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燁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教育備受關注和重視。家園共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的成長與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作為兩個不同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在內容上、形式上和環境上都有很大差異,而充分利用兩者的不同,發揮其協同作用,就成為幼兒教師探索的重要課題。文章探討了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必要性,并從教師素質、家長意識、家園溝通、親子活動、家長資源五個方面論述了家園共育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家園共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8-0025-03
家庭和學校是人才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兩個教育場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人才身心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幼兒來說,他們的一日生活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完成,幼兒教育不僅依賴幼兒園的專業引導,更不能缺乏家庭教育的推動,因此,家園共育就成為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活動與家庭教育應相互聯結,在合作中共促幼兒的健康發展。
1.家園共育必要性
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家庭作為幼兒情感的港灣,能從心理、情感和生活角度引導幼兒,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習慣,而幼兒園教育則是從專業角度實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幼兒個性,強化他們的社會性。由此可見,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兩者的作用不同,但教育主體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據此,在幼兒教育中推行家園合作具有必要性。
首先,家園共育有助于提升幼兒園教育水平。幼兒園教育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了解幼兒的需求,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引導。而在幼兒園中,教師對幼兒的了解具有片面性,只依賴幼兒在園區的生活,很難全面地了解幼兒的特點,而與家庭合作教育,家長和教師雙方能實現有效互通,教師可以更深入地掌握幼兒的成長環境和發展特點,能在家長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育,如此就能全面提升幼兒園教育水平。
其次,家園共育有助于推動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教育以多元化、專業化為主,從科學、藝術、社會、語言等多個方面教育幼兒,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而家庭教育則更為親近幼兒,關系到幼兒的生活習慣、思想情感和行為品德的培養,兩者相互融合才能健全幼兒教育過程,讓幼兒在全面的教育中獲得綜合能力,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交際能力與情感能力,如此,幼兒的綜合素質就能全面提高。
最后,家園共育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思想和行為對幼兒的性格與品質形成有巨大影響。而大部分家長在教育中處于懵懂狀態,沒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導致家庭教育難以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而家園共育下,教師可以將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轉達給家長,從專業角度給予家長指導,由此家長就能不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共促幼兒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
2.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共育的有效策略
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是動態的、不可捉摸的,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靈活的思維,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展現出良好的潛能。據此,幼兒教育中,教師就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而應與家庭合作,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完善幼兒園教育,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1)提高教師素質,保障共育目標
教師是實施幼兒教育的主要角色,在家園共育中,教師作為牽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家園共育觀念和共育能力,能全面掌握幼兒的發展狀況和發展目標,并能主動與家庭合作,這樣才能保證家園共育的實施。但在當前教育中,很多教師并不具備家園共育的能力,他們有的共育意識薄弱,有的溝通能力不足,還有的共育專業性欠缺,由此就使家園共育活動難以持續推進下去。因此,要想有效實施家園共育,教師就要從自身的素質著手,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提升共育認知,夯實共育能力。
例如,幼兒園要依據家園共育的目標,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共育知識的網絡學習,了解最新的家園共育理念,結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從專業角度學習家園共育的方法等,包括與家庭溝通的方法,教育幼兒的方法,共育機制的建立等,通過專業性學習,讓教師有效理解共育目標,從技能上提升共育水平。同時,在幼兒園中也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在共育中有獨特的心得和經驗,幼兒園可以組織這些優秀教師開展經驗分享會,將自己好的經驗和想法分享給其他教師,或者將這些教師的優秀共育方案做成模板,供其他教師交流學習,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共同探討共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集思廣益,激發創新的思想和方法。此外,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專家講座,邀請共育方面的專家來園授課,用發展的眼光引導教師的共育能力。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師不僅能具備良好的共育意識,也能掌握一定的共育能力,有效保障共育的實施。
(2)組建家長課堂,提升共育意識
教師是幼兒教育的專業群體,具有一定的共育意識和認知,而相較于教師而言,每個家庭對家園共育的認知就更為淡薄,很多家庭認為幼兒的成長與教師有關,在幼兒園由教師全權負責,家長無須過問,導致共育面臨較大阻礙。與此同時,即使部分家長具備共育意識,但他們也不具備良好的共育能力,沒有共育經驗,在與幼兒園實施共育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諸多問題,影響共育效果。據此,教師就可以積極組織家長參加家長課堂,專門引導家長學習家園共育的理念、方法和價值,從思想上影響家長的認知,幫助他們更好地建立共育意識,提升家長共育的積極性。
例如,幼兒園可以整合教育資源,積極組織家長課堂,為家長提供學習共育的渠道。在開展家長課堂前,幼兒園可以征集家長在教育上的問題,以及與教師溝通中存在的問題,然后依據這些問題針對性地安排課堂內容。如有的家長反映孩子會動不動發脾氣,聽不進勸說的話,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過于情緒化,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等,依據這些問題,幼兒園可以引入專業的育兒知識講堂,通過專業的課程指導,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心理特征和應對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加入其中,同樣作為孩子的家長,教師也可以向家長分享一下自己日常處理這些問題的心得,幫助家長體會家園共育合作的意義。此外,家長課堂還可以融入更多專業性的共育知識和新的共育理念,讓家長能與時俱進,更多了解教育話題和教育方向。通過家長課堂的推進,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與幼兒園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能在課堂上學到更多,與教師相互理解,有效提升共育意識。
(3)搭建溝通平臺,促進家園交流
溝通是家園共育的關鍵媒介,只有家庭和幼兒園保持雙向溝通,能及時交互信息,才會促進家園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為培養幼兒的目標而努力。但在現實教育活動中,家庭與幼兒園缺乏溝通,家長很少有機會與教師面對面地交談,甚至總是被動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難以建立溝通交互的關系,這樣的溝通會影響家園共育的實現。因此,教師要積極搭建多元的溝通平臺,通過多種方式積極與家庭建立聯結,使家庭與幼兒園能保持順暢、及時溝通,在平等、尊重的雙邊關系中促進家園共育。
例如,教師可以依據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完善的網絡溝通平臺,借助微信、QQ、郵件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還可以通過幼兒園的教育系統平臺,與家長實時溝通,教師可以向家長傳送消息,家長也可以及時回復或傳送消息給教師,這樣有效增強了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互動次數。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公眾號平臺等,搜集一些重要的學習資料,并轉達給家長,幫助家長解決教育中的困惑,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此外,幼兒園還可以增加家園面對面溝通的次數,鼓勵教師定期進行家訪,或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一來能及時傳達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和目標,二來能了解幼兒的家庭狀況,了解家長的教育認知,從而更好地從專業角度進行引導。溝通是家園共育所不可缺少的,只有在這種無阻礙、及時性的交流溝通支持下,家園才能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圍繞同一目標共同努力。
(4)舉辦親子活動,拉近家園距離
溝通是促進家園交流的重要形式,此外,豐富多彩的幼兒園活動也是促進家園共育的主要方式。在傳統幼兒教育中,幼兒在園區的一切活動家長幾乎都不參與,幼兒進入幼兒園后就全部由教師教育和管理,而幼兒回到家庭中后,所有的教育又由家長全面負責,雙方很少就幼兒的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商議,甚至合作。這樣顯然達不到共育的目標。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利用幼兒園的親子活動,吸引家長一同走進幼兒園,實際參與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發展變化,體會教師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有效感受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聯,從而有效促進親子關系,進一步拉近家園之間的距離。
教師可以在重要的節假日組織主題親子活動,抓住節日契機拉近與家庭的距離。比如,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一同來園,與幼兒共同體驗傳統民俗,感受節日氛圍,在節日體驗中讓家長真正看到幼兒情感、思想和行為的變化,促進親子關系。還可以在培養幼兒的身心能力過程中,組織親子比賽,如由家庭為單位進行手工制作比賽、繪畫比賽或者運動比賽,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活動中,在家長的鼓勵下學習和進步。也可以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到幼兒園的活動布置、環境設置等安排中,讓家長和幼兒共同做一回主人,從策劃到實施,完全由家庭做主。這樣的親子活動往往會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也能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更能使家庭與家庭之間相互學習,家庭與教師之間相互認可,久而久之,家庭與教師之間就會沒有隔閡,能更好地合作與協同。
(5)巧用家長資源,深化共育效果
家長與教師都是幼兒教育的主體,而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在不同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家長的經歷、能力等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很好地輔助幼兒園教育,幫助幼兒發展社會性,建立廣闊的視野,習得豐富的知識。而傳統方式下,家庭和幼兒園很少相互合作,家長資源也難以得到有效應用。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家長資源的價值,積極地在教育中活用家長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活動體驗,讓幼兒在體驗的基礎上全面認識到家長的魅力和特點,從而使家庭凝聚力更高,增強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性,最終不斷深化共育效果。
利用家長資源并非盲目邀請家長來園,而是要依據幼兒的需求和身心特點合理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與家庭的充分溝通了解幼兒家庭,找出可利用的家長資源。比如,在幼兒家庭中,有一些從事特殊職業的家長,有消防員、警察、醫護工作者、醫生等,這些職業是幼兒非常向往的職業,也是他們很想了解和體驗的職業,此時教師就可以挖掘家長資源,邀請這些家長來園,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幼兒講解交通安全知識、防火防盜知識、日常安全防護知識等,這樣的方式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更加有趣味、有效。此外,有很多家長從事社區服務、導覽講解等工作,教師可以與家長充分合作,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幼兒參觀社區,體驗社區服務,還可以走進博物館、展覽館,去體驗更多知識和歷史痕跡。借助豐富的家長資源,不僅可以彌補教師專業性的不足,還可以促進家園之間的協同合作,能全面推動家園共育,提升共育的效果。
3.結語
幼兒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幼兒的成長關乎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幼兒園和家庭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肩負著不同的教育責任。兩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協同、相互影響的。好的家庭教育能塑造幼兒堅強的個性,讓幼兒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兒園活動中,發揮獨特的潛能,而良好的幼兒園教育又能為家庭提供支持,幫助家庭更好地實施教育活動。據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家園共育的必要性,積極地在日常教育中落實家園共育,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舉辦家長課堂,提高家長共育意識,還要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促進家園互助交流,積極舉辦親子活動,拉近家園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要利用家長資源,豐富幼兒活動,深化共育效果,使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呵護下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蔣麗梅.家園融合模式下推進家園共育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2023(02).
[2]鄭競翔,祝莉.幼兒園課程建設促進家園共育的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23(01).
[3]李燕.新時期幼兒園開展家園共育的途徑探索[J].考試周刊,2021(63).
[4]李丹.幼兒教育中家園共育模式推進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