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向利 李茂業 董永成 李曉萌 王成陽 唐慶峰
(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新農科建設是適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業發展和農技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有利支撐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以及鄉村振興的人才戰略[1]。本科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根本,在高等教育結構中位居中心地位[2]。而課程學習是保障本科生培養質量的必備環節,在本科生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普通昆蟲學課程是高等農業院校植物生產類本科生的重要課程,然而課程教學中存在諸如教學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調、教學內容枯燥、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習效果不佳和人才質量不高,已不適應我國新農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改革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019 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育〔2019〕8號),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課程建設上來[3]。基于在線課程并結合數字化教學工具的混合式教學,已逐步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4]。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普通昆蟲學課程教學團隊在“雙基”創優的背景下,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各類教學、教研活動,以新農科人才培養為導向,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將課程思政和課程教學有效融合、線上系統與線下教學深度融合、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即“三個融合”),不斷推進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即“兩性一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關系,在教師隊伍素質、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實效。
高等農業院校肩負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歷史使命[5]。普通昆蟲學課程教學在高等農業院校植物生產類本科人才培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未能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生參與度和思考時間不足[6]。對專業的熱點及學術前沿問題介紹較少,不能滿足對學生科研素養和辯證思維能力提升的需求[1]。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結合的較少[7]。學生考試成績較好,但碰到實際問題就一籌莫展。考核方式單一,以提問和測驗方式為主,缺乏對過程的考查,沒有起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的作用[8]。存在學生平時不重視學習,考試突擊復習而導致的學習效果不穩固、成績不理想等問題。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3]。其目標是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和增加挑戰度。一流課程建設符合新時代國家教育戰略需求,勢在必行。混合式教學(也稱融合式教學)指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及虛擬仿真系統,并結合傳統教學和翻轉課堂等形式,將教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充分融合,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自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至今,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重點,特別是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支持下,更是推動混合式教學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9]。混合教學模式滿足一流課程建設的創新性和高階性等特點的需求。在已認定的所有類型“一流課程”中,混合式一流課程數量最多,逐漸成為教學主流[10]。
作為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國家一流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本課程先后獲得5 項省級及校級教研項目資助。課程教學團隊以目標為導向,遵循“兩性一度”標準,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從課程目標、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混合式教學改革,促進一流課程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植物生產類本科生,包括植物保護、植物檢疫、農學等專業。按照我校服務“三農”的辦學方向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教學大綱,以新農科建設人才需求為導向,力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三個意識(政治意識、專業意識和創新意識)四個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專業能力)和五個技能(熟知昆蟲形態結構、掌握昆蟲生物學特性、明晰昆蟲生理機制、識別常見昆蟲和制作昆蟲標本)的高素質植物生產類人才。
利用國家精品課程以及課程團隊制作的省級普通昆蟲學在線課程等在線資源,運用學習通等數字化教學工具,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進行混合式課程建設,對現有課程教學模式、教學工具、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等進行建設及改革,并將“兩性一度”標準貫徹于課程建設的各個方面。課程建設堅持“三個融合”,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以持續改進為保障的混合教學模式。
2.2.1課程思政和課程教學有效融合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11]。教學團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先,在課程思政上首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人先立德,爭當“四有”好老師。通過個人師德師風在線學習、集體備課、師德師風教學研討等形式開展師德師風學習及違紀違規案例警示教育。先后邀請本校全國模范教師等就課程思政建設“傳經送寶”;其次針對課程的6 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基礎上,以課程知識為基礎,找準思政教育目標融入點,深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資源,做到課程思政全覆蓋,實現課程思政與教學目標的結合、教學內容的融合和教學過程的契合。通過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的有效融合,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和“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情懷。
2.2.2課程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融合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愈來愈凸顯[12]。依據課程的特點和網絡開放特性,利用學習通、騰訊會議、課程微信群、QQ群等數字化教學工具,開展課前、課堂和課后在線教學與學習,實現網絡教學全覆蓋、信息技術廣應用、課程學習齊參與。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充分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交流能力。利用在線成績管理,適時對課程教學及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及時發布教學預警,著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構建全程、高效、實時、可控的教學模式。
2.2.3線上系統與線下教學深度融合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面授深度融合,將班級進行分組,并聘請學生作為助教,參與教學管理,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新型關系。本課程總學時為64課時,精心安排24 課時實施線上學習和互動。按照教學過程滿足課程目標、教學組織保證目標實現的要求,針對6 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按照課前、課堂和課后3 個系統部分開展混合式教學設計(圖1)。淺顯的概念、理論等基礎知識通過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短視頻、PPT 課件、練習題、小測試等),在課前階段完成,并發現問題。個性問題在課前解決,而共性問題則留在課堂進行深入探討。增加合作性學習內容,強化課外資料的檢索與查閱。課堂系統部分包括課前探究、導入新課、互動和課堂總結4 個環節,靈活采取翻轉課堂(學生“學、研、講”匯報)、情境式教學(如“昆蟲的變態發育”情境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如害蟲耐藥性的生理基礎)、游戲式教學(“昆蟲名詞”猜詞)、競賽式教學(“孤雌生殖是昆蟲的進步還是退步”辯論賽)等混合式教學方式,以分析、解決問題為主。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打破課堂沉默狀態,煥發課堂生機活力。適當增加課堂教學設計的“兩性”,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專業意識、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課后通過探究式、論文式、報告式、多媒體式等在線作業及拓展訓練(昆蟲標本制作團隊、昆蟲工藝品制作團隊、昆蟲影像制作團隊、昆蟲“科創”團隊),提升課程學習的深度,增加課程學習的“一度”,培養學生的“三個意識”“四個能力”和“五個技能”。學校的“植物保護大創”實驗平臺和各個PI 實驗室向學生全天候開放,為學生開展昆蟲學實踐鍛煉提供物質條件。鼓勵學生將研究成果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并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科研活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科研活動中鼓勵創新、容許失敗,但杜絕學術不端,堅持學術誠信。

圖1 混合式教學設計
按照教學目標組織每章節教學目的、教學知識點(包括思政、知識、能力、素質)以知識點進行資源建設。課程內容包括緒論、形態學、生物學、行為學、生理學、系統學、生態學和昆蟲影像欣賞8 個章節。每個章節線上資源包括教學目的與要求、重難點分析、短視頻、PPT課件、案例資源、課程微信群資源、學習任務點、章節測驗題、教材及參考資料,覆蓋課前預習、課堂活動和課后拓展3個階段的學習全過程。
網課資源包括課程教學團隊制作的普通昆蟲學視頻公開課、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精品課普通昆蟲學等其他在線課程。其他資源包括:修訂的教學大綱1 個、優化課件50 套、學習任務點300 個、作業題庫60個(約300道習題)、課堂活動環節200個、章節測驗題庫15個、期中測驗題庫5個、期末測驗題庫5個和50余個輔助教學資料。在各項資源建設時,合理增加課程難度,適當拓寬課程深度,提升學業挑戰度。
課程教材選用彩萬志等編著《普通昆蟲學》和雷朝亮等編著《普通昆蟲學》等。并將《昆蟲學報》、《植物保護學報》、Insect Science、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和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作為課程的擴充性讀物,拓寬學生對于昆蟲學研究動態的認知。
對課程成績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增加考核難度,改革單一考核方式。對課程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教學過程實現全程監控,實施過程評價,將課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與課程目標掛鉤。本課程成績評定采用綜合評分法,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由課前在線學習(10%,在線資源學習)、課堂活動環節(10%,隨堂練習、主題討論、投票、搶答和分組任務等)、課后在線作業(10%)、課堂考勤(5%)、在線單元測驗成績(10%)、期中考試成績(10%)和期末考試成績(45%)等部分組成。同時設置加分項目(即課后拓展訓練項目),根據學生成果等級,給予最終成績加分(1~5 分)。以2021—2022 學年第2學期(建設后)為例,課程成績平均分為85.01分,良好及以上達82.14%,優秀率達33.93%。相比混合式課程建設前,平均分高出8.42 分,優秀率高出23.31%。
課程團隊師資結構合理,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團隊教師先后獲得省優秀教師、省師德先進個人和全國模范教師等稱號。制作的普通昆蟲學多媒體課件獲全國多媒體教育軟件大賽三等獎。獲得教學成果獎多項,如新農科視域下“一懂兩愛”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植物保護專業立體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分別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校教學督導組通過多年檢查和聽課,對本門課程教學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好,注重教書育人,能做到教與學互動,教學手段符合現代教育要求。部分校外同行專家認為該課程教學內容安排合理,要求明確,考核辦法具體可行,符合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的要求。該課程還作為學院新進青年教師觀摩學習的公開課。
通過課前任務點、課堂活動、課后練習、測試等形式,對學習效果進行教學評價。聽課感受整體滿意度達95%以上,教學環節參與度達98%以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比課程建設前,學習成績明顯提升,優秀率顯著提高。學生對該專業的興趣有了極大的提升,昆蟲方向研究生錄取人數逐年提高,從2019年的36人提高到2022年的85人。
自混合式課程建設以來,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能力拓展和素質提高。課程延展方面,部分同學參與昆蟲學興趣小組(如昆蟲標本制作、昆蟲影像制作和昆蟲“科創”小組等),取得顯著成效。近3年,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7 項,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賽、電子商務挑戰賽國家級及省級獎12項,發表論文11篇。
建設一流本科課程是普通高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10]。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是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13]。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普通昆蟲學混合式課程以新農科人才培養為導向,以課程目標為著力點,針對性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了教學方法多元、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資源豐富以及成績評定方式多樣,一流課程建設取得了一些實效。然而在課程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年輕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離開了多媒體就不會講課;對于課程受眾的“少數”關注度不夠、方法不多;強調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廣”,忽略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精髓。課程教學團隊將持續進行課程建設與探索,不斷提升普通昆蟲學混合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