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星
(山西省中醫學校,山西 晉中 030619)
醫學,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學科。醫學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所以醫務工作者首先要具備“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同時不斷精進醫學專業技術。醫學生的教育成長中尤其要倍加弘揚擔當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1]。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其中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2]。課程思政則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戰略舉措?;诖耍疚奶剿髁恕度梭w解剖學》課程中課程思政的開展意義以及具體實踐,報告如下。
課程思政具體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此形成協同效應,并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最終實現協同育人。通過在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來起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知識的目的[3]。課程思政的提出對于廣大院校實現育人目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院校進行了課程思政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20 年教育部提出各大高校需進一步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和改革。在公共基礎課程方面,重點建設一批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對于醫學生,在專業知識教育方面,需進一步增強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幫助醫學生樹立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熱愛醫護工作的奉獻精神、對患者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和對醫術精湛的探索精神[3]。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肩負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使命,所以更加要在教育教學中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事業觀、人生觀、價值觀。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分為大體解剖學和顯微解剖學兩部分。人體解剖學概念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醫學生步入醫學殿堂最先接觸的課程,是學習其他醫學課程的基礎和奠基石,因此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尤為重要。但目前《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學制短,課程多,課程教學時數較少,如何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有效將思政內容融入其中一直是教學熱議的話題。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依據人體解剖學的學科特點、教學目標等,建立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方法以及載體途徑。其中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為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引導醫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同時將“健康中國”觀念融入至學習和生活當中,重視醫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課程思政需要有效處理好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關系,遵循“適時、適合、適度”原則。“適時”具體是指將思政元素融入人體解剖學的時機要恰當,做到和知識點的學習的無縫對接;“適合”是指選擇的思政目標和內容要合適,能與學習的知識點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適度”是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比例要恰當,盡量避免出現過多的思政元素影響專業知識的傳授或過少的思政元素降低了教學效果等情況的發生[1,2]。
2.2.1 將愛國主義和課程教學相結合 如講授緒論內容時,可以結合我國人體解剖學的發展歷史向學生介紹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尸體解剖的工作記錄;在兩宋時期,宋慈著作的《洗冤集錄》已經對解剖學知識予以詳細描述;在清代道光年間,王清任編著的《醫林改錯》則描述了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等。通過對我國歷史上廣大醫務工作者對解剖學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對解剖學有重要貢獻,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2.2 將傳承工匠精神和課程教學相結合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能力、品質的體現,主要包含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工匠精神的內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醫學操作技術存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的情況,《人體解剖學》的實驗課程開展中可以就精益、專注等內容開展課程思政融合;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教具發展情況介紹。使醫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認識到,醫學學習不僅需要扎實掌握醫學理論和技術方法,同時也需要及時吸取醫學的新進展,并能不斷地總結經驗,精益求精、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教師需要重視醫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在教學中引入“工匠精神”,讓思想素質與專業知識教育共同開展。
2.2.3 將培育職業素養與課程教學相結合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我國,并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各地醫護人員紛紛馳援武漢,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講解呼吸系統肺的結構特征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回顧抗疫斗爭,感受眾志成城抗疫的偉大力量,引導學生遵守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為患者服務,為社會獻力,為健康事業奉獻。同時將身邊的真實事跡與學習知識點相結合,特別是將白求恩獎章獲得者趙雪芳、王學詩、“最美鄉村醫生”賀星龍等優秀校友的感人事跡告訴學生們,以此來使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得到充分激發,進而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2.4 將培育科學素養與課程教學相結合
生命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能得到知識與技能的增長,同時也讓其學會如何適應、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讓學生學會拓展生命的寬度、豐富生命的色彩[4-6]。在開展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組織參觀生命科學館,開展生命教育相關座談會,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學會尊重、敬畏、愛護、感恩生命,結合生命教育,讓學生形成高尚職業情操。
課堂教學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陣地。課堂思政主要由理論課和實踐課組成,兩者雖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卻緊密相連[7]。其中課堂理論教學方法包括:a)案例式教學法:采用真實的臨床案例,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素養,且在對臨床真實案例的分析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專業的解剖學知識,感悟德育內涵,有利于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水平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b)體驗式教學法: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引入和教學內容相對應的臨床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解剖學相關知識的同時充分領悟職業道德。該內容應注重強調院校特點,通過院校自有的科學館、學生社團、校外學會組織開展活動,如:①組織學生參觀學校生命科學館,并進行科普宣傳教育,一方面增強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感受人體的精密、人體的美;另一方面能有效促進學生產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觀點,為今后投身醫學事業筑好基礎。②開展以人體解剖學為主題的活動,例如解剖知識競賽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學習能力。③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例如紅十字志愿服務、遺體捐獻紀念日、“世界骨髓捐獻者日”活動等,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奉獻精神,激發學生的社會服務理念,提升學生人文關懷能力。
定期對學生從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目標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考核。例如,首先通過對學生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考核,以此來評估學生對理論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然后通過對學生實踐活動課程的參與、完成程度的評價以此來綜合評估學生綜合素質目標達成情況,做到課程思政評價的具體化和完整化[1,2]。
《人體解剖學》開展課程思政,能有效促進醫學生良好醫風醫德形成,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素質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但課程思政的建設還需不斷完善,需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索思政元素的目標、教學方法等,建立集科學、人文、專業精神為一體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