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嬋
小學是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優秀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核心任務,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優秀少年。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大多數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往往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傳授知識與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上,嚴重忽視了德育教育。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很容易向“高分低能”的方向發展。基于此,本文嘗試從展現學科魅力、結合案例數據、注重細節引導、組織社會實踐、布置開放課題、完善評價環節等角度入手,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以資參考。
樂學善思是一項優秀的學習品質,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切入點。由于小學數學的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許多學生會抱有畏難的學習情緒。教師若想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首先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之中,由此才能培養學生敢于挑戰、不畏困難的學習品質。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現數學的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沉浸感,充分展現學科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當前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普及可以有效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枯燥乏味的問題。借助電子白板、互動黑板、思維導圖等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視頻、圖片、音樂等趣味元素,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講解得通俗易懂,有效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由此,教師用引人入勝的情境創設,在視覺和聽覺方面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可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感受,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學習活動。
其次,教師若想充分展現數學學科的魅力,還可以通過宣傳祖國科研的方式,融入紅色精神。對此,教師需要先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對于科學研究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如航天科技、電子科技、生物科技、醫療科技等均需要數學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海量的運算數據,不斷進行檢驗和修正,才能得出有用的研究結果。在此過程中,我國無數心系祖國的數學研究家雖然默默無聞,但卻在整個研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正是他們的無私付出和不懈努力,我國的科技發展才能不斷騰飛,逐漸達到國際的前沿水平。由此,通過紅色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
最后,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介紹一些知名數學家廢寢忘食、醉心研究的個人事跡,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例如,西方的高斯、阿基米德,我國的華羅庚、陳景潤,從他們的故事中可以體現出一種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這種精神甚至可以超脫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由此,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數學名人的故事,可以在無形中使學生產生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
案例教學法是小學數學的常用教學策略,通過案例展示與分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也能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精準的案例數據,為學生展示社會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各種問題,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脫離“象牙塔”,也能借助經典教學案例助力德育教育的落實。基于此,針對案例教學法,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學信息,關注涉及環境保護的相關插圖和例題。例如,教材插圖中出現的公共場合都會設置垃圾桶,并將垃圾分門別類地收集在垃圾桶中。又如,教材中的例題會揭示我國各種各樣的環保問題,如我國的水資源嚴重匱乏,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十三個國家之一。如果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月漏掉的水至少夠一個人一周的使用;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要求學生在面對金屬、生菜、電池、磚瓦等不同類型的垃圾時,學會如何判斷垃圾的性質,將其有效清潔處理。總之,教師通過經典案例和數據的合理應用,不僅能讓學生充分掌握數據處理、負數等數學學科知識,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環保思想,讓學生意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意識與環保執行力,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德觀念根植于學生的內心,培養學生良好的“綠色倫理”價值觀念。
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如懶惰、鉆牛角尖、破罐子破摔等,行為舉止上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如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說話不文明等。針對這種現象,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學生的行為表現給予充分的關注,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性。對此,教師需要注重在細節方面的教學引導,在一點一滴的教學滲透中逐漸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通過有效滲透德育教育,將學生培養成思想端正、行為大方的好少年。
首先,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通過師德師表感染學生的內心。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幼,對教師通常抱有與生俱來的崇敬和信任感,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師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在無形之中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學生向歧途發展。例如,有些教師在生活中吸煙,有些教師會把一些粗話當作口頭禪,有些教師走路時習慣弓腰駝背等,教師的這些不良表現都會給學生帶來錯誤的示范。對此,數學教師若想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需要從上課方法、談吐方式、外在形象、教學態度等多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示范。例如,上課期間要表現得得體大方,表達要清晰明了,對待教育工作應當一絲不茍,用兢兢業業的態度面對每項教學任務,對學生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的加倍完成等,這樣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滲透力,使學生能夠更加信服教師。此外,教師還應當以身作則,通過積極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使自己的學識更為淵博。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經常會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各種奇思妙想。如果教師的知識底蘊不足,無法應對學生的提問,久而久之,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就會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即使想要加強德育教育,也難以對學生產生正向遷移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從學識、言行等多個方面,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好表率,樹立優秀的學習榜樣。
其次,教師應當和學生做好溝通工作。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將自己放在較高的位置上,指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和教師交流時,很容易產生戰戰兢兢的緊張心理,從而影響到德育教育的落實。因此,教師應當走下高臺,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打成一片,用真情實意感化學生、溫暖學生,用良好的耐心與和善的交流方式,認真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關心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通過情感滲透的方式,將德育教育滲透至學生心中。由此,才能建立和睦、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將教師的德育影響力不斷放大,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
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核心目標,教師不能只讓學生紙上談兵,而是要貫徹“知行合一”的原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強鍛煉,親身感悟德育教育的內涵。對此,教師應當定期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接觸更為廣闊的世界,鼓勵學生勇敢面對外界事物,嘗試靈活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和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有效鍛煉學生的應用素養。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例如,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是當前普遍存在且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數學教師在教學統計學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意選擇學校周邊的街道,觀察行人存在的隨意闖紅燈、翻欄桿等不文明交通行為。再通過統計、運算等實踐過程,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又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調查小區里居民的用水情況、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情況。總之,借助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服務社會,接觸更多老人、小孩、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雷鋒的服務精神滲透在活動之中,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研修活動,融入高質量的德育教育。研修旅行學習是當前比較熱門的教學方式之一,旨在讓學生更好地親近實際生活,在自由的生活情景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未知的問題。由于在研修活動中,學生會親身接觸更多社會中的人或事,教師要及時做好指導工作,有效落實德育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哪些人的行為是有違道德的,哪些人的行為值得學習和贊揚。通過扎實有效的研修活動,充分體現“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在增長學生學習見聞的同時,也讓他們在體驗社會、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創新素養作為新時代優秀人才必備的個人品質,是德育教育的重點突破口。教師應當立足于“創新”二字,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探究課題,并適當放寬監管尺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由度,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此,為了在小學階段完成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教師需要做到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認識到為人處世的正確方式;另一方面,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親身驗證自己感悟的道理。例如,數學教師在教學有關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課題,自主設計統計方案,如統計我國在近幾屆奧運會上的獲獎情況、統計本市消防局的出警情況、統計當地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情況等。學生除了要針對課題內容妥善規劃好每一個活動的環節,還要談一談自己在研究課題、實踐課題的過程中,看到了哪些讓自己深受感動的事情,從中學習到了什么道理?比如,奧運健兒為國爭光、奮勇爭先時所表現出的拼搏精神;消防員為了人民安全,毅然奔赴火海時所表現出的犧牲精神;志愿者們為人民無私服務時所表現出的奉獻精神……由此,教師不僅可以順利落實研究性學習,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各種優秀美德,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健全學生的思想與身心。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課后學習布置開放性的作業內容,請學生任意選擇一種方式,設計一份自己最為滿意的學習作品。例如,用思維導圖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用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演繹一段情景劇,運用表演將自己所學的四則運算技巧體現出來;引入一個社會熱點,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深入剖析等。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學習表現,給予恰到好處的分析指導,并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例如,針對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不夠嚴謹的問題,教師需要知道其對部分細節加以修正,引導學生在修改和反思的過程中,從而發展和培養細致、認真的學習品質。
若想在小學教學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教師必須要完善教學評價環節。因為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無法一蹴而就,而是要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總結,積極改正學生的不足,才能體現“千錘百煉”的教學效果,將學生從一塊“頑石”雕琢成“美玉”。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多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這種評價方式不僅失之偏頗,也無法評估學生的德操水平。對此,教師應當從多個角度完善評價環節,既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體現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從而及時找出學生的學習問題,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學情,將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其中。
首先,每當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通過調研報告的方式,咨詢學生的學習感受。通過問題的反饋,教師可以迅速了解學生有哪些難以解決的學習問題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傾向。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教師進行反向評價,從教學環節、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角度入手,向教師提出中肯的改進建議。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意見,思考自己在專業能力和德育教育方面的疏漏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方法。
其次,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以外,教師還需要豐富評價的主體。例如,與學生家長建立合作關系,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表現,獲取家長提供的評價。或者通過學習研討活動,讓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說一說自己在近期學習中的表現情況及其他同學的優缺點。由此,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的相互結合,可以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生在個人學習和品德培養上存在的問題,進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學改進計劃,將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圓滿落實。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數學教師應當立足于小學生的成長訴求,堅定不移地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彌補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從而全面落實“五育并舉”教學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通過創設情境、案例教學、實踐活動、開放課題等多種方式,將優質的德育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的細節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推動學生朝健康的方向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