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圖書高質量出版與出版社高質量管理是我國出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C出版社本著“出版物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這一理念,結合出版社的實際出版情況從2017年起推行了質量改進計劃。在推動出版質量工作的過程中,C出版社沿用常規圖書質檢工作方法,使圖書出版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與此同時,C出版社的圖書質檢工作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圖書質檢差錯復盤較少,大多數情況下質檢人員與編輯人員僅依靠對質檢差錯的感性認識進行下一步的工作,缺乏對圖書質量差錯的分類分析與量化分析,導致圖書質量改善緩慢,效果有限。
在管理學領域,質量管理學是一門專業學科,是研究和揭示事物質量形成和實現過程的客觀規律的科學。質量管理學及其包括的管理方法與工具在制造企業管理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圖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其生產質量的管理也可以用質量管理學進行指導。基于此思路,為完成社內圖書質量改進的目標,筆者運用常用的質量控制工具對C出版社J編輯室2022年出版的稿件質量情況進行了分析,并針對主要差錯提出解決方案。
ISO 9000標準把質量管理定義為: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1]。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的質量管理活動“三部曲”理論認為,質量控制確保了組織活動按照計劃的方式進行,是實現質量目標的保障。質量控制是指為達到質量要求所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它通過監視質量形成過程,消除造成質量不合格或不令人滿意的因素,以達到質量要求,獲取經濟效益[2]。
常用的質量控制工具分為“老七種”工具和“新七種”工具?!袄掀叻N”工具包括檢查表、層別法、控制圖、因果圖、散布圖、直方圖、帕累托圖;“新七種”工具包括關聯圖、親和圖、系統圖、矩陣圖、矩陣數據分析、過程決策程序圖、箭頭圖等。筆者根據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了帕累托圖與因果圖對稿件質量情況進行分析。
1.帕累托圖
帕累托圖又稱排列圖,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明的,將收集的項目的數據,按大小順序自左而右排列的圖表[3]。從帕累托圖中可以看出項目有哪些問題,影響程度如何,癥結點何在。在生產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眾多,帕累托圖是迅速、準確地找出主要影響因素的最有效的工具,有利于幫助企業抓住關鍵因素,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最大的問題。
2.因果圖
因果圖又稱魚骨圖,是表示原因與結果關系的圖形。
因果圖繪制步驟如下:(1)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結果”是什么。(2)運用各種方法,如頭腦風暴法,收集多數人的意見,盡可能找出影響“結果”的所有因素,并將意見結果進行層別區分(如原因區別、人員區別、原料區別等),與此次繪制的因果圖的目標無因果關系者不予歸類。(3)將“結果”寫在因果圖的最右側,從左至右畫箭頭(主骨);然后將上一步找到的影響“結果”的主要原因作為大骨;接著列出影響主要原因的二級原因,將其作為中骨;再用小骨列出影響中骨的三級原因,以此類推,直到得到可具體操作的對策為止。在這個過程中應靈活使用過去收集的資料,將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3.研究步驟
在此次質量因素分析中,帕累托圖的使用與因果圖的使用之間是有邏輯關系的。帕累托圖以經過處理的質檢數據為基礎,找到影響圖書質量的關鍵少數差錯,以此為基礎運用因果圖找到并分析造成關鍵少數差錯的原因。帕累托圖是因果圖的邏輯基礎,因果圖是帕累托圖的目的。
因此,筆者根據帕累托圖與因果圖的繪制要求,結合C出版社J編輯室稿件質量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研究步驟。
(1)統計與處理數據。將J編輯室的稿件相關數據進行提取、處理、統計。
(2)根據數據繪制帕累托圖,以其為基礎找出稿件主要差錯類型。
(3)通過與質檢人員及J編輯室編輯人員的訪談調查主要差錯的產生原因。根據調查結果繪制因果圖,總結原因。
(4)分析因果圖。
C出版社的質檢制度為稿件付印前質檢人員抽讀付印清樣10%的內容(包括稿件所有部件,如正文、輔文等),質檢人員根據《圖書編校質量差錯判定細則計錯表》進行差錯判定,若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則該稿件為不合格稿件,需要退給責任編輯重新審讀。每篇稿件有四次質檢機會,若第四次質檢仍不合格,則稿件將面臨兩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是直接退稿,第二種是作為新稿件重新經歷出版流程,直至再次送檢。
由于每篇稿件有四次質檢機會,某篇稿件的質檢統計次數可能多也可能少,容易產生數據混亂的情況,不便于統計。而此次統計的內容主要是差錯類型與數據,為保證數據簡單化,此次統計將多次質檢數據轉換為單次質檢數據。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稿件品種數。將多次質檢稿件的每一次送檢都作為一個品種進行統計,公式為:稿件品種數(進入質檢環節的)=真實稿件品種數+重新質檢稿件品種數。
(2)不合格稿件品種數。將每一次質檢不合格的稿件都計入統計品種,公式為:不合格稿件品種數=一檢到四檢單次質檢不合格稿件品種數合計。
筆者對J編輯室2022年出版的稿件按上述原則與方法進行了統計。稿件統計基本數據如下。J編輯室2022年稿件品種數為32種,出版稿件(即合格稿件)品種數為16種,不合格稿件品種數為16種;進入質檢環節的字數為10830千字,質檢字數為1117.67千字,出版字數為6315千字;每種圖書平均檢次為2次;總計差錯數為212個,每種圖書平均差錯數為6.6個,每種圖書差錯中位數為6個;總計計錯數為248.8個,每種圖書平均計錯數為7.8個,每種圖書計錯中位數為4.2個;差錯類型為22種。
其中差錯類型是原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發布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判定細則計錯表》中規定的差錯。為了避免后續繪制的帕累托圖過寬,筆者對22種差錯類型進行拆分或融合,得出了13種占比較多的差錯類型及其他差錯(占比很小的差錯類型)。考慮到圖書編校質量的評判是以計錯數量為標準的,故本文根據《圖書編校質量差錯判定細則計錯表》的計算方法將差錯數量換算成計錯數量,并按計錯數量由高到低進行排序,進而得到計錯數量表格[4]。
(1)本文根據差錯數量表格與計錯數量表格分別繪制對應的帕累托圖,分別如圖1與圖2所示。

圖1 被統計稿件差錯數量帕累托圖

圖2 被統計稿件計錯數量帕累托圖
(2)綜合統計數據及帕累托圖,找出關鍵差錯。
繪制與使用帕累托圖的目的就是找到關鍵的少數。本文以累計比例80%為分界點,分析差錯數量與計錯數量的差錯類型。
從差錯數量方面看,導致稿件不合格的關鍵差錯從高到低的前七種排序為:①一般性錯別字、多漏字;②標點符號的一般錯用、漏用、多用;③字母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誤用;不同文種混用,字母與其他符號混用;④圖序、圖題、表序、表題與正文不一致;圖表中文字、數值、符號與正文主體文字不一致;圖表位置與正文描述不一致;⑤語法、邏輯性差錯;⑥相同內容(名稱、符號)前后不一致;⑦參考文獻內容差錯或著錄不規范。
從計錯數量方面看,導致稿件不合格的關鍵差錯從高到低的前五種排序為:①一般性錯別字、多漏字;②上下文對應關系顯示內容缺失或重復的;③語法、邏輯性差錯;④相同內容(名稱、符號)前后不一致;⑤圖序、圖題、表序、表題與正文不一致,圖表中文字、數值、符號與正文主體文字不一致,圖表位置與正文描述不一致。
將上述差錯類型進行對比,可知,導致J編輯室稿件編校質量不合格的關鍵差錯是:①一般性錯別字、多漏字;②語法、邏輯性差錯;③相同內容(名稱、符號)前后不一致;④圖序、圖題、表序、表題與正文不一致,圖表中文字、數值、符號與正文主體文字不一致,圖表位置與正文描述不一致。考慮到一般性錯別字、多漏字不論是差錯數量還是計錯數量都占最大比例,故以下僅對此類差錯情況做分析,其他差錯的分析可以類比。為闡述方便,將“一般性錯別字、多漏字”差錯稱為AA差錯。
在繪制因果圖時,繪制人員首先需要確定問題的原因。而實際工作中知曉產生問題真正原因的人員通常是面對問題的一線員工,所以筆者與質檢人員及J編輯室編輯人員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請其對AA差錯的產生原因各抒己見。筆者將訪談內容按繪制因果圖常用的人員、機器、原料、方法、環境、設備五個方面進行了梳理,繪制了AA差錯的因果圖,如圖3所示。

圖3 AA差錯因果圖
根據圖3,筆者認為導致AA差錯的主要原因如下:
(1)編輯人員的編輯加工技能參差不齊,編輯培訓與繼續學習保障不足。
(2)出版“原料”(作者提供的原稿)質量差,來稿審查把關不嚴格[5]。
(3)審校軟件的使用效果不佳,人機配合度低。
(4)編輯加工工作量大,無高效編輯加工方法。
(5)工作繁雜,辦公環境不佳,影響編輯加工效率。
后續可以針對以上五個方面尋找改善稿件編寫質量與審校質量的具體方式,進而提高J編輯室的出版效率。
出版領域尚無利用質量管理理論的先例,本文創新地將質量管理理論應用于圖書質量工作方面,運用質量管理工具對C出版社J編輯室的稿件進行數據分析,找到決定稿件質量的重點差錯。使用質量管理理論進行圖書質量管理時,既要考慮圖書質量管理的共性,又要考慮不同圖書具有的不同專業特性,使用質量控制工具對稿件進行質量分析,找到質量問題所在并選擇合適的質量改進方式提升稿件質量。比如本文的分析結果與改進措施是使用帕累托圖與因果圖針對C出版社J編輯室的物流類稿件得出的,并不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稿件。因此,每個出版社的編輯部門都可以運用質量控制工具具體研究分析本部門稿件質量,找到具體的問題并有針對地提出本部門稿件質量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