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麗霞,鄭斌
(1.淄博實驗中學,山東淄博 255000;2.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 255000)
課堂導入環節指的是在講授新課內容之前的教學活動,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現新課要解決的問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和羞怯感,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1-4]。然而,部分英語教師對課堂導入的有效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英語課堂導入與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無關,而且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或為了趕課堂進度而忽略了導入,或即使意識到導入環節的重要性,但實施的導入效果不佳[5-9]。可見,教師對適用于中學英語新課的導入環節進行系統研究,提升導入環節的品質,實現課堂授課效果的整體提高已成為當務之急。
筆者采用了問卷的方式,從教師和學生的視角進行了調查,得到的課堂導入環節實施情況如下:
在導入環節重要性的認識方面,絕大部分教師認為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但課堂導入環節的采用情況卻不樂觀。一方面,部分教師在新課講授過程中,未實現導入環節的全覆蓋,說明教師對導入環節的重視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缺乏有效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導入環節的教學理論掌握不夠系統,采用的教學方法類型偏少。
在導入環節的作用方面,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導入環節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承上啟下的功能,對新課程的學習十分有價值。但是在導入環節的實施效果方面,部分學生認為目前采用的導入環節類型偏少,且部分導入環節內容設計與課程內容的結合性略欠佳,未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由此可見,教師和學生都高度認可教學導入環節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效果持續改進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系統建設。
課堂的導入方法繁多,常用的方法有音樂導入法、圖片導入法、懸念導入法、動作導入法、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背景知識導入法、時事導入法、電教媒體導入法等。本文采用問卷的方式在教師和學生中進行了綜合性調查,篩選出了受到教師和學生都較為認可的高效課堂導入方法。具體篩選出來的高效導入方法、認可度及方法的實施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懸念導入、情境導入、背景知識導入和電教媒體導入共4種方法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認可。

表1 高效的課堂導入方法一覽表
為了保障新授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本文構建了基于教師和學生綜合反饋的雙閉環課堂導入環節持續改進機制。該體制由教師側閉環和學生側閉環組成(如圖1)。教師側反饋由教師的階段自評和課堂的整體情況兩部分組成。教師的階段自評是內驅型改進,常采用問卷的方式,對教師授課方式和授課結果進行自評,通過教師的自我剖析提升自身教學能力,通常自評周期為2周;同時,通過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觀察和整體課堂氣氛的感受,輔助教師的自我提升。這樣通過教師自評和課堂情況兩個方面的綜合反饋,將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持續改進。學生側反饋由學生的階段自評和學生的階段成績組成。學生的階段自評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身的感受對課程導入環節的效果進行主觀性評價,同時以學生的階段成績作為客觀性評價,通過主客觀綜合評價形成學生的側反饋,通常自評周期為2周。學生側反饋是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終端反饋,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持續改進的主要依據。本文構建的雙閉環持續改進機制,既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產出的主要結果反饋,可以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又充分地融入了教師自身反饋,使教師能力不斷提升,從而可以有效保障高水平的教學質量。

圖1 雙閉環持續改進機制
不同的語篇類型需要用不同的、適合語篇內容的導入方法,才能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從而真正地實現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懸念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索心為目標,制造學生渴望的心理狀態,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適用于說明文、歷史故事等文章。
以外研版新教材必修一第六單元“At one with nature”的“Understanding ideas Longji Rice Terraces(龍脊梯田)”為例,這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龍脊梯田,描繪了龍脊梯田在不同季節的美景,講述了當地少數民族建造梯田的原因,介紹了梯田的運作原理。在導入本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懸念導入法導入本課,先組織學生通過頭腦風暴了解廣西的風土人情、地貌,然后引出廣西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提出問題:當地人民是如何解決耕地問題的呢?解決耕地問題的方式對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堂課,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也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古代人民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的智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具體案例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懸念導入法應用實例:龍脊梯田
情境導入法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等手段,結合篇章內容,盡可能逼真地創造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順理成章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以外研版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單元“Amazing art”的“Understanding ideas Live from the Louvre(盧浮宮直播)”為例,本堂課呈現了一篇反映單元主題的課文,語篇類型為網絡直播,屬于比較新穎的新媒體語篇。課文通過創設情境,以導游導覽的方式介紹了在巴黎盧浮宮陳列的雕塑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Leonardo da Vinci 的作品Mona Lisa以及Rembrandt的自畫像。在本堂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創設導游導覽的情境,即教師本人為本次游覽盧浮宮的導游,運用“快問快答”的方式導入主題,讓學生了解盧浮宮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盧浮宮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作鋪墊。為了使導游形象更為逼真,教師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導游的樣子。具體案例實施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情境導入法應用實例:盧浮宮直播
電教媒體導入法以介紹作者、討論課文背景為切入點,充分結合VR等先進技術,把學生引入逼真語境,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巧妙地調動學生的審美激情。此種導入法適合未來生活、微觀世界等語篇類型。
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單元“S p a c e Exploration, Workbook”中“Reading and Writing”的延伸閱讀部分“Homes on Mars(火星上的家園)”為例,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主要講述了人類移民到火星的可行性及在火星上生活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恰逢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成功登錄火星,祝融號火星車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和驕傲,相關的火星VR視頻在網絡上也比較容易搜到。因此,在導入本課時,教師可以再一次通報本次成功登陸火星事件,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充分利用這些VR視頻,讓學生更充分、真實、形象地感受到火星上的場景,從而使學生在接下來圍繞人類移民到火星的可能性以及在火星上生活會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有更深刻、更直觀的理解,也讓學生能更全面、多角度地發表看法。具體案例實施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電教媒體導入法應用實例:火星上的家園
學校在每學期末在教師和學生中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導入環節對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等的影響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抽樣率均不低于70%。2021—2022學年第2學期期末的綜合評價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綜合評價的優良比例達到95%以上。這說明導入環節已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且效果良好,教師既提升了對導入環節的重視程度,又選擇了適宜的導入教學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最終,學生在良好的導入環節影響下有效地提升了學習成績。

圖5 課堂教學質量調查結果
本文以提升中學英語新課教學質量為根本目標,以課堂導入環節為切入點,從教師和學生雙視角系統剖析了導入環節在新授課程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系統篩選了各種課堂導入方法,并確定了受認可度高的4種導入方法,構建了基于教師和學生雙側反饋的雙閉環持續改進機制。實施效果證明,高效的導入方法耦合雙閉環持續改進機制可實現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和教學質量的高質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