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帆 朱蓓蓓 余哲文


【摘要】目的:探究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開以時機理論引導的家庭護理干預臨床效果。方法:納入2021年1月—2022年5月間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隨機分設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家庭護理輔助干預,觀察組采取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干預。比較兩種干預模式后家屬照顧能力變化情況和患者康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照顧能力評價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開在時機理論基礎上展開的家庭護理干預,可提升家屬居家時的照顧能力,延續專業護理質量從而保障其康復效果,更快的回歸正常生活。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時機理論;家庭護理;康復
Clinical effects of home car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iming theo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ZHOU Yangfan, ZHU Beibei, YU Zhewe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ospita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iming theory-guided hom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21 to May 202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home care adjunct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home care intervention based on timing theory. The change in family care capacity and patient recovery after the two intervention model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ability evaluation score of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Home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iming theo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improve the care ability of family members at home, continu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to ensure their recovery effect, and return to normal life faster.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ng theory; Home care; Rehabilitation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嚴重心血管疾病,發病突然且可在短時間內惡化,具有極高的病死率[1]。對患者展開以其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雖然能夠和治療方案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果進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患者預后質量也是整體治療應該考慮的重點因素,而家庭護理對于患者康復、生活質量有著極為直接的影響[2]。提供科學、具備針對性的家庭護理不但能夠彌補單一醫院護理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夠解決患者家屬在面對病情時的困難,更有利于保障患者依從性[3-4]。鑒于此本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積極尋求高效家庭護理干預方案,參考病情特點以及醫院資源現狀,展開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在護理期間著重考慮家屬對于患者疾病控制、恢復的重點影響因素,在各個階段都將患者的家庭視為整體護理單位,通過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并進行合理滿足,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舒適性,從而確保康復質量。現將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資料整理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1年1月—2022年5月間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用隨機數字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4~74歲,平均年齡(63.51±7.4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中專的11例,大專/本科的9例,本科以上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3.05±7.4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中專12例,大專/本科11例,本科以上4例。經分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組間上述相關數據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①臨床癥狀與2012年ESC/ACC/AHA/WHF制定的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相符合;②均為首次發病;③滿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征;④具備能夠配合研究的理解及溝通能力;⑤無精神系統疾病且有自主行為能力;⑥在得知研究內容后簽署知情同意書。(2)家屬:①與患者為直系血親,每天照顧患者的時間不低于4h;③身體狀況良好。
排除標準:①患者自身合并有嚴重的腦血管疾病;②合并肝臟、腎臟等器質性病變;③合并腫瘤疾病;④出院后無需展開家庭護理;⑤出院后由保姆、義工護理;⑤相關臨床資料缺失。
1.2 方法
對照組:配合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詳細掌握到患者的相關資料,確認是否合并有其它疾病,有無用藥過敏癥以及長期養成的不良生活。進行全面評估并引導進行相關輔助檢查,擇期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術前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平復患者因為疾病、治療、長期護理而產生的緊張焦慮情緒。術后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宣教并重點說明應該注意的事項。患者出院后每個月進行1次隨訪,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
觀察組: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干預,根據患者病情以及醫護詳情分為不同階段:(1)診斷期。確診后需要立即展開治療,術前需對患者家屬講解關于病情及治療內容,說明需要注意事項以及配合點,重點在于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2)圍術期:為患者家屬做好關于術前護理技巧及術后注意事項的培訓,確保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并在術后能夠立即展開對應護理;(3)出院準備期:一般是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準備出院,在出院前3d展開關于患者的健康指導,叮囑家屬帶患者定期復診,嚴格根據醫囑做康復訓練。對患者家屬護理技巧進行考核以確保能夠為患者提供高質量護理;(4)調整期:在出院后3個月內每個月上門隨訪2次,對于患者及其家屬遇到的問題詳細解答,目的在于提升患者家屬的護理知識;(5)適應期:在出院后的3~6個月,每個月上門隨訪1次,詳細記錄患者情況后進行評估,調整康復方案細節。
1.3 觀察指標及標準
家屬照顧能力[5]:在干預前后為患者家屬應用照顧能力測量表(FCTI)作為工具進行評價,涵蓋角色適應、應變及協助、個人情緒控制、滿足患者需求,各個項目分數在1~10分間,分數越高提示照顧能力越弱。
康復效果[6]:在干預前后為患者發放調查問卷,涵蓋病情癥狀、病情控制、生理功能還有心功能狀態等,調查問卷的總分最高為60分,共有3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數在0~2分間),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恢復效果越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家屬照顧能力情況
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照顧能力評價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組間患者康復效果
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且病情發展迅速,在這個過程中家屬完成角色轉換需要時間,因此不能及時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家庭護理,不能和醫院護理形成一個良好協同與契合[7]。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成功率近年來有所升高,但就算度過了急性期,大部分患者依然難以避免會遺留并發癥并直接影響生活質量,且后續還需要長期用藥以控制病情,對患者而言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存在嚴重的負擔。有研究數據確認了對患者家屬展開健康教育,構建系統性認知并逐漸提升自護能力,這對于后續康復以及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均有積極影響。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家屬干預后照顧能力高于對照組,從患者而言其干預后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各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了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干預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屬有良好的應用成效,本研究將家庭護理在時機理論引導下分為不同階段,各個階段均以患者需求為基礎并展開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同時重視期間家屬的需求,家人是患者最親近、熟悉的人,合理的家庭護理不但能夠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經濟負擔,且能夠確保護理延續性和針對性,全面保障病情康復質量和患者依從性[8]。在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模式在不斷的變化調整,讓患者家屬成為護理干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親情的力量調動患者配合及主觀能動性,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患者與家屬形成了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家屬照顧能力,保障病情康復效果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朱言麗.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效果、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2):368-371.
[2] 金秋華,黃桂先.院前急救鏈式流程聯合時機理論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1):1657-1660.
[3] 羅靜.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照護者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22):4210-4215.
[4] 陳佳潔,朱淵,沈蘭.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11):101-105.
[5] 惠望春,牟改變.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對家屬照顧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0,44(10):1658-1660.
[6] 錢茜,王春霞,李杏.聚焦解決護理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自護能力與健康知識水平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5):885-888.
[7] 郭鳳云,張藝梅,張維,等.院后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6):743-744.
[8] 徐秀芝,盧芳芳,林瓏,等.基于正強化理論的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18):249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