基地、舉行定期研討會等方式,促進教師與專家對話,及時解決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一些幼兒園教師的課程資源挖掘意識不足,滿足于已有的課程資源。經過與專家的深度對話,教師了解到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互動來獲得經驗的,只有深入挖掘資源,促進幼兒與資源積極互動,才能有效獲得多樣化的幼兒教育經驗。
2.教師資源
教師群體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能促使教師在課程實踐中不斷開發、優化課程資源。幼兒園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收集了骨干教師的課程審議和優秀案例。幼兒園通過開展資源庫優秀案例展示活動,促使教師共享智慧,勤反思、共成長,形成實踐性智慧。教師通過經驗共享共建,學會用更寬廣的視野和多樣的角度思考和關注如何捕捉生命體驗課程中的教育契機,促進幼兒生命成長。
3.家長資源
家長的職業、生活經驗等也是豐富的課程資源內容。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從多角度整理家庭資源,形成相應的圖片、PPT、視頻資料,便于后期教師合理運用資源庫內容。一方面,教師利用家長職業資源開展課程活動。例如,在大班“我的秘密”主題活動中,大班幼兒毛毛的家長作為醫生,借助相關視頻、圖片等參與活動“小白生長季”,與幼兒共同探究人的生長歷程,讓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成為生命體驗課程的共同建構者。例如,在中三班“陪著蝸牛去散步”的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不僅每天輪值飼養蝸牛,記錄、分享蝸牛生長的變化和發現,部分家長還對蝸牛的成長經驗進行梳理和分享,提出了關于幼兒飼養蝸牛活動形式、活動實施等方面的建議。
幼兒園組織課程資源開發團隊,通過查閱文獻、走訪調查、網絡搜索等方式梳理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形成一份生命體驗課程資源表。只有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引發幼兒的深度學習、促進幼兒經驗發展的資源,才能被稱為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因此,教師在盤點和梳理課程資源之前,需要分析幼兒經驗發展、教師課程實踐和園所發展的需要,確定資源庫內容的分類與選擇。在實踐中,幼兒園主要圍繞資源是否利于生命體驗課程構建、是否滿足教師便捷取用需求、是否支持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是否便于園所推廣運用四個方面梳理適合的資源,形成生命體驗課程資源表。
生命體驗課程資源不是找到即可,幼兒園需要對梳理出來的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甄別,讓資源真正為幼兒的發展服務。在選擇資源時,幼兒園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應基于幼兒的真實生活。課程資源的選擇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前提,選擇日常生活中容易激發幼兒興趣,利于幼兒感知、理解的內容。其次,應依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特點。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特點是選擇生命教育內容的重要依據。例如,同樣是采摘活動,小班以幼兒熟悉的蔬菜水果類為主,中班以各種具有對比性的蔬菜類為主,大班則以糧食作物為主。最后,應聚焦生命教育發展目標。幼兒園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形成了全面、完整的生命教育目標體系,是選擇生命體驗課程資源的理論依據。聚焦生命教育目標,幼兒園能針對實踐內容有目的地篩選資源。因此,幼兒園應依據以上原則對課程資源進行教育價值評估,并按照不同種類、不同教育功能和使用方式等進行歸納、總結,建立幼兒園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
高質量的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內容是教師和幼兒經驗的相互理解、整合和共構。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從資源庫中選擇適合幼兒興趣和需要的課程資源進行挖掘利用,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和更新。對于不同班級的幼兒,同一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生命與他人”活動中,小二班的幼兒對警察叔叔的走路方式更感興趣,而小五班的幼兒則更想知道警察叔叔的制服和我們的衣服有哪些不同。
在實踐中不斷梳理、評估、反思和更新已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資源庫內容能促進課程資源的持續良性循環。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并非一成不變,幼兒園鼓勵教師在實踐生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再檢驗、再挖掘、再利用,不斷更新和優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例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機。但是,幼兒園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中缺乏相關資源,因此,幼兒園各年級組進行線上研討,在資源庫中增加了生命教育主題內容。基于小班幼兒的年齡及認知特點,教師主要從自我防護出發,通過家長群、微信公眾號推送“我會戴口罩”“七步洗手法”等內容,帶領幼兒正確認識病毒,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經過進一步的整理、更新、入庫,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增加了線上生命教育指導資源,進一步完善了資源庫內容。
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具有個性化、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完整地呈現從資源到課程的轉化過程,教師課程建構、實施、調整的過程,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在數字化資源庫建設中,教師既是資源的分享者,又是資源的建設者。教師在使用資源庫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動態生成新資源,補充建設資源庫,不斷提升資源庫質量。
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中的主題課程資源如圖1所示,主要涵蓋三大主題生命體驗課程內容,即“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每個主題下的“主題行動路徑、主題環境設置、教育教學內容、優秀案例、文獻資料、家長資源”等在課程資源庫中有所呈現,并配有相關內容說明,幼兒園、教師能夠迅速獲取生命體驗課程教育資源。
以資源庫中的主題活動為例:主題行動路徑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了預設開展的主要活動;主題環境設置即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情況,與幼兒共同布置體現幼兒參與痕跡的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包括在實施生命體驗課程的過程中采用的各種活動教案、PPT、實施要點等相關電子資源;由于生命教育的特殊性,生命體驗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組織形式包括種植與飼養活動、角色扮演活動、實地觀摩活動、家務活動等,資源庫詳細呈現了不同活動形式的開展方式指導;優秀案例是教師在生命體驗課程完成后,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整個活動的探索歷程,并形成完整文本;文獻資料則是借鑒已有的關于生命體驗課程的相關研究;家長資源的運用涉及家長協助完成親子調查表、參與親子種植活動、進課堂等。
教師能夠按照不同主題課程實踐的需要在資源庫中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同時,資源庫也并非一成不變,不同班級的幼兒和家長有差異,教師在和相同資源互動的過程中所生成的活動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需求和興趣對課程資源進行更新和調整,不斷豐富和完善資源庫。
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收集了諸多骨干教師實踐生命體驗課程的優質課程故事、案例、反思、教案及相關文獻資源。新手教師可以通過資源庫準確、快捷地找到所需資源。在資源庫中,教師可根據需要選擇相關專業文獻進行摘錄、閱讀,自主研修,梳理的文獻解讀筆記、讀后感等痕跡可進一步補充資源庫內容,幫助教師快速鎖定重點研修內容。在開展幼兒園集體研修時,教師也可以針對資源庫中使用較多或存在疑問、爭議的案例和課程資源,定期組織集中分享和研討。例如,教師根據資源庫的內容了解到鴨子是雜食動物,如果班級開展小鴨飼養活動,可選擇幾種食物,引導幼兒探究小鴨最喜歡的食物。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建立幼兒與小鴨之間的情感聯系,激發幼兒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可根據資源庫的內容進行專題研討,從使用哪些資源切入,研討如何進一步篩選、利用園內外資源,促進幼兒與資源積極互動,形成熱愛、珍惜生命的情感態度。數字化資源庫、線上線下集中和個別研修相結合,共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信息技術2.0時代要求教師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更高效地實踐教育教學活動。但在實踐中,部分年長的教師對各類技術工具的使用了解不深,缺乏指導。資源庫中收集整理了課程實踐所需的各類技術工具,如問卷星、剪映、希沃白板5、蘆筍、微課制作、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等指導視頻、操作指南等,能夠幫助教師高效學習各類工具的使用方法,有效開展體驗課程實踐。
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是記錄、保存幼兒園課程發展軌跡的最佳載體。一所優質的幼兒園,要主動輸出科學的理念、優質的課程、有效的方法。[6]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將園內外零散的課程資源統籌整合為可視化、易操作的資源運用實踐平臺。這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隨著教師的實踐與發展不斷調整優化,迭代更新。數字化生命體驗資源庫能打破園所、空間的限制,讓幼兒園、教師更方便地獲取生命體驗課程教育資源,有選擇性運用與實施,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的建設與運用為教師實踐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而教師在資源庫建設中扮演著雙重角色。教師作為資源庫的開發主體,通過研發、收集、運用資源,不斷提升專業能力,作為資源庫使用主體,教師能借鑒優秀資源,在不斷反思、調整、優化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班本課程生成與實踐能力。不論是作為開發主體還是使用主體,數字化生命體驗課程資源庫的建設與運用都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教育智慧潛能,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