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曼
曾幾何時,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是帶有無限光環的職業。守在收音機、電視機前收聽收看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是廣大老百姓日常必不可少的“大事”甚至“重要事”。受眾在了解國家政策,知曉身邊發生的大事小情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網絡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渠道越來越多,信息傳播媒介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互聯網改變了世界,顛覆了人們的收視習慣。隨之而興的新媒體行業直播,挑戰著傳統媒體及其從業的播音員主持人。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塑,以順應新媒體時代的職業要求。
傳統媒體時代,資訊不發達、娛樂活動單一,常常一家人圍坐在一臺電視機前等待電視節目的播出。《新聞聯播》《正大綜藝》等電視節目,《射雕英雄傳》《渴望》等電視劇的熱播程度,更讓現代人覺得不可思議。
新媒體傳播是利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的傳播,其傳播載體呈現多樣化: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數字報紙、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影、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在不遠的將來也許還會應運而生更多意想不到的載體。目前我們經常使用的新媒體平臺主要包括社交網絡平臺、視頻分享平臺、內容創作平臺等。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更為豐富。手持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發短信、打電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購物、娛樂、學習等諸多功能,使得我們所想見到的、所想聽到的、所想了解到的、所想探究的,幾乎即刻就可以得到滿足。購物、娛樂、體育、時尚、軍事等方面的海量信息撲面而來,亂花漸欲迷人眼。隨之受眾對獲取信息的便利度、深度及廣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探究竟、刨根問底,非行業專家不能達到的知識高度,在互聯網上都可以輕松獲取。
直播是近幾年火起來的新媒體傳播方式,門檻較低,上至專家學者,下到草根百姓,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即可開直播當主播,直播內容五花八門、主持形式多種多樣。
網紅李子柒,一位來自深山的姑娘,因其拍攝的唯美的視頻走紅互聯網。她的視頻作品題材源于鄉村古樸的傳統生活,比如采摘蔬果,制作美食、工藝品等。視頻唯美,畫面構圖、人物裝扮、現場聲的呈現,猶如一幅歲月靜好的優美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新東方直播間在抖音銷售持續霸榜,雙語帶貨的董宇輝把“網紅”這個詞拉高了標桿、賦予了極高的文化內涵。有人說看董宇輝的帶貨像是上了一堂精彩的語文和英語課。他介紹鐵鍋“是媽媽的手,是父親憂愁的面容,是老人盼游子回家的心”;他介紹火腿“是風的味道,是鹽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魔法和時光腌制而成”。董宇輝用自己的成長感悟和“鑲著金邊”的語言聚集了全網的關注。敲敲小黑板,上課啦!董宇輝的直播間,不像帶貨現場,更像教書育人的課堂。很多人說在董宇輝直播間買的不是貨品而是詩意、遠方和希望。
網絡主播、網絡紅人,很多沒有經過專門的主持業務學習,主持風格也不是“中規中矩”“有板有眼”,但是他們在直播中的互動交流,像朋友、像老師、像親人,讓觀眾感受到真實、自然、新鮮和可親近。他們的熱度、流量、影響力往往超過一些地方臺播音員主持人。很多受眾說起“網紅”頭頭是道,而對當地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卻感到陌生甚至不了解。
針對互聯網媒介造成的影響,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要順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差距。
尤其在一些地方臺、縣區臺,部分播音員主持人在吐字發音方面存在不準確、語音語調不規范的問題。播音主持的過程中,無法將書面語言靈活地轉化為口語表達,甚至在不理解的基礎上播讀稿件,更談不上二次創作,造成生澀難懂、曲解原意,直接影響到整個節目的播出效果,降低了節目的收聽收看率。
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受到傳播方式的限制,他們通常是拿著經過記者、編輯等層層嚴格審核把關的文稿播讀,不允許出現偏差,更不允許自由發揮。播音員主持人的作用更像照本宣科的“傳聲筒”。長此以往,他們有了統一的畫像——“播音臉”“播音腔”,他們的主持風格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主持模式因循守舊;不敢脫稿、不會采訪、應變能力差,不善于總結歸納,語言蒼白;缺乏主動性、缺乏新媒體傳播思維,沒有溫度,主持風格刻板嚴肅、播讀方式平淡無味甚至生硬,只一味地單向輸出,不去考慮受眾的感受,很難留住受眾。
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不再只局限于廣播電視節目,往往是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媒體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沒有溫度的節目、缺乏感染力的主持人必然會被受眾冷落。那些擁有極具特色的外表、獨特的人格魅力、強大的互動能力、敏銳的洞察能力的網絡主播在網絡上吸睛吸粉,擁有著龐大的粉絲數量。這些主播成為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發展是大勢所趨,播音主持行業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播音員主持人迫切需要做出改變。
播音員主持人要結合新媒體生態下的播音主持工作特點,在傳播思維、傳播技巧、主持風格塑造等方面轉變思想觀念,用互聯網思維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相對獨立,把層層把關的稿件播讀完就結束工作。新媒體時代,播音員主持人要摒棄傳統媒體時代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俯下身來,與觀眾平等交流,積極互動,并熟悉視頻網站、社交平臺、短視頻與直播平臺等不同傳播媒介的特點,以及受眾的不同需求,針對性地做好信息發布、疑難解答、綜合服務等工作,利用不同媒介的多渠道傳播以及互補融合,為受眾提供客觀、真實、優質的內容,積極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這樣的播音員主持人才能夠“圈粉”,獲得更多的流量,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播音主持要做到語言規范、節奏明快、氣息平穩、字正腔圓、富有感染力,需要日積月累地練習基本功。我們的發聲器官就好比一件樂器,沒有經過訓練,這件樂器是無法奏出美妙的音樂的。同時,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項再創造的勞動,沒有寬廣的知識面、較好的文學修養是很難勝任的。因此,播音員主持人要多學習、多深入生活實際,了解群眾,要知道每一次的創作“是什么、為什么、對誰播、怎么播”,時刻在心中想著觀眾、聽眾,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吸引人、感動人的作品。更快的信息傳播速度是新媒體時代的應有之義,所以播音員主持人要有更快的反應能力來處理各路信息,抽絲剝繭、去偽存真、提取關鍵。現在,從中央臺到地方臺的播音員主持人鍛煉機會很多,播新聞的常常要跨界去主持大型活動、拍攝短視頻、直播帶貨,這些不同類別的工作場景考驗著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功和綜合素質。
面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競爭壓力與新挑戰,要主動順應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作為黨媒的工作人員,要時刻把握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大勢,繼續保持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根據傳播媒介以及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創新播音主持方式。尤其是在互動節目、直播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要有隨時應對突發情況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播音主持狀態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對節目內容的掌握,以及強烈的責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質、服務工作和受眾的滿腔熱情,更多地熟悉、參與到節目制作的全過程。針對傳播渠道、平臺特點,從前期的策劃、溝通、協調,到后期的寫稿、編輯、傳播等方面,以互聯網意識沉浸式參與,一專多能,求新求變,才能做出符合新媒體時代要求的優質節目,獲得更多觀眾、聽眾和粉絲的認可,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和播音員主持人的關注度。
傳統媒體時代的“千人一面”已然成為過去式,信息爆炸時代的受眾都向往著新奇的感覺,更喜歡個性鮮明的播音主持風格,獨特的語言特色、個性魅力、互動交流更受歡迎。“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這樣接地氣的一段話竟然出自中央臺的新聞直播節目。此話一出,立刻拉近了新聞主播朱廣權與受眾的距離,并廣為流傳。因“芳心縱火犯”“北大還行”出圈的央視主持人撒貝寧,靠著有趣的靈魂和滿腹才華走進了國民心中。在節目里,撒貝寧金句頻出,讓人忍俊不禁。從《今日說法》到《開講啦》,再到《典籍里的中國》以及《經典詠流傳》,每一檔撒貝寧主持的節目都成了“爆款”。像朱廣權、撒貝寧這樣個性鮮明的播音員主持人,深受觀眾喜愛,主持生命也會更長。他們主持節目的一些經典片段、語錄也被拆分成短視頻、文案、圖片等多種形式發布在社交平臺、視頻網站,進行二次傳播、轉發,其影響力不言而喻。
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受眾的欣賞水平和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很多家傳媒機構的廣播電視節目出現同質化現象,節目形式、節目內容、主持風格千篇一律、沒有新意,播音員主持人自然就會缺少關注度,因此在提高節目質量的同時,主持人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整體素質,突破傳統主持風格的局限,樹立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眾不同才能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主持人要更多地去了解受眾的心理,從節目的內容著眼,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采制和傳播信息,增加互動性、話題性,這樣才能引起受眾的持續關注。僅具備基礎的播讀能力已不足以勝任新媒體時代的播音主持工作。播音員主持人要有敏銳的判斷力,了解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趨勢、受眾收視需求的變化,大膽開拓創新,適時對自己的主持風格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達到節目所想要的互動效果,讓受眾折服于自己的個人魅力,成為忠實的粉絲。
當下,愈來愈多的傳統媒體正在利用互聯網思維發生著改變。以淮北市傳媒中心為例,很多廣播電視節目正在以新媒體的模式對外傳播。廣播節目可視化,收音機里熟悉的那個主持人不再神秘,把你想知道的告訴他,節目里他就能回復你,互動更加便捷。廣播和互聯網直播的完美結合、即時互動,拉近了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喜歡在互聯網遨游的人也加入了廣播的粉絲群。網絡直播實現常態化,沉浸式VR、慢直播等新的傳播方式,打造了一個個網紅熱點,吸引了大批粉絲受眾。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在這創新的新媒體傳播方式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升。

比如,淮北市傳媒中心一檔公益類電視、互聯網直播節目《名醫直播間》,每期邀請當地三甲醫院的兩位名醫做客直播間普及健康知識,主持人、名醫與觀眾、網民在線互動。主持人在節目開始前就提前與專家進行充分溝通、演練。一個小時的節目時間需要準備多少內容,哪些是受眾普遍關心的話題,節目直播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突發情況,節目開始前的短視頻推廣如何拍攝,都提前做好預案。這樣主持人也承擔了編導的角色,只有對節目的全程參與、了解,才能在節目直播的時候不慌不亂,主持起來更加游刃有余。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要與時俱進、角色重塑,順應新媒體的新發展新變化,利用新媒體的特性,求新、求變、求精,讓主持風格更加時代化、個性化,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精耕細作各類節目,只有這樣才能把普通的節目做得不普通,讓節目內容得到更加精準有效地傳播,提升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