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標

[摘 要]隨著高考的改革,各地區的初中學業考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革,如將生物列為中考科目。文章首先分析N市農村八年級學生生物學科學業水平考試的情況以及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從注重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構建知識觀念、提升學科思維和能力、提高語言文字的表征能力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農村學生;初中生物;考試情況;分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0-0087-03
近年來隨著高考的改革,各地區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革,考試評價注重多元化。N市在2022年把生物學科列為中考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之一,在八年級學完全部生物課程后安排學生參加中考學業水平考試。
本文針對農村八年級學生生物考試(2023年4月進行)的情況進行分析,從中尋找共性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農村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
一、農村學生初中生物考試情況分析
N市初中生物學業水平考試試卷共設有19道題目,分別是15道選擇題和4道非選擇題。選擇題側重考查學生初中生物的核心基礎知識,非選擇題主要涉及讀圖題和實驗題,難度相對較大。本文主要分析N市初中生物學業水平考試試題所涉及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認知性知識,從而了解學生對初中生物知識的掌握情況。N市初中生物學業水平考試情況分析如表1所示。
對N市初中生物學業水平考試中三類知識的描述性統計來看,三類知識的難度系數分別為0.79、0.62、0.53,標準差分別為2.19、0.54、0.32,試題難度適中,總體情況較好,符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基本要求。其中,城區學生三類知識的均分分別為18.5、4.9、2.5,標準差分別為2.69、1.59、1.02,說明城區學生對三類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好,但也存在部分知識掌握不佳的學生。農村學生三類知識的均分分別為12.3、2.3、1.6,標準差分別為1.93、1.06、0.88,說明農村學生對三類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夠理想,而且整體知識水平較低。
運用SPSS 23.0軟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N市城區學生和農村學生的初中生物知識掌握差異進行比較,并分析N市城區學生和農村學生對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認知性知識掌握情況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sig值分別為0.00、0.010、0.032,sig值均小于0.05,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農村學生和城區學生在三類知識的掌握上均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提示我們教師應該尋找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改進課堂教學,強化農村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
二、農村學生初中生物知識掌握情況分析
(一)陳述性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
陳述性知識主要考查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簡單再現或者簡單陳述的情況,通常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N市初中生物學業水平考試共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騰作用,細胞的基本結構,生物的簡單分類、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的結構層次以及生物的進化等32個方面的知識。分析對比數據后發現,農村學生對于陳述性知識的掌握明顯弱于城區學生。通過訪談發現,農村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能夠記住一些基本知識,但只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理解知識本質。如不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條件,無法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轉化關系。(2)將部分知識混淆。例如,認為蝦、蟹、蜘蛛都屬于昆蟲,都屬于節肢動物門,但屬于不同的綱,很顯然在進行動物劃分時混淆了綱和門的概念。(3)對于一些知識只是了解一個大概,未能熟練掌握。例如,認為所有的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任何部位都能進行光合作用。這表明學生缺乏對光合作用的全面認識,如有些植物不具有葉綠體,也屬于消費者,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植物不是所有器官都具有葉綠體,不是所有部位都能進行光合作用。(4)以偏概全,概念理解不到位,對知識未能很好地聯系和區分。例如,知道細胞核中具有遺傳物質,因此認為病毒也是通過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進行遺傳和傳遞的。很顯然,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不透,只知道細胞核中具有遺傳物質,但不知道病毒是不存在細胞核的。
(二)程序性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
程序性知識主要考查學生能否利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N市農村學生對于初中生物程序性知識的掌握明顯弱于城區學生。其中一個原因是農村學生對一些程序性知識掌握不佳,無法利用所學的生物學原理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和實驗中的實際問題。筆者翻閱了學生的答題卷后發現他們對于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還存在以下問題:(1)閱讀水平不高,缺乏提取信息的能力。試題要求學生通過某一植物在一天中的物質變化與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呼吸作用的關系曲線圖推測中午是哪一段曲線,并簡要說明理由。從學生所寫的理由來看,他們未能基于生物知識進行閱讀,不會用生物思維從所給的圖像資料中提取解決問題的關鍵信息。(2)孤立地看待知識,未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試題考查了生態系統,涉及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平衡、碳氧平衡、生物的多樣性、水循環等一系列知識。學生只是能夠比較熟悉地判斷食物鏈中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但是無法把食物鏈與物質和能量的流動、生態系統的平衡、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一系列生物知識聯系起來并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認知性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
認知性知識是以陳述性知識為主體,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理解、應用和創造,再應用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往往較高。通過考試情況分析發現,N市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性知識水平整體較低,但城區學生的認知性知識掌握情況要好于農村學生。學生的認知性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生對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關聯,還和學生學科能力、學科態度(對科學的興趣程度、對探究方法的重視)等有較大的關聯。通過對學生答題情況的分析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問題:(1)未能很好地運用生物知識去評估與設計實驗,對于實驗探究的設計原則、思路不清晰。如試題中實驗探究小麥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需要證明光是否對小麥種子的發芽有影響,學生不知道用對照實驗去進行比較,即使部分學生知道用對照實驗去比較,但也不知道實驗的變量是什么,不知道控制變量進行實驗探究。(2)缺少一定的證據意識,缺乏基于生物知識利用證據科學地解釋數據和證據的意識。試題中,把等量天竺葵的不同器官分別放在封閉的容器中,并用不同顏色的光照射;經8小時后,對容器中的氧氣產生量進行測定。這需要學生根據實驗所測結果判斷如何才能提高氧氣的含量,以及通過實驗結果尋求光的顏色和天竺葵的各部分器官影響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的證據,從而發現提高氧氣含量的最佳途徑。對于這一試題,城區學生的答題準確率為75%,農村學生的答題準確率僅為31%,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表明農村學生在學習生物時缺乏一定的證據意識,不知道根據實驗需求有目的地去尋找合理的證據,缺少證據推理的能力。(3)語言表征不清,缺少一定的學科思維。試題中提問學生為了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可以提出哪些建議。此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植物蒸騰作用的應用。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完全是根據自己的思維想當然地回答,沒有基于生物知識對問題進行回答。
三、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建議
N市初中生物學業水平考試中發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這給初中生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實踐依據。基于此,筆者提出了如下農村初中生物教學建議。
(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理解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依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把每一個生物學概念落實到具體的情境應用中,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1]。比如在教學“消化系統”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大分子和小分子的概念,以及為什么在消化過程中需要把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消化道和消化腺在食物消化過程中的作用,營養物質和人的身體健康有什么關系等。這樣,從學科基礎知識出發,可幫助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所涉及的學科知識。學生獲取了豐富的學科基礎知識以后,才會具備較好的學科能力,才能把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實驗中各類具體問題的解決中。
(二)注重基本技能和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
從考試中發現,農村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較弱,也缺乏基本的實驗探究能力。對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注重以實驗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豐富學生的實驗內容,關注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態度表現、能力表現,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要培養學生實驗基本技能,應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操作,而不是讓學生機械記憶實驗原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針對問題提出假設的能力,以及基于假設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
(三)構建知識網絡,使學生形成學科觀念
從試題分析中發現,農村學生所掌握的生物知識往往是孤立的,他們不能把知識由點到線再到面地串聯起來,這樣勢必導致他們不能綜合運用生物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整個初中生物知識的要點,把初中生物知識網絡化和結構化。知識的結構化、網絡化、體系化不是使簡單的知識復雜化,而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學科觀念[2]。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準確提取真實情境中的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學科觀念得到有效培養。
(四)重視學生的能力養成,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從試題分析中發現,農村學生缺乏證據意識和證據推理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收集證據,然后利用證據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證實或者證偽。例如,在生物進化有關內容的教學中,在講授某一門類動物或植物時需要讓學生尋找這類動物或植物“高等”的證據。如藻類植物無根,苔蘚類植物假根,蕨類植物是不定根,根的類型可作為判斷植物進化的證據;魚類有心臟,是一房一室,用鰓進行呼吸,而兩棲類的心臟有三個腔,成體用肺呼吸,肺還不發達,需要用皮膚進行輔助呼吸。以上證據可以說明兩棲類要比魚類高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就問題的解決尋找證據,并學會利用證據證實或證偽,從而使學生逐漸養成基于證據進行推理的良好習慣。
(五)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語言表征能力
從試題分析中發現,農村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部分學生閱讀時缺乏耐心,走馬觀花,缺少必要的思考,無法從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部分學生無法用準確恰當的語言對問題和思考的結果進行表征。具體表現為學生無法利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對一些簡單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和表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閱讀教材出發,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閱讀完后再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給予及時指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對閱讀材料的交流和討論可以發現自己對材料認識的片面性、局限性,并通過學習與借鑒豐富自身對閱讀材料的認識。從教材閱讀發展到課外閱讀,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征能力。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教學評價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評價,發現農村學生的學習亮點,踐行多元、開放、動態的評價理念,開發可以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的評價工具。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魏威.理綜高考生物學答題失誤分析與備考建議[J].生物學教學,2007(2):50-51.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