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呼和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基于體教融合背景,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了研究,闡述了體教融合意義,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磨練意志,健全人格,發揮高校體育教學作用,培養體育后備專業人才。研究結果表明: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困境表現為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單一、學生教學評價考核方式不合理、體育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數字化教學資源未建立和體育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升,提出了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完善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機制、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構建體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提升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等策略。
關鍵詞:體教融合;高校;體育教學;困境;策略
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教融合是新時代我國體育和教育事業工作的頂層設計,對我國體育和教育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兑庖姟诽岢隽司哂兄袊厣捏w教融合發展概念,言外之意,體教融合的發展是應適合于我國現有的國情,利于促進體育和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絕不能生生搬硬套西方體教融合理念、方法和模式等。體教融合必須植根于我國現有的體育和教育土壤,根據體育和教育事業的培養人才的理念和目標和學生身心特點,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既追求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又強調體育競技性,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為國家培養專業的體育競技人才,這才是體教融合根本目標。因此,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必須緊緊根據《意見》要求和精神,強化體育與教育的有機融合,提升運動競技水平,發揮高校在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中的資源優勢和作用,優化教學模式,構建多級多層次競賽體系,加強高校體育運動隊的建立,培養優秀體教融合人才。
1.體教融合意義
1.1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磨練意志,健全人格
《意見》指出,為了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在學校體育工作內容和培養學生掌握體育基本技能方面,均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彰顯體教融合的教育功能。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應擺脫過去的傳授體育基本技術和內容的束縛,著重以體育為基本手段,充分發揮教育功能,以體育教學內容為載體,提升學生對體育的認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鍛煉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日常參與體育健身鍛煉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以練習和比賽等形式,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強化學生集體主義意識,磨煉學生堅韌意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協調處理好日常學習和體育訓練之間的關系,塑造學生健全人格[1]。
1.2發揮高校體育教學作用,培養體育后備專業人才
《意見》指出:各學校應結合自身體育資源優勢,大力拓寬培養人才渠道,在發展高水平體育運動隊、構建體育賽事體系和發展體育俱樂部等方面給予明確的要求,建議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與體校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實行強強聯合,使高校內體育教學資源與校外體育教學資源有機融合,打造高水平體育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培養更多的體育競技后備專業人才。因此,在體教融合下,高校體育教學必須明確目標和任務,在教學、訓練和競賽等方面釋放資源優勢,在教學中強化學生體育基本技能,在訓練中提升學生體育運動項目訓練水平,在競賽中提升學生比賽能力[2]。以競賽為抓手,以教學為根本,以訓練為手段,不斷深化體教融合,利用高校體育資源優勢,規范體育組織,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體育競賽,建立高水平體育運動隊,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
2.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困境
2.1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元素,其對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自國家提出體教融合以來,高校體育教學整體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方法方面,高校大多數體育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方法,過分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種教學方法顯然是落后的,不能適應體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方法的應用者和執行者,其經常運用一種教學方法,無法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加之,一些教師在體育課堂中與學生溝通較少,致使師生互動性較少,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逐漸失去學習體育的熱情。同時,高校體育教學依舊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互動嚴重不足。根據體育教學內容,教師為學生進行示范和演示,傳授體育基本技術動作要領,之后,要求學生自行分組,進行練習,這種教學模式顯示沒有更好地領會體教融合內涵,雖然有體育與教學,但兩者并未真正有機結合,教師無法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體育教學內容時的難點,教學手段也較為單一,在體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很難取得顯著的效果。
2.2學生教學評價考核方式不合理
體育教師是教學評價考核方式的主體,通過各項主觀和客觀的考核指標評價學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學習的成果。通過對學生教學評價的反饋,有利于教師更換教學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目前,一些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方式通常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但是在考核指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些高校對學生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指標重視平時的考試成績、出勤情況和日常回答問題等方面,未將學生學習態度、進步程度和學習熱情等納入考核指標[3]??己酥笜瞬粦獌H局限于學生體育理論和實踐知識,還應加入學生意志、情感和態度等非認知因素方面的評價指標,這才能更好地貼合“體教融合”理念。同時,一些高校忽視了學生個性差異,一些學生身患某種先天性疾病,身體素質較差,體育運動能力較弱,那么在對這些學生進行體育教學評價時,就不能運用常規的考核方式,必須給予特殊的考核指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過最大努力發揮身體潛能,展現運動能力,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積極性,完成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
2.3體育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數字化教學資源未建立
教學內容是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核心部分。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設置必須符合體教融合內涵,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各個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身心特點,設置體育教學內容?,F階段,我國一些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依然以校內開展為主,這也是從學生身體安全著想,很少設置校外課程?!兑庖姟分忻鞔_指出要加強校內與校外體育教學資源的聯系。高校只開設校內體育教學內容,與校外體育教學內容割裂,無法形成校內外一體系體育教學內容,既抵制了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又不符合《意見》精神,這就需要高校對體育課程進行重新設置。同時,在國家大力發展“數字化教育”背景下,一些高校體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并未全面建立,僅依靠線下體育教學顯示無法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尤其是在當前疫情發展中,線下體育教學減少,為了保障日常教學需要,強化學生對體育的認知,線上的體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立勢在必行。
2.4體育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體育教學質量。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塑主導地位,強化綜合素質,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體育教師專業技術能力較弱,但是學歷高,理論性強,對體育教學有獨特的認識;另一種是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強,代表國家或學校參加過各種大型體育賽事,并獲得優異成績,但理論性較強,對體育教學規律認識不深刻,這兩種類型體育教師都為體育教學帶來一些問題。首先,體育教師知識結構有短板。專業能力強的體育教師對體育基本技術動作要領掌握透徹,示范標準,學生能夠快速領會教師意圖,學習速度較快,但是限于自身其他學科水平有限,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無法向學生傳遞更多的體育知識,重視了“體”,卻忽視了“教”。專業能力較弱的體育教師重視體育教學的元素應用,更加重視“教”,在“體”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兩種類型都無法真正做到“體教融合”,無法更好地實現不了體育教學的目標[4]。其次,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亟待提升。高校中的一些體育教師體育專業能力較強,擁有較高的學歷和出色的科研能力,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法將體育教學重要內容傳遞給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較差,學生無法抓到教師講課的重點,這就降低了體育教學質量。
3.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策略
3.1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是教學方法的運用者,其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巧妙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到體育教學所有內容,提升了教學效率。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必須更新教學方法,依據“體教融合”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健康,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有效溝通,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模式方面,教師應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模式,依據教學內容不斷改變教學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和線上教學,將線下和線上體育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內容的載體作用,實現育人功能。
3.2完善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機制
健全的體育考察評價考核機制對高校體育教學產生重要的作用。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機制必須體現“體”和“教”的內容,在考核方式和手段方面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考核指標方面應納入更多的指標,這樣才能更好地全面考核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指標不僅要重視學生校內的體育日常的考試成績,還應將學生日常學習表現、學習意志和學習態度等方面內容納入進去,這樣才能更好地判斷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教師在以后的“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同時,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應將校外運動鍛煉表現情況納入其中,構建校內外考核方式一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體育教學評價。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手機作為記錄載體,了解學生在校外的體育運動表現情況為學生進行評價[5]。同時,高校為身體有殘疾的學生設置特殊的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指標,增加多種體育運動測試內容,挖掘這些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特長和天賦,全面考查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表現,有利于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學評價考核機制。
3.3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構建體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在體教融合理念下,為了提升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身,磨練學生意志品質,健全人格,高校應利用體育教學資源優勢,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構建體育數字化資源庫。根據《意見》要求,高校應將校內外體育教學資源有機結合,以校內體育教學內容為主,增加校外體育教學內容,形成校內外體育教學內容健全體系,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體育教學內容設置方面,應充分體現“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圍繞學生身心健康和提升學生意志品質等方面開展,在提升學生體育基本技能時,發揮教育的功能,實現體教融合目標。為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高校利用自身資源,在線上開展體育教學的同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學習體育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4提升體育教師綜合素質
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自身綜合素質,將“體育”與“教學”有機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為此,高校體育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強化業務能力,提升綜合素養:一是補齊知識短板。一些專業能力較弱的體育教師應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提升體育專業能力,重點補齊專業知識短板,加強對體育基本技術動作的理解,為學生展現更為正確和標準的技術動作,從而更好地做到“體”與“教”的有機結合,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一些專業能力強的體育教師應在繼續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提升體育專業理論知識,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加強對體育教學方面知識的學習,更新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對體育教學規律的認知,在“體”的基礎上做到更好地“教”[6];一是提升實踐教學能力。為了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貫徹落實“體教融合”精神,體育教師必須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為了使學生快速理解體育教師意圖,體育教師應強化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簡潔的語言精確表述體育專業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聽懂,有利于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蔣云龍,高力翔.“體教融合”視域下高校體育教育領域的發展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9):62-65.
[2]陳自強.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16):61-62.
[3]劉競予,魏婷.體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策略[J].體育視野,2022,(2):43-46.
[4]李康.體教融合視域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困境與反思[J].大學,2021,(43):16-18.
[5]臧彤.體教融合視域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路徑研究[J].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30(6):103-106.
[6]張曉通.體教融合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