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素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應用適宜的策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其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社會發展需要。文章從建設智能化的教學環境、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三個維度,具體闡述提升小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信息素養
作者簡介:葸春林(1989—),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洮濱鎮中心小學。
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計算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信息素養成為個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必須具備的素養。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推動從技術應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同時,該計劃也指出:“組織開展學生信息素養評價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適合我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由此可見,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勢在必行。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涵蓋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簡單來說,若要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就應通過教學使其在扎實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依據具體情境,遵循社會倫理道德,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交流以及解決問題[1]。在實施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要以信息素養的四個要素為基礎,從不同角度,如在教學環境、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中應用適宜策略,促使學生掌握信息知識,形成信息意識,發展信息能力,塑造信息道德,提升信息素養。
一、建設智能化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教學離不開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在智能化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以進行人機協作,從而獲取信息知識,增強信息意識,鍛煉獲取信息的能力[2]。
(一)學校要創造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
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應具備各類先進的技術設備,如傳感設備、智能移動終端等。在此教學環境中,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操作各類技術設備,可探究信息技術知識、上傳學習結果等,從而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樂趣,增強信息意識。同時,教師借助這樣的智慧教學環境,可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促使學生扎實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發展信息技術技能。總之,學校應依據自身辦學情況,大力引入人工智能教育設備,創造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助力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二)教師要熟悉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
教師是信息技術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中,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機協作能力的重任。如果教師不熟悉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就難以有效地給予學生引導,如此不僅會導致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的價值無法發揮出來,還會影響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因此,在建設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后,教師還要以其為依托,應用多樣的方式熟悉此環境,借此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在熟悉教學環境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學會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機器,還要了解其系統、智能平臺等,尤其要重點了解智慧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如此,教師才能切實發揮智慧教學環境的作用,有效實施信息技術教學,助推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二、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強力支撐[3]。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或校本課程內容,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組織信息搜集活動
搜集信息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方式之一。實際上,搜集信息的過程正是學生操作計算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遵循社會倫理道德,依據具體任務,在相關網站上搜集有關信息,從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發展自身的信息素養。教師可以依據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設計任務,組織信息搜集活動。
以“電子刊物更精彩”這一課為例,該課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電子刊物的組成、電子刊物的制作流程、電子刊物與電子小報各自的優勢。教材中雖然展現了知識內容,但為了使學生扎實掌握所學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信息搜集活動。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設計搜集類任務:“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使用網絡,了解電子刊物的組成、制作流程以及電子刊物與電子小報各自的優勢,注意安全地使用網絡,不要登錄有不良信息的網站。在搜索信息之后,要進行信息整理,將其制作成文檔,發送給老師。”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就可以發揮自主性,通過網絡搜集信息。經過教師的提醒,學生在使用網絡時可秉持安全用網的原則,登錄安全的網站搜集信息。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可以了解與電子刊物相關的內容,建構初步認識。
在這一課中,學生通過一系列搜集活動,掌握了信息技術知識,鍛煉了信息技術技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信息意識,提升了信息道德修養,為提升信息素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組織探究活動
探究也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課堂是學生進行探究的平臺,計算機是學生進行探究的工具。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探究便利,在實施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要以此教學環境為依托,以教材內容為依據,組織探究活動,促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鍛煉信息技術技能,增強信息意識,強化信息搜集能力,提升信息道德水平。
以“插入圖片”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新知內容。在課堂上,筆者向學生了提出三個問題:“怎樣移動圖片?怎樣調整圖片的大小?怎樣將圖片的背景設置為透明的?”在提問后,筆者要求學生分小組探究:“請大家回顧課前自學的內容與小組成員交流,而后將各小組的答案發送到教師端。”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一些學生主動翻看教材或登錄網站,獲取了有關信息,并認真梳理,從而得到了答案。筆者通過學生發送到教師端的答案,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生成學習結果報告,發送給學生們。之后,筆者隨機選擇學生,鼓勵其站起來作答。在學生作答之際,筆者在教師端進行操作,依據學生提出的具體方法移動圖片、調整圖片大小、將圖片背景設置為透明,使其他學生邊聽、邊看,掌握具體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插入圖片的基本技能之后,筆者提出其他任務:“請大家以兩人為一組進行智力大拼圖比賽。請大家先打開‘學生拓展練習文件夾,將其中的圖片插入第三張幻燈片中,拼出一幅完整的圖畫,占滿方格。然后,請大家根據圖畫內容,猜測一個成語,并將該成語用藝術字的形式插入幻燈片中。”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興致高漲,繼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遵守規則,積極動腦,自覺遷移已有認知,認真操作,插入圖片和藝術字。在完成各自的任務后,學生自發地與他人共享作品,共享各自插入圖片和文字的方法。如此,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就能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鍛煉技能,強化自身的信息意識,提升信息素養。
(三)組織創作活動
創作不僅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方式,還是學生提升信息素養的途徑[4]。當學生在信息知識、信息能力等方面獲得了發展,他們就會產生創作的欲望,渴望體驗創作活動。而在創作活動中,學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應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和信息素養。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組織創作活動,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以校本課程“飛翔的風箏”為例,筆者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創作活動。筆者先向學生提出任務:“請大家回憶生活中常見的風箏,利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操作計算機,設計一個風箏。”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積極發揮想象,說出自己想要繪制的畫面。之后,學生綜合應用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在計算機上進行繪制,呈現腦海中的畫面。在學生繪制的過程中,筆者及時地給予指導。
基于這個繪制風箏的創作活動,學生產生了制作風箏的欲望。于是,筆者把握時機,繼續提出任務:“請大家登錄網站,搜集信息,了解風箏的制作方法,然后利用思維導圖軟件,制作思維導圖,呈現風箏的具體制作方法。”受到任務的驅動,學生基于安全用網原則,先登錄綠色安全的網站,搜集相關信息,認真閱讀,了解了風箏的制作方法。之后,學生操作思維導圖軟件,精心制作框架圖,邏輯清晰地展示了風箏的制作方法。在完成思維導圖后,一些學生自發地將其發送于教師端。筆者認真閱讀之后提出建議。如此,學生不僅掌握了風箏的制作方法,還能通過這個活動發展了自身的信息素養。最后,筆者和美術教師合作,為學生提供材料,鼓勵他們遷移方法,制作風箏。這樣的創作活動不僅使信息技術學習活動更加精彩,還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遷移信息技術經驗,靈活地操作計算機,提高技能水平。
三、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有效的信息素養評價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情況,繼而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引導,促使學生進一步發展信息素養[5]。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以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為抓手,應用多元方式進行信息素養評價,從而助推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一)應用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了解學生對信息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考試了解學生對信息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后對學生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彌補不足,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因此,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信息知識學習情況,分層設計不同的檢測題,如理論題、實踐題,而后引導學生上機答題。在學生答卷后,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軟件,批閱答卷。之后,教師可以綜合軟件報告和批閱情況,了解學生的信息知識學習情況和技能掌握情況,再組織點評活動,指出學生的良好表現和不足之處。這樣有助于學生端正態度,自覺改進不足。
(二)應用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了解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的方式。以信息意識為例,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是信息意識較強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日常教學為依托,通過上機登記表,了解學生的上機積極性情況,而后依據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有的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可以通過溝通法、觀察法等了解原因,并提出建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學生積極性較高,教師可以讓他們在完成學科任務后上機操作,或查閱資料,或參加電子繪畫活動等,使學生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
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環境、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是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三大因素,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情,以日常教學為依托,應用適宜的策略,建設智能化的教學環境,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促使學生發展信息知識、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葉懿行.探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J].學苑教育,2022(8):24-26.
[2]楊嵐.基于信息素養優化的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探討[J].智力,2021(26):25-26.
[3]龍佳佳.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途徑[J].考試與評價,2021(3):157.
[4]王佳.基于信息素養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價值旨趣淺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24):73-76.
[5]楊軍娃.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3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