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教質量不僅關系到幼兒身心健康的成長,還關系到教師和園所的發展。在一日活動中,游戲能夠自然、直接地激發幼兒的學習探究興趣,提高幼兒的各項能力。文章立足幼兒的發展特點,指出要用《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指導工作,并闡述了在生活中結合游戲促進幼兒自主探究、提高保教質量的探索思考。
關鍵詞:保教質量;游戲化教學;一日活動
作者簡介:胡文謙(1990—),女,江蘇省淮安市東雙溝幼兒園。
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們面對的是更加主動、智慧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幼兒。因此,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為優質保教護航,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下稱《指標》)指出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確保幼兒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因地制宜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幼兒探究、試錯、重復等行為,與幼兒一起分享游戲經驗”。這與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所見所感相契合:幼兒在游戲中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更有興趣和樂于交往,游戲是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游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好奇心能得到滿足,其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能力自主選擇探究內容,制定目標,發揮學習潛能。游戲與保教的結合與幼兒的發展正相關,教師應積極利用各種有益的游戲支持幼兒感知、探索,使其獲得真實、長足的發展。
一、研讀領會《指標》精神,優化一日生活教學
(一)解讀指南關鍵詞
《指標》指出,教師應創設良好游戲環境,保證幼兒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談到游戲環境,教師都十分熟悉:思考游戲的內容,準備游戲的材料,布置游戲的空間,讓幼兒有一個愉快的游戲氛圍。然而,有時候教師精心準備的游戲并不受幼兒的喜愛,這是為什么呢?對此,《指標》具體說明,教師應當深入理解游戲是為誰創設的,應讓誰充分融入游戲,再考慮幼兒的實際經驗和需要設計游戲。幼兒喜歡游戲,才能全身心投入游戲,也才能玩得長久,獲得發展。
(二)整合各領域精神
在一日活動中,保育和教育始終緊密結合,共同呵護、促進幼兒的成長。在幼兒游戲中,各個領域的內容無法分割,它們為幼兒的感知提供多維的營養,從不同的角度、維度促進幼兒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這與《指標》中“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的要求相契合,為教師思考利用趣味活動和各類游戲提升保教質量提供了方向。
二、深入挖掘生活趣味性,增強師幼互動
(一)在生活中增強趣味交流
《指標》指出,教師要保持積極樂觀愉快的情緒狀態,以親切和藹、支持性的態度和行為與幼兒互動,平等對待每一名幼兒。教師是幼兒在園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情感依靠和學習助手,也是幼兒的支持、理解和保障者,對幼兒的心理健康、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某次生活活動中,有幼兒一邊念著兒歌,一邊洗手,不知不覺中,在后面排隊的幼兒也受到影響,一起唱起歌:“洗呀洗呀洗呀洗,洗小手!”這使幼兒能夠遵守秩序,快速把手洗干凈。筆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細節,真誠地稱贊幼兒:“你們不但洗干凈了小手,還能提醒小朋友遵守規則,做得真好!”由此,親切、溫暖的情感在彼此之間流動。
這個小片段呈現了幼兒之間的互學、互動行為,也體現了師幼之間的溫馨情感。幼兒與同伴之間的語言交流、神情互動,交流之中的情感分享,構成了一個小小的游戲,讓幼兒的經驗得到深化,情緒情感得到良好的發展。教師在此過程中沒有制止幼兒的交流,而是參與進來,感受幼兒的情緒,理解幼兒的愉悅感受,并用正面評價的方式肯定幼兒的積極行為,達成了保育護理的目的,也從側面表示了對幼兒遵守相應規則的支持,寓教無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此之后,教師再采用“手指歌”與幼兒互動,玩洗手和手指操的游戲,可進一步強化幼兒講衛生、愛護身體的意識和能力。
(二)從幼兒的視角體味游戲
在一日活動中,一些教師不能真正融入幼兒的生活,總是以既定的甚至成人化的教育目標去要求幼兒,難以與幼兒產生認知共鳴和情感碰撞,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對此,教師要認識到自己作為幼兒生活重要的參與者、同行者、支持者的身份,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活動,與幼兒共成長。《指標》指出:“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是自信的、從容的,能放心大膽地表達真實情緒和不同觀點。”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不妨用兒童的眼光去體驗、去感受、去處理事情,和幼兒一起感受生活中好玩的事情,讓幼兒能夠在游戲中遐想,感受樂趣。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幼兒生活中的趣味性、探究性元素,避免將一日生活變成枯燥的流程,要從中挖掘幼兒自主探索、自我成長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潛能,從生活滲透的角度提高保教質量。
三、開展游戲教學活動,推動保教質量提升
保和教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除了利用生活中的趣味元素提升保教質量,開展教學活動也是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方式。在課程游戲化的今天,建設生活化、游戲化的教學活動成為共識,幼兒的學習正在變得越來越富有趣味和主動性。對此,教師要注意避免將教學活動變為純粹的游戲,要厘清教學與游戲的關系,落實幼兒教育目標。
(一)精心選擇設計游戲課程
《指標》指出,要發現和支持幼兒有意義的學習,采用小組或集體的形式討論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豐富幼兒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經驗。集體教學活動、生活與游戲密切相關,生活化、游戲化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保護和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積極性。
1.將生活內容引入教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幼兒的學習素材應來自他們真實體驗過和正在經歷的生活。這些直觀的觀察和直接的感受容易引起幼兒的共鳴,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如《兩只老虎》《三只蝴蝶》《一二三四五》《蝴蝶采花》等,均從幼兒生活中觀察而來,又具有生動的游戲性,很受幼兒的喜愛。受此類素材的啟發,教師可以深入挖掘生活中豐富的元素,如科學、藝術、語言、社會等,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究。
2.增強教學游戲性
游戲化教學不但要求內容具有趣味性、貼近幼兒的生活,其組織實施的過程中也要以幼兒喜愛、樂于接受的方式為基準,避免單純的講解、重復枯燥的操作。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
在開展小班音樂活動“兩只老虎”之前,筆者關注到不同經驗和性格特點的幼兒對素材的關注點、興趣點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設計活動環節時,重視豐富內容,具體包括模仿老虎的叫聲、動作、跑步、神情等游戲活動,旨在讓以感官學習為主的小班幼兒充分感知老虎的外形和天性特點,感受音樂中老虎的可愛,對音樂形象產生好奇心與好感,增強幼兒學習、表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充分的感知,幼兒了解到游戲中有兩只老虎,它們有自己的外形特點: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這讓幼兒十分奇怪和驚訝:它們的耳朵和尾巴去哪了?此時筆者說道:“我也和你們一樣奇怪呢!”小班幼兒的從眾性強,他們跟著一起說:“真奇怪!真奇怪!”接著,筆者邀請幼兒一起玩“奇怪的兩只老虎”的游戲。伴隨著音樂,幼兒自選扮演其中的一只老虎,隨著音樂跑、跳、吼、笑,再與“老虎”同伴抱一抱,每一個幼兒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在強烈興趣的驅使下,幼兒一遍又一遍地游戲,一遍又一遍地表演老虎的動作,用表情表現老虎的心情,模仿能力、表現能力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幼兒是喜愛童話的,教師要尊重幼兒對童話角色的理解和關注。在游戲中,幼兒十分關心老虎的耳朵和尾巴去哪了,于是筆者啟發幼兒思考:要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尾巴、眼睛、身體呢?幼兒提出:不能多看電視,不要隨意挖耳朵,要刷干凈牙齒,各種食物都要吃,要鍛煉身體。不知不覺中,幼兒的經驗得到了發展,生活能力得到了提高。保教質量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教師的一己之力,教師要激發幼兒的發展內驅力,要讓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其依托游戲主動探究活動素材的方方面面,獲得自主的、真實的成長。
(二)創設適宜的自主游戲
與教學活動相比,自主游戲更能讓幼兒獲得身心的放松,使幼兒進行充分的交往、共享,有利于幼兒在自然、輕松的氛圍中探究,發展綜合能力。
1.滿足多元發展的需要
《指標》指出,教師要理解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學習方式,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區域、選擇游戲伙伴和游戲方式,利用自己的經驗、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探究,教師在其中能夠觀察到最為真實的游戲行為。而真實的游戲行為代表著幼兒的生活感悟,代表著幼兒的能力現狀和發展方向。
在自主游戲的創設之初,教師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如在促進語言能力發展的故事表演游戲中,教師要設計促進社會能力發展的角色游戲、情境等,與幼兒共同商量游戲所需的材料、場地,激發幼兒自主創設和推進游戲的意識、能力。在某次創設的過程中,筆者驚喜地發現幼兒能夠積極思考和想象游戲的情節,如為表演游戲“三只小豬”設計干凈的衛生間、安全的廚房、整潔的臥室等,這反映了幼兒對自己生活的感知,他們將經驗遷移到游戲中,得到成長。而這促進了日常保教成果的內化和延續,不斷滿足著幼兒的發展需要。
2.提升教師發展游戲的能力
在自主游戲中,幼兒是主人,但教師并不是單純的觀察者。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支持作用,在提供幼兒信心、興趣等內在因素和提供材料等外在因素上做好保障。教師的觀察要有目的性、階段性,關注幼兒在一個階段內的行為變化,并做出解讀。如幼兒前幾天還在模仿小豬的行為,幾天后就想給小豬搭建洗澡間,因為“小豬太臟了”,教師要敏銳感知到這是幼兒的健康意識在發展,并支持幼兒,引導其討論自己日常要怎么做好清潔衛生工作,使幼兒在健康經驗和能力上得到雙重發展。如果說觀察幼兒是教師的基本功,那么根據觀察所得作出思考和推動游戲的決策,則是對教師最好的考驗和褒獎,是教師發現教育機會的有力證明。
3.依幼兒發展調整保教目標
在自主游戲中,教師制定的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幼兒能力、興趣的發展和游戲的深入調整的。《指標》指出,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做必要記錄,根據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教師的調整策略是根據觀察分析,再結合幼兒當前的實際表現進行的,以能夠對不同經驗和能力的幼兒進行縱向評價。
在游戲“三只蝴蝶”中,表演蝴蝶的三個孩子的初始能力有著較大差異:有的能表現蝴蝶豐富的動態,有的表演行為較為單一。但在表演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發展。三人之間有相互的模仿、互學、交流,這也是有效的同伴學習,在自主游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那么,教師就可以增加一條關于“交往”的目標,以促進幼兒交往意識、交往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發展。
結語
幼兒園保教工作是煩瑣且繁重的,它包含了幼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和能力層面。教師要細心體會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個人需要和特點,采用有效的游戲策略實施高質量的保教,靈活運用游戲的精髓,支持幼兒主動學、勤探究,促進幼兒發展,不斷總結保教經驗,提升保教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2]弗羅斯特 L,沃瑟姆 C,賴費爾.游戲和兒童發展[M].唐曉娟,張胤,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3]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