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盡言
摘要:民俗傳統體育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治理的發展機制中,以藤縣舞獅為例,并站在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民俗學等角度分析我國民俗傳統體育和鄉村治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為鄉村治理提供多元化的治理方式,這也為我國鄉村治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內生動力,對促進民俗體育迎合時代的發展需求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依據。
關鍵詞:民俗體育;鄉村治理;發展機制;舞獅
課題項目:廣西藤縣舞獅活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22KY1956。
在藤縣舞獅活動中,通過和村民共同表演,對當地風土人情以及人文精神可以有著更加深刻的體驗,在了解藤縣舞獅現狀時,調查人員通過走訪村長、村落老人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為本研究提供材料支持。針對民俗傳統體育在鄉村治理中的功能定位時,以加強村民團結協作的方式,培養村民社會責任意識,實現增強村民精神凝聚力的目的,這對培養并落實村民自治能力以及構建良好的村落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民俗體育參與鄉村治理的可行性以及發展機制
1.1鄉村治理體系升級的問題和要求
針對我國鄉村治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中,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相關技術的提升而不斷發生改變,因此鄉村治理的矛盾也逐漸進入到凸顯期。而針對鄉村治理的整個過程中,采取自上而下或者自外而內的鄉村治理模式很難有效滿足傳統農村向著現代化農村的步伐前進,這是由于當今社會的發展逐漸向著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進行,鄉村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時,會造成整個鄉村結構發生變化甚至是轉型。而當傳統鄉村式的家族自治沒有來得及消退的情況下,還會導致群眾基礎以及社會矛盾的增加,雖然法制觀念被廣泛的傳播,但難以實現由人情世故造成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也很難被有效調和[1]。基于歷史的角度而言,不同時期的政府部門針對鄉村治理時的制度和權限有著不同的措施與方法,這也導致鄉村治理也有著不同的狀態與特征,最終整個鄉村治理會出現實際治理內容的各不相同。而在封建社會的鄉村治理過程中,將鄉村治理作為地方性的管制單位時,并由族長或者鄉紳給予掌握,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傳統的鄉村治理關系被打破,從而能夠有效確立以農村村民為基層的核心方式,實現對鄉村的自治發展,達到鄉村治理體系的全面升級。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內容中,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以及社會協同的基本治理體系,在抓實建強基層黨組織并整頓軟弱的村黨組織時,充分發揮出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還能做到對鄉村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鄉村治理一般包含行政治理和鄉村自治這兩個不同的方面,在行政治理的過程中,依靠由基層行政機構按照國家法律與政策作為鄉村管理的主要方式進行自治時,借助政府部門的力量開展鄉村治理工作,可以及時有效的構建出鄉村日常幾率秩序。在對鄉村行政治理的調查中,行政治理通常屬于外生性制度,而鄉村自治則屬于內生性制度,這也導致行政治理和鄉村自治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對于鄉村社會在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真空和治理內卷問題時,常見的問題是內生秩序之間存在動力不足因素導致的[2]。對于村民而言,他們生活在穩定的社會空間和環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形成一些行為習慣和規矩需求,在鄉村法制化中,不能將這些原有的行為習慣和規矩需求忽視掉,而應該在鄉村治理的整個場域內,及時采用更加有效的秩序方式和制度,才能快速形成內生性以及外生性的力量,有助于更加及時有效的做到對鄉村秩序的落實,也能充分發揮出鄉村秩序的作用,實現對鄉村治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整個鄉村治理的過程中,積極強化村民的德智理念,對于那些已經勢衰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補救,避免鄉村喪失社會評價標準以及道德約束力的情況發生,避免整個社會村落存在無序的風險,也能有效避免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文化之間發生斷裂關系。
在鄉村治理的治理時,由于鄉村治理是整個國家所有治理工作的一個子項目,這也導致鄉村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性質。良好的鄉村治理可以有效構建出鄉村治理體系,并充分打造出充滿活力及有序的鄉村治理方式,對后續形成共建同治的格局起到了決定性的目的,而在堅持鄉村強化為基礎的黨組織要求下,能夠對村級權利之間做到有效的監督目的。站在鄉村治理的視角來看,鄉村治理模式通常表現在國家權利沒有下放到縣級,自治依靠雙軌的治理結構,導致傳統的中央集權很難被有效滲透到縣級以下,同時再加上鄉村自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經濟性和文化性等優勢特性,從而造成黨和國家堅持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以及超高的執政智慧體現中,缺乏活力和相應的創造力,鄉村治理的實踐只有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增強村民的幸福感[3]。在鄉村治理的現代化過程中,以政府部門作為適應時代社會主義發展所需的制度創新時期,對應的治理體系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并且整個治理能力也是鄉村治理提升的關鍵點。在提供改革經驗中加大引入社會組織的參與力度,有助于推動多元化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機制提升,這對維護群眾和實現群眾權益起到了有效的核心目的,這對發揮多元治理的主體作用以及完善社會福利等方面而言,具有促進社會公平和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作用。
1.2民俗傳統體育參與鄉村治理的關鍵機制
民俗傳統體育通常是對人的一種主觀和客觀體現的統一過程,這也導致民俗傳統體育的整個過程包括環境營建、個體或者群體的塑造這三個子過程。由于這三個資格過程會借助對應的社會活動、文化活動以及經濟活動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將實現對社會領域、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水平的有效發揮,基于民俗傳統體育活動的參與方式從鄉村質量結構方面著手時,可以逐漸影響到人們的發展。與此同時,整個發展過程中的影響會存在于所有發展需求中,有助于實現對社會構建或者促進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明確的目的作用,這對推動鄉村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整個民俗體育參與到鄉村治理的關鍵機制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為主,首先是利用民俗體育文化的方式,逐漸營造出和諧的鄉村社會環境,在這種基礎上實現鄉村治理效果會更好。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的狀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活習俗卻已經被保留了下來,例如藤縣舞獅作為節日活動,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活動儀式,藤縣舞獅逐漸成為藤縣地區農村常態化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4]。深入挖掘民俗體育和鄉村治理中的價值理念,能夠減弱村民對現代化社會治理中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和抵抗心理,而將傳統的民俗體育和鄉村治理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這對推動村民接受鄉村治理模式有著更加良好的效果。其次是民俗體育文化蘊含有社會治理的理念,由于民俗體育在不同地域的鄉村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形成民俗體育文化,而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村落制度更可以被村民所認可與接受,效果更好。最后是在鄉村治理中,將民俗體育填補在整個鄉村治理的盲區中,并注重對現代社會治理方式和法律制度的有效提升,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依舊會出現漏洞和缺陷,這些問題很難通過政府機關或者法院執行,而民俗體育規則中所蘊含的行為正好能夠彌補鄉村治理中存在的盲區現象。
2.藤縣舞獅扎作技藝民俗體育參與到鄉村治理中的方式
2.1舞獅節日權威和鄉村秩序構建
作為鄉村治理中的重要公共生活儀式,藤縣舞獅在民俗傳統體育儀式的演出中具有良好的市場性和廣場性特點,對于藤縣舞獅進行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構建時,能夠實現對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而在構建鄉村秩序時,通過對傳統社會民俗體育文化的深入研究后發現,最為基本的要求是將民俗體育意識形態放在整體結構上,有助于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產生多樣性的表達方式。藤縣舞獅體育儀式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節慶活動中進行,同時也會在特定的節日舉辦,這些特定的節日會形成特有的公共文化空間區域,可以充分反映出鄉村公共權力文化結構[5]。與此同時,藤縣舞獅民俗體育儀式不但塑造了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秩序,有利于實現對民間意識形態和意識特征的撫育,并逐漸塑造當地鄉村的文化特色,在看似不同誘發因素下發現共同的特性。而基于國家角度來說,民俗傳統體育儀式的舉辦,除了吸引村民之外,也能在思想上逐漸引導村民,給予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無形提供一種積極健康的社會情緒。在藤縣舞獅民俗體育儀式中,塑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品格和思想方式時,藤縣舞獅既是對村落人丁興旺、人財兩旺儀式的獎勵,也是對鄉村生活儀式的一種體現,借助藤縣舞獅的方式,可以表達出藤縣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
2.2實現傳統復興和鄉村秩序的重構
在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的構建中,功能與結構使民俗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質,無論是內部的刺激或者是外部的發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會承載著自身群體的信仰和外部特征。由于民俗體育意識主要基于全方位映射鄉村文化的發展,使得整個鄉村文化在更迭過程中起到了有效的傳承目的,而將這些傳承與民間群體體育互動進行有效傳送,是符合社會時空傳送的有效性目的[6]。而藤縣舞獅體育民俗能夠更好地加強對群體村民之間的相互信任力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縣舞獅在各種節日和舞臺中的表演,其意義賦予了祈福、驅邪、娛樂等豐富的內涵,也能有效促進人們向著和諧、文明以及進步的追求和向往。在藤縣舞獅民俗體育的現代性自我調適中,作為眾多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現代性轉型發展提供了更加示范性的樣本,而整個民俗文化的轉化都是從最初的民間信仰向著民間族群文化深入融合的過程。由此可見,傳統民俗體育儀式的舉行,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逐漸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民俗體育有著非常良好的效果,積極開展民俗傳統體育和鄉村治理的融合,不僅增強了整個社會的凝聚力,還能有效化解以往鄉村中存在的矛盾等問題,為進一步強化鄉村社會秩序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精神保障。
2.3將藤縣舞獅嵌入鄉村治理的傳承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中,整個文化建設的主要核心內容是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在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期待中,需要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7]。民俗體育文化是否能夠深入民心為大眾所喜愛,主要在于是否可以促進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并獲得感和認同感,藤縣舞獅作為民俗體育文化的一部分,在生存、發展以及變遷中較為依賴人們的積極參與度,只有當人們親身參與實踐,并獲得物質性好處后,能夠被人們普遍所認同。由此可見,民俗傳統體育是否能夠實現現代化的傳承和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當前民俗傳統體育現代危及中鄉村治理的實際改革創新需求,只有將民俗傳統體育和鄉村治理進行有效的融合滲透,才能使民俗體育立足于嵌入和服務鄉村治理的體系創新中,并構筑更加堅實有效的意義,最終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快速有效的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也能為社會文明提供足夠的動力需求。
3.結語
民俗傳統體育能夠有效的構建出鄉村共同生活空間、人倫空間以及神圣空間,優秀的民俗傳統文化對促進和傳導鄉村治理時的規則以及規范給予了必要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的支持與實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將民俗傳統體育和鄉村治理有效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的推動鄉村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精神質量需求。
參考文獻:
[1]閆靜婷.民族傳統體育和農村體育治理的辯證關系與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5):139-140+166.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8.05.059.
[2]郝澤升. 民間武術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21.DOI:10.27315/d.cnki.gstyx.2021.000410.
[3]廖上蘭,吳玉華,肖鋒,黃興裕,張允蚌.民俗體育參與鄉村治理的機制及路徑研究[J].體育科學,2020,40(11):31-41. DOI:10.16469/j.css.202011004.
[4]張青,吳核堅. 創新社會治理視域下民俗體育發展路徑研究——以德興新建村板龍燈為例[C]//.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2019:339-340.DOI:10.26914/ c.cnkihy.2019.028798.
[5]吳玉華,賴敏春,肖鋒.國家在場的民俗體育鄉村社會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馮侯廟會儀式民俗體育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2(04):75-80.DOI:10.15877/j.cnki. nsin.2019.04.011.
[6]王輝,王軍棉,韓芯. 陜北民俗體育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研究[C]//.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9:6990-6992.DOI:10.26914/c.cnkihy.2019.032133.
[7]花家濤. 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理念與實踐[C]//.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2019:1812-1813.DOI:10.26914/c.cnkihy.2019.02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