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珂
(郟縣人民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199)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多發腦血管疾病,具致死、致殘率高等特征,多數存活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吞咽功能障礙,可直接造成患者營養物質攝入困難,影響病情康復[1]。目前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尚無特效治療方案,主要予以康復訓練為主,要求臨床積極配合有效的護理服務,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吞咽功能恢復。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模式是根據循證醫學、綜合多種因素、針對病情特征而實施的一系列具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取得一定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究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模式在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郟縣人民醫院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96 例,根據入院時間分聯合組(51 例)、常規組(45 例)。聯合組男29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58.23±3.11)歲,平均腦梗死病程(12.56±1.36)d,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8 例,中學21 例,大專及以上12 例。常規組男25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57.88±3.37)歲,平均腦梗死病程(12.35±1.28)d,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 例,中學20 例,大專及以上10 例。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1 納入標準 經腦CT 診斷確診,且伴不同程度吞咽功能障礙;病情穩定;患者、家屬知情理解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其他原因造成的吞咽功能障礙;有嚴重認知缺陷者;無基礎讀寫能力者。
1.3.1 常規組 予以常規護理:包括鼻飼飲食、心理疏導、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等,同時指導學會自行實施康復訓練,如:進食時集中注意力,細嚼慢咽,少吃多餐逐漸提升相關肌群控制能力。
1.3.2 聯合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增加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模式:a)循證醫學支持:通過檢索維普、萬方、知網、Medline 等國內外數據庫及組內討論,明確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的不利因素包括疾病認知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康復訓練依從性不高、伴有焦慮情緒等,并結合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病情特征,制定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方案。b)具體護理措施:①入院護理:責任護士負責完成入院安排,包括指導完善相關檢查、遵醫治療、宣教住院注意事項等。②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病情特征、飲食喜好制定飲食方案、心理疏導、輔助檢查等,并發放針對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的健康教育圖譜,指導翻閱學習相關內容;③自我管理能力干預:協助完成日常自我管理能力訓練,包括進食、飲水、穿衣、站立、離床等,患者表現較好時給予鼓勵,表現出氣餒、失望時給予鼓勵。④康復訓練:實施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訓練,包括張、閉口訓練(每天進行2 次,每次10min)、穴位按摩(取穴風池、廉泉、風府、人迎等,每天按摩2 次,每次15min)、冷刺激(采用冰棉簽以前腭弓為中心進行刺激,包括后腭、軟腭、腭弓、兩側面頰部等,同時指導反復做吞咽動作,每次刺激10s)等,在患者成功完成康復訓練任務時,為其“豎大拇指”、通過“表現真棒”、“完成的特別好”等語言表揚、鼓勵患者;e 心理疏導:同時根據患者喜好播放音樂以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情緒,并通過分享治療成功案例,同時鼓勵家屬多陪伴,以提高患者康復信心。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AHSMSRS)評價,共38~190 分,自我管理能力與得分呈正相關;采用弗勒明吞咽障礙指數測吞咽功能共33 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障礙越嚴重。兩組護理前后均采集肘空腹靜脈血測營養狀態[血清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護理滿意度參照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評價,分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5 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之和計入總滿意度。
SPSS21.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AHSMSRS 評分、弗勒明吞咽障礙指數、營養狀態比較(±s)分
表1 兩組AHSMSRS 評分、弗勒明吞咽障礙指數、營養狀態比較(±s)分
注:1)與護理前比較,P<0.05;2)與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時間常規組 護理前護理后聯合組 護理前護理后AHSMSRS 評分(分)116.78±14.29 141.59±14.731)113.52±13.56 153.68±14.821)2)弗勒明吞咽障礙指數(分)19.87±3.58 12.79±2.671)20.36±2.75 10.65±2.441)2)Hb(g/L)112.38±12.79 133.81±12.591)109.65±13.67 142.36±14.181)2)ALB(g/L)32.78±4.51 36.22±5.171)31.65±4.46 38.91±4.261)2)
聯合組不滿意1 例(1.96%),一般2 例(3.92%),滿意32 例(62.75%),非常滿意16 例(31.37%);常規組非常不滿意1 例(2.22%),不滿意3 例(6.67%),一般5 例(11.11%),滿意32 例(71.11%),非常滿意4 例(8.89%)。與常規組80.00%(36/45)對比,聯合組護理滿意度94.12%(48/51)較高(χ2=4.36,P<0.05)。
吞咽功能障礙屬腦梗死后常見并發癥,不僅影響患者發音、進食且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病情康復[3]。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但此類患者因神經功能損害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差等情況,不利于治護配合,因此,需積極輔助護理服務。
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模式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實施以循證為支持的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方法,與常規護理模式對比,更具計劃性、全面性、系統性,有助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4,5]。本研究通過檢索國內外數據庫及組內討論,明確相關不利因素并結合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病情特征,制定針對性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方案,能夠確保護理有效性、科學性。護理中護理人員首先重視心理疏導,通過宣教康復案例提升患者康復積極性,同時指導張閉口訓練及輔助穴位按摩、冷刺激等能顯著恢復口腔肌群協調性,改善吞咽功能障礙情況,且指導離床、站立、進食等亦可提高日常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康復信心,可形成良性循環。結果顯示,護理后,聯合組AHSMSRS 評分及血清Hb、ALB水平高于常規組,弗勒明吞咽障礙指數低于常規組,護理滿意度94.12%高于常規組,證實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護理中應用集束化管理的護理模式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吞咽功能恢復,改善營養狀態,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