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茜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已成為現代商業活動的重要形式。然而,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與傳統商科專業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提高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質量和適應行業需求,學分銀行作為一種靈活的學分管理和轉移機制,可以為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因此,本文將探討基于“雙證融通”的學分銀行建設在電子商務專業中的應用和實施方式。
學分銀行最早是在20 世紀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在美國的一些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中出現的,當時許多成人學習者和非傳統學生面臨著學分轉移和學習時間靈活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些學校開始實施學分銀行制度,這是一種學分管理和轉移機制,旨在促進學生學分的互認和轉移,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會,通過建立學分認定和轉移的標準和程序,使學生能夠將在不同學校、不同專業或不同國家獲得的學分互相轉換和識別,對學分管理的改革和創新,打破了傳統學分制度的束縛,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1]。我國針對學分銀行,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落實“三全育人”要求,特別要在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中提供支撐服務。
學分銀行可以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當學生在學術生涯中需要更換學校或專業時,傳統的學分制度可能會導致學生需要重新修讀一些已經完成的課程,浪費時間和資源。而學分銀行的引入,則可以讓學生將已經獲得的學分轉移到新的學校或專業中,避免重復學習和浪費。具體來說,學分銀行允許學生將已經獲得的學分存儲在一個統一的平臺或系統中,當學生轉學或轉專業時,可以申請將存儲在學分銀行中的學分轉移到新的學校或專業中,新學校或專業會根據學分銀行的規定和標準,對學生的學分進行認定和轉移,通過學分轉移,學生可以實現學習路徑的個性化,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職業目標,在不同學校或專業之間進行選擇[2]。比如,一個學生可能在大學期間修讀了一些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課程,但后來發現自己對心理學更感興趣。在傳統的學分制度下,這個學生可能需要從頭開始學習心理學的課程。而在學分銀行的機制下,這個學生可以將已經獲得的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學分轉移到心理學專業中,減少學習時間和成本。同時,學分銀行的建設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通,學生可以通過學分銀行的機制,跨學科地學習和研究,獲得更全面和綜合的知識,有助于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推動學科的發展和創新。此外,學分銀行的建設有助于優化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對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市場需求,在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項目,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而且學分銀行也促進了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教育和產業的有效對接[3]。
“雙證融通”模式是指將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互融通、相互補充的一種制度安排,旨在打破學歷與職業資格之間的壁壘,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的有效對接。傳統上,學歷和職業資格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認證體系,學歷主要評價個人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而職業資格則注重對特定職業技能和能力的評價。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職業需求的變化,僅依靠學歷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
“雙證融通”模式的目標是通過協調學歷和職業資格認證的標準和程序,使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認可、相互轉換。具體來說,這意味著持有某個學歷的人可以通過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考試,獲得特定職業的資格證書。同樣的,持有某個職業資格證書的人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考試,獲得相應學歷的認可[4]。目前“雙證融通”模式共有四種類型,如圖1 所示。學分認可型也就是認可學歷教育學分,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獲取課程學分之后,可以憑借學分銀行成績證明替代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部門的理論考試。證書認可型主要認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對于已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可以通過學分銀行服務平臺對職業資格證書進行認定,將其轉化為相應的學歷教育課程學分。課程重組型是將專業教育要求與職業技能標準有效結合起來,對學歷和職業資格之間的課程重組,并設置“雙證融通”課程,讓學生參與其中,實現學習過程與職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學生通過考核后可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修滿其余學分就可以獲取學歷證書,從而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直通車型指學歷和職業資格之間的直接通道,即在通過“雙證融通”培訓課程考核,持有某個學歷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可以直接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學歷證書,無需再進行學習和考試[5]。

圖1 “雙證融通”模式
1.確定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能力。電子商務專業核心能力包括知識基礎、技能要求、態度和價值觀。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知識包括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式,電商平臺的運營管理,電子支付和物流管理,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等,學生需要具備對電子商務市場、消費者行為和競爭環境的了解,以及對電子商務技術和工具的熟練掌握。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技能包括電商平臺的搭建和運營,網絡營銷和推廣策略的制定,電子商務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等,學生需要具備電子商務平臺的開發和維護能力,懂得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進行市場營銷,能夠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以及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態度包括創新意識、市場導向和客戶導向,學生需要具備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精神,積極主動地適應和引領電商市場的變化,同時學生還應具備誠信和道德意識,遵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規范,以保障電子商務行業的健康發展[6]。
2.設立學分銀行平臺。在“雙證融通”下,可以針對電子商務專業,設立一個專門的學分銀行平臺,用于學生學分管理與認證,并提供學分管理和資訊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學分進行規劃與管理。在學分銀行平臺中,包括學生檔案、課程和學分管理、學習成果認證、學分轉讓和認定、職業技能等級評定、就業和職業發展支持等內容,分為一站、三平臺和三系統,以此實現一體化平臺構建,其中一站指的是銀行平臺總體架構,三平臺指的是學生平臺、教育機構平臺和就學習成果管理平臺,三系統指的是分析決策系統、專家評審系統和監督管理系統。
在學分銀行平臺中,學生可以查詢自己的學分情況,包括已獲得的學分、正在修讀的課程和尚未獲得的學分等,平臺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學分管理功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分進展和計劃。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學分銀行平臺申請學分認證或轉移,平臺內部設立有相應的認證和審核機制,確保學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需要注意的是,認證和轉移的學分應該與行業調研和專業分析所確定的核心知識、技能和態度相匹配。而且學分銀行平臺可以提供學分管理和咨詢服務,如學分選擇建議、學分課程規劃、學分認證政策解讀等服務,幫助學生規劃和管理自己的學分。此外,學分銀行平臺具備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安全的數據存儲和傳輸技術,確保學生的學分信息和個人隱私不會泄露或被濫用。而且學分銀行平臺可以與相關的教育機構、行業組織和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共享學分數據和認證信息,實現學分的跨機構認可和轉移,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7]。
3.建立電子商務專業學分銀行組織架構。電子商務專業學分銀行體系的建設,要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如圖2 所示,包括學分認證部門、數據管理部門、技術支持部門、合作對接部門及運營管理部門,這些部門需要密切合作,確保學分銀行的順利運行和學生學分的有效管理。同時,可以建立一個管理委員會或顧問團隊,由學校和行業專家組成,提供指導和決策,推動學分銀行的發展和創新。此外,具體架構建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完善,重要的是要確保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和溝通,以及確保學分銀行的運營和管理能夠順利進行。

圖2 電子商務專業學分銀行組織架構
4.制定電子商務專業“雙證融通”學分銀行標準體系。學分銀行的標準體系包括基礎性標準和業務性標準兩種,前者包括學分標準、學時標準以及認證單元標準,后者包括業務流程和規范要求,可以作為學分銀行組織架構各方參與者的執行準則與依據。
在學分、學時轉換標準中,學分是對學生學習量進行計量的一個單位,學時是教學的時間單位,確定二者之間的標準是學分銀行建立的基礎,才能確保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學習成果之間轉變更加有標準可以參考。結合電子商務專業“雙證融通”標準和教育實際情況,可以初步制定學分和學時的轉換標準,即可以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和經驗,確定學分和學時的基本轉換比例,如每學分對應的學時可以設置為30 學時。對于電子商務專業核心課程,可以根據課程的學時安排和重要程度,確定相應的學分轉換標準。一般來說,每門專業核心課程可以對應2 個或3 個學分。
在業務流程和規范中,學分銀行的業務開展要有流程與規范的支撐,比如機構用戶、個人用戶的開戶手冊、認證單元制訂手冊等,確定學分銀行管理辦法和審核工作流程,以此促進學分銀行有效建設與運行。
總之,學分銀行作為一種靈活的學分管理和轉移機制,對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分銀行的建設,可以實現學生學分的互認和轉移,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同時,學分銀行也促進了電子商務專業與其他專業之間的融通和合作,推動了學科交叉和綜合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