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晴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旅商分院,江蘇無錫 214045)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國的職業教育脫胎于學科體系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的確定首先要打破長期以來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以職業對人的要求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類型教育視域下構建職業院校專業課程體系就是要以職業要求為中心參照工作體系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關鍵要素。
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把“目標”“內容”“結構”和“評價”稱之為課程體系的“永恒的分析范疇”[1]。參照工作體系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參照職業能力目標設定培養目標、參照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課程內容、參照工作過程構建課程結構和參照工作評價進行課程評價(見圖1)。

圖1 參照工作體系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徐國慶教授指出:職業教育是定位在培養直接從事產品的生產或者服務的提供者的教育。[2]
基于這樣的定位,最根本的就是要厘清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人才需求是什么?以無錫物聯網產業為例分析。
《無錫市新產業發展報告》中指出,無錫自2009年獲批成立了全國唯一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以來,物聯網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到產業化集群階段,基本形成了涵蓋傳感器、網絡通訊、應用服務和智能硬件等較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筆者進一步對典型企業進行調研,得出如下企業生產和服務一線的人才需求表,見表1。

表1 無錫物聯網企業生產和服務一線的人才需求表
結合地方人才需求現狀和學校自身的辦學實際,參考職業規范,確定學校可以服務的技術領域,并在對服務領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如針對“物聯網安裝與調試”這一領域設定的中職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一線的“物聯網安裝調試員”。
以職業要求為中心參照工作體系確定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意味著課程內容應該源于生產和服務第一線技術領域的工作內容。所以,在確定生產和服務一線的主要技術領域之后,我們要進一步梳理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校教學實施的實情,轉換典型工作任務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
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是一個職業的具體工作領域,又稱為職業行動領域,它是工作過程結構完整的綜合性任務[3]。典型工作任務來源于企業實踐,是在深入調研并和企業實踐專家的共同研討之下梳理出來的,如針對“網站開發”這一工作領域梳理出的典型工作任務如下:網站開發需求分析→網頁UI設計→Web前端開發→Web后端開發→網站測試與維護。
2003年,教育部等部委啟動的“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引入“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念,提出“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獲得與實際的工作過程有緊密聯系的帶有經驗性質的工作過程知識”。
基于這一理念,并結合生產和服務一線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我們設計出對應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一般而言,一個典型工作任務就是一門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
基于完整的工作過程設計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培養的是學習者的綜合職業能力。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根據相應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增加基礎模塊,輔助學生跨越認知高度,如針對典型工作任務“Web前端開發”轉換為專業課程時,梳理它的工作過程如下:從上一工作任務中獲得網頁UI設計效果圖→創建DIV→輸入網頁內容→設置網頁樣式→設置網頁行為→Web前端測試→Web后端開發。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針對五年制高職的學生從網頁UI設計效果圖直接跨越到“創建DIV”難度較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增設兩個教學環節“畫出DIV設計圖”和“分析網頁層次結構”,幫助學生跨越認知高度,形成如下的教學環節:從上一工作任務中獲得網頁UI設計效果圖→畫出DIV設計圖→分析網頁層次結構→創建DIV→輸入網頁內容→設置網頁樣式→設置網頁行為→Web前端測試→Web后端開發(見表2)。

表2 “Web 前端開發”工作過程調整表
除此以外,教師還要考慮學校教學的實情,如一門專業課程一般設定為72~108課時,課時過短或過長都不合適作為實際開設的一門課程。
陶行知先生說:“職業學校之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例如種豆,則種豆始終一切應行之手續為一課。”這正是參照工作體系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深刻闡釋。
趙志群教授在《對工作過程的認識》中定義“工作過程”是工作人員在工作場所利用工作資源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的一系列活動。所以,參照工作體系構建的課程體系一定是基于職業活動開展的。
在傳統的C語言教學中,職業學校大量采用以強調語法、語言的邏輯性的編程案例,嚴重脫離社會生產實踐。某校的C語言課程定位為物聯網專業群的群平臺課程。在企業調研中發現,物聯網企業中C語言編程大量是運用于實現相關的硬件設備或者產品的功能,所以在進一步調研分析了物聯網企業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引入單片機作為學生學習C語言編程的載體。所設計的每一個項目都以實現單片機相關功能作為C語言學習的目標(見表3)。

表3 51 單片機C 語言編程項目設計一覽表
課程項目案例來源于企業生產實踐。比如:項目二“讓我的單片機亮起來”源于企業用單片機開發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產品;項目六“讓我的單片機數字化”是單片機數碼管顯示數字或者符號的功能等等。學生在完成工程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實現單片機“亮起來”“動起來”“響起來”等功能,能掌握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照德國聯邦職教所(BIBB)的六階段模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在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從明確任務、計劃、決策、實施、控制到評價反饋這一整套解決專業問題的全過程[4]。
比如,在設計“物聯網感知設備安裝與使用”中,教學項目“智能路燈系統設備安裝和調試”可做如表4設計。

表4 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項目設計案例
學生通過完整經歷這一整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獲得工作過程知識并掌握操作技能,在實踐行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取專業知識并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培養了信息處理能力、整體化的思維能力和系統化的思考能力等關鍵能力。
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課程評價有別于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參照工作體系進行課程評價要引入工作評價體系。
引入工作評價體系進行職業教育課程評價首先應該對接實際工作崗位,按照企業生產現場崗位規范和技術標準,綜合考慮職業素養、安全文明操作、企業5S管理作為評價要點,制作科學規范的考評表和記錄表。
基于職業要求的課程評價不僅僅要評價課程結果中呈現的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也要綜合考慮其遵守工作紀律、團結協作、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方面,強化工作過程評價。
除了常規的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基于職業要求的課程評價還應該引入企業的生產標準、安全規范、企業對員工的考核規范等等,并將其作為以企業維度開展評價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