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剛
摘要: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正式建議綜合改善“學校、家庭、社區青少年體育網絡”的概念。 其建設和開發的重要性,從中央政策層面強調。學校作為青少年提高體質體能的重要基石,確保學校體育教學和大課間活動,興趣小組活動認真開展,家庭里落實學校布置的鍛煉計劃,學校為社區提供體育設施作為保障,促進青少年在家庭和社區中的體育活動,在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建立起一種聯合力量,并建立一種改善青少年健康的制度,把制度和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從而推動青少年體質體能的提升。
關鍵詞:學校體育 家庭體育鍛煉 社區體育活動
隨著社會對于青少年體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學校體育教學和家庭體育鍛煉也越來越高的要求,單純靠學校的體育課和保證學生在校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對于現階段的青少年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真正的需要,要提高青少年體質,不但要從學校出發,更要通過家校合作,社區輔助才能達到提高青少年體質的要求。
1.研究目的
近年來青少年身體狀況日益惡化,中小學生身體健康成為輿論焦點。家庭對體育和健康沒有形成正確的理解,父母缺乏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儲備,對健康的認識有偏差,無法實現與孩子的正確溝通。很少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練習。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健康沒有足夠的重要性,也沒有充當“父母的榜樣”,再加上現今的電子產品影響青少年鍛煉的積極性,這些都是影響體質健康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問題所在。
本文通過對青少年在學校、家庭和社區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查該分析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促進中小學生體格健康發展。
2.研究對象和方式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初中七年級的學生。
2.2研究方法
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933份,對于學生在體質鍛煉的多種途徑進行研究,通過查閱互聯網資料、中國知網等權威的網站進行分析研究,為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2.3數據分析
通過Excel2007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為提供準確的數據打下堅實的基礎。
3.研究結果與分析
對于初中七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利用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七年級新生入學后,進行身體素質分析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分析原因,制定出提高青少年體質的運動處方,使其通過有效的干預,提高身體素質。
3.1分析與研究
從調查問卷看來,除了體育課以外的體育鍛煉只有23.6%的同學有自覺的進行,被動的訓練成為青少年提高身體素質的障礙;學校是青少年身提高體素質的主要陣地,針對當前青少年體質下降的情況,學校和體育老師都應該重視起來,首先要開足開齊體育課和學生在校每天活動一小時的要求,通過體育第二課堂活動增加學生的運動興趣,其次,體育課向課堂的40分鐘要質量,現在很多學校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愛好,身體發展,雖然學校除了體育課堂以外,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大課間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的同學進行的是被動的體育鍛煉,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體育活動,正如從調查問卷上可以看出,真正喜歡體育課堂的同學只有26.4%,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為了體育中考而進行體育鍛煉,他們更加注重的是,是否能拿到中考的滿分,而不是自己真正學會終身體育鍛煉的知識。
筆者建議學校應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第二課堂活動,例如籃球、足球、定向、跳繩、羽毛球、武術、健美操、拉丁舞等多元化的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可以多方位的選擇,也可以通過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那么除了常規的體育2+1以外的體育鍛煉,同學們還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選擇他喜歡的運動項目,同學們會主動去鍛煉,身體素質自然就會有一定的提高。
3.2分析
很多家庭到現在還是存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認為成績大于一切,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出路,父母對孩子從小體育鍛煉的思維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運動愛好行為。通過研究發現:要提高青少年的體質,除了學校的體育鍛煉以外,家庭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父母有鍛煉身體的習慣”和“父母陪我一起鍛煉”對于引導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健身方式有著自身的優勢。首先家庭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的延伸;第二,這是一個相對自由的活動;第三,有多種形式。家庭的體育運動應該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根據家庭中孩子的喜好,應該以適合青少年的方式進行,例如:家長陪伴孩子打籃球,踢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等等。這樣一來可以促進親子關系,也可以讓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能保證心理質量的健康,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還能促進家庭環境的和諧交流。
3.3分析
從調查調查問卷和分析結果看出來,社區開展體育活動主要針對的中老年人為主,通過訪談了解到,主要這一類人群比較有空余的時間,青少年主要以學習為主,社區開展體育活動,比如廣場舞比賽,踢毽子比賽,羽毛球比賽,乒乓球比賽,要提高社區青少年身體素質,首先社區要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社區的體育健身活動,根據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的體育競賽,以比賽促進社區的體育活動氛圍。增進社區群眾之間的關系融洽,而且社區可以通過與學校的協同合作,制定完善的青少年鍛煉機制,利用學校提供的體育場地,組織社區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和競賽,進一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社區的體育活動中來,從而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
3.4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結合的好處
(1)通過校外青年運動把學校和家庭聯系起來,讓家長進行督促,并做好訓練后的登記,回到學校后老師對課后的體育練習進行反饋,對學生體能的提高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2)家庭與社區的聯動,各家庭可以通過社區的各項活動促進親子活動的形成,也可以在社區的組織下積極參與社區所組織的體育比賽,這樣不但可以培養青少年對于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更能使青少年對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3)學校與社區的聯動,學校利用節假日或寒暑假為社區提供體育場地,對社區群眾進行健身指導,讓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真正使全民健身活動貫徹落實。
在這一年里,通過跟蹤參與研究的學生進行數據對比,從反饋的數據發現,跳繩、和800/1000米提高得比較多,主要提高的原因是學校大課間活動都進行了10分鐘以上的跑操練習,而且由于現階段體育中考對于跳繩選項和耐久跑訓練的時間和練習方法得到了提升,家長對于青少年身體素質提高重視程度提高,對于學生在家庭的時間監督學生鍛煉身體的意識增強了,在社區方面重視了青少年的活動和比賽,例如社區的三人籃球比賽,拔河比賽,乒乓球比賽,馬拉松比賽等。這些活動都促進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對于身體素質的提高和興趣培養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4.綜上所述
青少年身體質量的提高應該在教育部門、學校、體育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參與下,形成良好的運動氛圍。這樣,積極參加運動的學生習慣可以逐漸培養。如果一貫實現上述要點,提高中學生的身體質量并不困難。在這個過程中,體育教師,當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體育教師是專家,因為他們的建議更加科學和經營。當然,家長與學生之間的積極合作是核心,調動中學生的熱情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再加上家長積極引導配合,一定能使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秦敏. 基于核心素養下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 體育教學 2018.10
[2]葉偉鋒.整體布局+私人制定,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J]中國學校體育 2018.10
[3]王健.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模式的理論探討——基于學校—家庭—社區共建模式[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會議論文集 2017.1
[4]張茂林.學校家庭社會協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分析[J]青少年體育 2015.5
[5]林少娜.“學校、家庭、社區”體育教育一體化教學模式[N]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4.11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Z] 2007.5
[7]郭海靜.“家庭-社區-學校”三角聯動對南京市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研究[D].2014
[8]尚曉娟,朱海賢.“林書豪現象”看美國體育教育環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基于環境教育學的視角[D].2013
[9]華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式互動教育模式[D].2013
[10]白春燕,趙松.論學校、家庭、社區體育互動機制的構建[D].2010
[11]王進吉.對"學校、家庭、社區"體育一體化的再認識[D].2009
[12]陸愛發,高艷麗.上海市小學生參與校外體育活動調查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1).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