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鋼,孫 穎,公緒金,王 穎
(哈爾濱商業大學能源與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及信息技術持續發展,在高校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第六章)指出: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教師加快了從傳統實體課堂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授課的步伐。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精心設計網上教學活動,將線上教學變得更加生動。那種將學生局限于課堂、照本宣科或無休止地按動“翻頁筆”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將互聯網、大數據和云平臺技術綜合運用于建立工科專業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具有互聯共享、合作學習、瞬時反饋、視聽快捷等優勢,對積極推動現代化教學的課程形式、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和評價標準等方面具有綜合性貢獻。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專業知識財富高度集中在一起,建立龐大的知識庫,促進整個專業發展,能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傳播,成為構建泛在學習環境、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
如今大多數高校教師講課都用PPT 課件,它是網絡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工具。然而制作課件需要任課教師投入大量精力。因為一個好的課件不僅要輸入大量文字,還要添加大量圖片、動畫或視頻。這些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不僅要生動形象,關鍵還要與授課內容相匹配,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堂教學內容。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么在網絡上尋找相應的教學資源,要么自己制作。高校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他們同時還要進行科學研究、撰寫論文,參與指導學生實習、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博士或碩士導師還要指導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撰寫畢業論文。還有的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務導致主講教師沒有過多時間、精力建立網絡教學平臺。
很多人感覺制作網絡教學平臺只是一開始會耗費一些時間,一旦做成就可以重復使用、一勞永逸。有如此想法的人其實是不夠深入了解工科的教學內容。工程技術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很多內容有可能今年講授時還合理、適用,而到了明年這些內容就不適用了,有可能產生了新的技術,原有的知識內容就會被社會淘汰。那么網絡教學平臺的內容就要同步更新,這同樣要花費很大精力。當今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7 年以上世界知識總量就可以翻一番,這就意味著每年網絡教學平臺至少要更新15%左右,6 年左右幾乎就相當于重新建立該網絡教學平臺。
大多數教師的日常生活為“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家”三點一線,課堂教學和實驗研究占用大部分時間,導致教師幾乎被圈定在校園里,偶爾參加兩次學術會議,也只占用兩三天的時間。長此以往,教師本身缺少實踐應用,知識更新滯后,與社會技術進步、專業發展嚴重脫節。課堂教學結果就是知識陳舊、應用性較差,學生畢業之后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較差。不排除有些教師的實踐機會較多、知識更新較快,但他們往往也是在某個專業方向上有所專長。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精通。
當前國內外大多數網絡教學平臺都以點播式為主,即隨時隨地看視頻、電子教案、網上考試等,一少部分還帶有一些互動,但是仍然注重知識學習與評價。基于人脈資源的全教學網絡平臺與以往的點播式網絡教學平臺的區別在于“全教學”和“人脈資源”。所謂“全教學”是指從專業入口到專業出口各個環節的教學。如基礎理論、實習實驗、課程設計、創新創業、行業動態、專業咨詢、考研指導、招聘信息等,甚至包括就業之后的知識更新。所謂“人脈資源”是指整個網絡平臺中的海量教學資源都來源于平臺建設者的社交圈,即“人脈”,一改以往由任課教師一個人收集資料發布到網上的傳統模式,該傳統模式不但導致教學內容有限,而且花費任課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影響教師的健康。專業課教師的社交圈以專業學術圈為主,不乏專業方面的學術精英、技術能手、業界前輩。他們積累的學術觀點、實踐經驗等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寶貴的專業知識財富,能夠發揮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巨大作用。
制冷工藝設計課程主要講述制冷裝置的制冷系統及各組成部分的設置原理、設計方法,目的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設計理論和培養學生實際設計制冷工藝的基本技能,鞏固和具體應用制冷工藝設計及有關課程的理論知識,了解制冷工藝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查圖查表、使用設計規范的能力,能夠獨立設計制冷工藝,為今后設計制冷工藝施工圖紙及編寫概預算等有關資料奠定基礎。要求學生既有CAD 輔助設計能力,又有查閱外文文獻的能力,緊跟專業前沿。制冷工藝設計是一個完整工程中的一部分,需要與建筑、結構、暖通、給排水和電氣專業共同完成,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
筆者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工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較多不利于提高工科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問題: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熱情不高,厭學逃課現象普遍;高校教師不坐班,與學生交流互動少;國家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實踐環節少;教材內容更新慢,學生不能學以致用;校園相對閉塞,與社會脫節。要解決上述教學問題,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借助當前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課程網絡化、信息化,促進學生共同提高知識與能力,達成校園與社會緊密連接。
全教學網絡平臺的架構基礎是在手機和電腦上建立一個課程教學微信公眾平臺,平臺包括包含學習、實踐、討論和指導功能的四個核心模塊,分別是基礎理論模塊、實踐環節模塊、專業論壇模塊和創新創業模塊,每個模塊又包含多個子模塊,具體內容如圖1 所示。

圖1 全教學網絡平臺結構圖
該模塊的首要功能是自主學習功能。把某門課程的課程簡介、課程大綱、授課計劃、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發布到該平臺上,形成基礎理論模塊。促使在該網絡平臺上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亦不受是否有教師講解的限制,學生完全自主學習,課程體系、重點內容、進度安排均一目了然。
大多數工科專業學習都重視工程應用,課程體系的實踐環節尤為重要。工科課程把課程實驗教學大綱、課程設計大綱和相應的指導書、部分專業校友錄制的制冷工藝安裝施工現場視頻發布到該平臺上,組成實踐環節模塊。
工程技術往往是多學科交叉,涵蓋的知識面廣,技術更新日新月異,導致工科專業課的信息量多而雜,只靠任課教師一人收集如此海量信息的局限性很大。一方面,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個人的研究方向畢竟較單一。教師常年在校園里教學,雖然偶爾也會參與調研和學術交流,但畢竟會與社會進步節奏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專業論壇模塊,包括專業咨詢、行業動態、考研指導、招聘信息。該模塊讓在社會上工作了一定時間的校友作為主講人,為在校生答疑解惑,把他們豐富的、經過實際驗證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帶進校園,促使在校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除了答疑解惑,還可以幫助任課教師定期撰寫專業知識文章,收集較多的行業資訊、招聘信息等,該板塊信息豐富的程度最能體現任課教師的“人脈”。
當前國家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充分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高等院校一馬當先成為落實這一國家大政方針的先鋒隊,新的培養方案、教學大綱都充實了應對這一政策的實際內容。建立創新創業模塊指導行業大賽、“挑戰杯”和“大創”等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往創新創業模塊中經常性推送各種與專業相關的當前熱點問題、關鍵詞討論、觀點等,如環境保護、節約能源、人口老齡化、農藥殘留、食品安全、食品冷鏈防疫等,同時也可以發布各種賽事的賽況、結果等,可以為擬參加賽事的學生拓寬眼界、積累經驗,起到引導、啟發的重要作用。
建立該全教學網絡平臺之后,2016 級和2017 級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逐漸顯示出應用該全教學網絡平臺的優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有章可循,完全遵循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充實了學生的課余時間,把學生從網絡游戲、網絡小說中拉回到學習的現實;其次,學生當面不敢問的問題,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大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便于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從而因材施教;再次,將一些實習實踐活動安排在通過網絡平臺聯系的實習單位中,節省了學校建設實驗室的成本,也解決了國家目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現實困難,節約了教育成本;最后,知識更新快,緊跟時代發展,無縫對接教學活動與社會需求。通過分析14 級~17 級學生《制冷工藝設計》期末考試卷面能夠反映該教學平臺的教學效果。2017~2018 年對應14 級和15 級,未使用該教學平臺;2019~2020 年對應16 級和17 級,使用了該教學平臺。這四屆學生參加考試的人數相近,均在90~100人之間。考試卷均為同一位教師出題,每年題型及題量相同,內容涵蓋本門課程的理論、實驗、專業發展現狀方面的內容。考試效度和考試信度基本都在0.4~0.5 之間,說明卷面出題質量較高且較平均。從后兩年的平均成績可以看出提高幅度還是很大的,說明全教學網絡平臺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效果明顯,具體數據對比結果見圖2。

圖2 近四年專業期末考試平均成績統計
建立與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整體平均成績。大量校友參與了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大大縮短了該教學平臺的建設周期。課程內容更新與技術進步保持同步,學生畢業之后可以很快適應工作環境。該網絡教學平臺延伸了課堂教學以外的環節,秉持“教書育人”的理念,真正幫助學生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每所高校都有在專業學術圈里“人脈”廣泛的教師,使推廣該方法建立網絡教學平臺成為可能。基于人脈資源的工科全教學網絡平臺的教學模式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教學變革,必將促進我國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