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
新時期的民族教育要求我國將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美術應該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教師在藝術教育中要讓學生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和價值,同時要讓學生形成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觀念和責任感。本文探討了對在小學藝術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融合到藝術教學中,給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為小學美術教學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文化底蘊濃厚,具備獨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但是,隨著國外文化的進入,我國傳統文化深受影響,導致學生不能正確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不利影響?;诖?,在將傳統文化納入藝術教育,既可以保證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同時也能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1]。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使他們了解歷史文化,開闊視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如今,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教育之中,能夠讓孩子們自幼就能對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從繪畫的視覺沖擊入手,讓學生描述一些總結出來的詞語的表達,然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文字的表達就會發生變化。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特點,也激發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繪畫作品色彩搭配、構圖細膩,是教師的重要課題。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并在教學大綱中增加了一些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以便讓學生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也可以將現實生活與課堂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頭腦和認知,開拓了想象空間,進而促進了學生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
根據小學美術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美術教學中要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立體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藝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積累,注重過程經驗和方法,忽視甚至忽視情感認知和價值追求。在初級中學藝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更可以讓學生了解民間藝術的魅力,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2]。
在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一些教師對美術教學的態度不正確,沒有認識到美術對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沒有對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給予足夠的關注,沒有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學,無法調動孩子學習繪畫與中國文化的積極性。繪畫教育有助于訓練孩子的審美意識,端正他們的審美觀念。把中國藝術納入繪畫課程,能夠有助于他們進一步地認識藝術,培養鑒賞與移情意識,為他們的人品、品德等素質的成長帶來正面的作用。
在對小學生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只是告訴學生有關融入美術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不僅教學形式單一,而且教學內容有一定層次的限制,沒有將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連接起來,分段解釋使學生更難以接受,不能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然而,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環環相扣,教師應注重全面、多層次的教學模式,不能停留在表面,表面教學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學生不能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美[3]。同時,在美術教學中,應加強啟發和引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斷發現中國畫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內心變化的情感,這有利于小學生思維和藝術欣賞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美術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偏小,因此教育過于干預學生學習、過于主導課堂教學。在現階段的美術教育進程中,部分學生年紀偏小,沒有完善的自主能力,學習注意力不易集中,再加上沒有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積淀,其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比較弱。所以,在將系統的知識與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時,部分教師傾向于采用較呆板的教學管理方式,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傳統文化的興趣。雖然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美術課程的質量,但實際上會干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導致無法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主動性。
雖然小學生對各種新鮮事物都有很高的興趣,但是知識水平不夠,能力不強,這就導致傳統文化因素在繪畫課程中的引入需要注意引導科學知識,沒有任何文化因素可以作為學校繪畫課程的指導。經過深入研究發現,大多數高校或地方教育部門對教師引入中國文化內容沒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使教師依靠自己的品位做出決策。這樣,在引入因素和學習者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就會產生很大的折扣。許多教師認為,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播無關,一些學校由于區域經濟因素的影響,無法為初級藝術教學環境改善。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為融入和弘揚傳統文化知識,要不斷突破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為了提高美術課堂的趣味性、創新性,教師可應用PPT、微型課件視頻等現代技術,向學生展示清晰化、直觀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樂趣,同時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另外,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之間互相溝通、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4]。
舉例來說,在“陶泥的世界”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將黏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加深學生對黏土的認識。借助多媒體PPT和網絡視頻,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制作陶泥藝術作品的過程,讓學生深入了解陶泥的多種制作方法,如捏制法、盤條法、泥板拼接法等,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陶泥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加強對黏土的理解,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這次創作中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教學技巧有很多種,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綜合技能教學。例如,我們將提高學生的圖像閱讀能力,允許他們觀看有關傳統文化的視頻和作品,我們還將利用其他教育技術來培養學生創新和理解文化的能力。但小學生的思維局限于這些現有的內容,很難有創新的認知。這些問題值得教師深思。教師老師應當為他們找到一個更恰當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創造,發現美術教學的快樂。老師應當尋找一個更美觀的傳統文化欣賞角度來開展課程,培養他們的學術趣味,使學生廣泛投入藝術教學當中。老師能夠采用更直接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體會到各個類型藝術作品的本質差異,從而討論對具體藝術的要求。由于直觀的情感來源于生活,因此小學生的美術思維也往往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真實,他們的作品往往來自生活的情感。舉例來說,現在的學校都會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藝術欣賞教學活動,讓中小學生親自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使他們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對藝術欣賞活動的人文理解。在這種過程中,學生的藝術獨立探索能力也將得以培養,而學生也將在未來的教學與生活中看到藝術現象與藝術作品,并由此形成對生命的關懷,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是通過創作者的心靈和雙手,再現生活中的事物,所以藝術教學活動離不開生活。今天,人們的生活仍然充滿了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陰影,如春節期間掛燈籠,春聯和河上的石橋,公園雕像等。教師應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關注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欣賞和創造藝術,使學生認識到藝術離生活不遠,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生活中的傳統藝術元素,加深學生對藝術和傳統文化的理解。美術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要保持講解和欣賞的水平,還要通過美術實踐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用美術技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力,表達自身的生活態度,從而增進對中國藝術的認識,并借助實踐培養自身的繪畫創造意識。因此,在"中國民間玩具"的課程上,教師能夠引導他們認識孩子的家長、祖父母和爺爺奶奶們在小時候做的玩具,都可以留有游戲的玩具照片并在課堂上分享。還可以幫助孩子們創作一些簡易的民間玩具,如面塑、泥塑、面具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兒童玩具的品種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各種電子玩具、塑料玩具等慢慢進入了兒童的生活,民俗游戲也產生了一定的美學意義,并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文化底蘊。我們引導孩子積極地了解和開展民俗游戲活動,讓他們進一步地認識民俗游戲,體驗民間藝術的快樂,感受民間藝術的韻味[5]。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古詩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古詩詞作為美術課教學的教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因此老師們可以在藝術教學的同時,讓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古詩詞,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古詩詞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全方面文化素質。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老師們不但要介紹寫作中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把我國的傳統文學底蘊融入教學中,自我創新思維,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古詩詞反映在場景中,使學生自主發揮,更加深入的自主學習。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整合古詩詞,增強每個學生的藝術靈感,從而改善課堂學習氣氛。例如小學教師可以透過中國傳統詩歌的魅力來提高美術課的興趣,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幾句用中國的傳統古詩詞在給教師們講解李白和王維的古詩中,教師們應該描繪出孩子們的豐富想象,描繪廬山飛瀑的壯觀之美,大漠的磅礴之美,還有遠處的荒涼。而小學美術教師則應充分利用中國古詩詞的意象性和畫面感,將傳統古詩詞引入美術課堂教學,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運用傳統古詩詞時,這既能讓小學生對傳統古詩詞的了解更加充實,還能讓美術學生的水平得到提升。在課堂上合理運用中國傳統詩歌,可以更好地增強小學美術課的氣氛。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盡管有許多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但由于課外教學內容有限,很難適應其發展需要。但如果教師想為學生創造一個更深入的課堂環境,教師應該主動提供文化指導,而不是總是局限于課堂上的傳統美術教育工作。要讓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把我國傳統文化教育視為美術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的重要切入點而進行了有效管理,所以教師們應該利用大量的課外時間與教學資源,并積極開展適當的美術競賽活動,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與美術活動相關的人文常識。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引入我國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春節期間引導學生貼對聯、貼年畫,同時還可讓學生自己創作對聯和年畫。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有效擴張,教學內容的適用范圍逐步拓寬。老師們要充分利用傳統教學環境,主動地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并通過合理補充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人類的認同。在傳統和現代化的基礎上美育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學校還應該借助現代傳媒科技的優勢,向學生呈現更多的美術作品,使學生廣泛地學習美術作品與傳統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進一步提升。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風格迥異。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傳承,它們形成了獨特的景觀,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在小學美術課上,教師可以根據節日文化的特點和學生在校日期,組織相應的以美術為主題的節日文化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分析學生的年齡水平和認知水平,設計符合學生接受范圍的課堂實踐,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輕松參與課堂活動,感受美術學習和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1)動手實踐,融合傳統與小學美術
在小學美術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節日習俗進行實踐。例如,在清明節期間,當要放風箏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廣場上放風箏,廣場周圍的綠草、綠樹、紅花都是學生眼中的美術藝術元素。通過“藝術風箏比賽”,老師們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風箏的顏色、紋理、圖案、組合等方面,介紹風箏的設計理念和制作思路,以及風箏制作的意義,通過比較飛行高度等因素來評比本次清明節活動的排名,讓學生們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再比如,教師可以在端午節期間組織學生包粽子、做香包,并根據學生做粽子的形狀、顏色和香包的圖案、樣式,確定學生劃龍舟的資格,讓學生感受端午節的真實精神[6]。在春節期間,學生們還可以參與寫對聯、貼吉祥字、發紅包、說祝福等活動,讓他們體驗到節日文化的紅色和熱鬧氣氛。通過積極參與,學生們體驗了節日的氣氛和意義,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
(2)美術融合傳統,感受節日教育
傳統節日文化有一定的淵源,追根溯源,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節日傳遞的真實精神,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清明節期間,有一個嚴肅的掃墓和紀念去世之人的傳統,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瞻仰先烈,體驗歷史的厚重,向烈士獻花。這樣,學生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節日的教育意義。
綜上所述,在傳統文化教育平臺上進行學校繪畫教育,對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提升中小學生繪畫素質有著意義。在創作實踐過程中,作者可以發現作品中蘊涵的傳統歷史意義,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抓住抓住歷史契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要真正意識到藝術教育中對民族文化的滲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兩者的融合,為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