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舒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全方位育人體系。發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作用,能夠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理念。高等院校在育人過程中要把握教學重點,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本文對職業生涯規劃、思政教育內容進行簡要梳理,分析二者融合應用的可行性,進而提出融合教育策略,以供參考。
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受到高度關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因此二者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在新時期,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政教育二者的融合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教師可挖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蘊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將其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并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讓職業生涯教育和思政教育得以有機融合,從而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其綜合素養。
職業規劃教育是通過專業知識講解,幫助大學生對就業能力建立全面的認知,形成高度的職業素養,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增強其對就業規劃的意識,提高其規劃職業能力。思政教育能夠對學生的三觀進行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標來看,二者都需要對學生思想進行正向引導。職業規劃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愛崗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工匠精神、團結意識等,為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屬于微觀層面教育,側重于學生個體成長,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對職場、職業有更清晰的認知,養成良好的心態,提高職業道德素養。思政教育則通過引導學生三觀,提高學生的思政品質,培育其價值觀念,促使其形成理性思維,最終獲得全面發展。思政教育屬于宏觀層面的教育內容,能夠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二者的融合能夠實現功能互補,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思政教改提供指引。
在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指的是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將思政教育引入課堂,實現所學知識與品質素養的融合,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素質的提升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在育人過程中,高校要落實頂層設計,不可生硬地將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政課堂融合,而是應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從多個角度將思政理念引入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對于不同年級學生,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不同課程:對于大一學生,可以開展職業觀啟蒙教育;對于大二或大三學生,可以對其進行擇業教育,嚴格按照學生性格特點、綜合素質和專業教學需求培養人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因此,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大學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認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進一步健全學校教育體系。[1]

教師的專業素養、思政素養和學生能力、素質對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有著直接影響。高校應高度重視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配備完善的師資力量,打造專業素養高的教育團隊(師資隊伍應由思政教師、職業規劃教師、輔導員等組成)。高校還應定期開展教學調研工作,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政水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規劃課程都由專業輔導員擔任授課教師。輔導員應參與崗位培訓,學習就業指導、職業規劃、思政教育等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思政素養,發揮輔導員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在職業規劃教育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學體系尚不完善,難以根據就業趨勢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對此,高校要完善教學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組織開展教研活動。與此同時,高校還要打造專、兼職師資隊伍,適當引入專職教師,負責職業規劃指導;組建跨專業的兼職教學團隊,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從而打造出完善的知識鏈教育隊伍。
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內容融入其中,突出教學內容的融合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教學內容的挖掘,明確其價值取向,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全程融合。在融合過程中,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中心與心理輔導中心的合作,對大學生展開職業規劃心理咨詢、心理測驗,把握學生的職業興趣,了解其能力傾向,為其提供就業指導。[2]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目標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職業理想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引領學生追求更高層次目標,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取真實的職業生涯規劃案例,將其和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從而實現教育理論的具體化,最終將個人價值、社會價值融入實踐。無論是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還是新時期的航天精神,抑或是感動中國人物,都可以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素材,讓學生樹立遠大抱負,實現學生個人價值和社會需求的有效融合。
第二,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專業技能,對自身從事的職業有強烈的認同感。工匠精神是營造敬業風氣的重要支撐,也是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將工匠精神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有利于學生就業觀、價值觀的培養,使之在后續工作中能夠腳踏實地,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工匠人物的事跡,提升大學生職業自信,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正確的就業觀念。
在將思政教育引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和課程內容之間的契合度,以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為出發點,選擇多元化教學方法,增加課堂教學吸引力,提高育人質量。
第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職業教育、就業教育、思政教育等教學內容的融合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實踐來提高道德素養,從而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例如,高校可針對大學生職業教育組織職業規劃比賽,以比賽作為載體,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樹立正確職業觀念,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同時,高校還可根據學生專業特點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職業使命感、責任感。此外,高校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科研和創新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科學精神和嚴謹思維。高校還可與企業之間展開合作,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搭建平臺,利用企業培訓體系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政教育提供指導。
第二,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應穿插思政案例,用榜樣精神感染學生,調動其學習熱情。高校可以邀請職業生涯規劃領域的名師到校內進行指導,還可以邀請著名企業培訓團隊到校內進行演講,邀請在各領域有所建樹的校友回校進行經驗分享。優化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能夠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從中尋找就業方向,提高自身的歸屬感。
第三,利用信息化教學。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高校可選擇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建立專業資源庫,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要素,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嵌入更多思政素材,支持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工作,能夠發揮二者共同的育人價值。在教育實踐階段,高校需要健全課程體系,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關注學生個性化輔導,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樹立大學生崇高的理想和價值觀念,助力其成長為社會所需的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