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摘要:體育強國背景下,大學生身心健康所受的重視度不斷提升,討論熱度只增不減。大學生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身心處于持續發展的狀態,且有較強的自尊心,情緒容易跌宕起伏。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緊密關系,必須要充分利用科學的體育鍛煉,才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提升。本文主要對陜西省大學生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現狀進行探討,并闡述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正反效用,在此基礎上提出融合路徑。
關鍵詞:體育強國;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22ND0123。項目名稱:體育強國背景下的陜西省大學生體育鍛煉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徑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會迎來眾多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需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由此蒙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于原本心理承受能力就相對較弱且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而誤入歧途,給個人成長造成消極影響,可見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是有必然性的。體育鍛煉和身心健康關系極為密切,其不僅可促進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所起的效用也是非常明顯的,可通過對心理的調節使得鍛煉者更積極參與到運動中,此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可達到心理健康的效果[1]。尤其是體育強國目標提出之后,大學生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重視,加大體育鍛煉力度,強化體質,以此促進身心健康,是亟需落實的工作。
1.陜西省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現狀
現階段,陜西省大學生主要有群體鍛煉與個人項目兩種鍛煉形式。群體項目的呈現形式主要有運動會、球類比賽等固定賽事、體育文化活動等,個人項目也就是大學生結合個人興趣來選擇想要參與的學習項目,主要基于課堂教學需求。群體項目為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在準備與參與群體競賽的過程中,大學生都會相應的提升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對積極心態的培育也可達到一定的效用[2]。但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群體項目對體能、技術有較高的要求,也有限定參與人數,門檻也相對較高,而個人項目激勵機制、指導機制欠缺,使得很多大學生出現中途放棄的念頭。所以,國家、學校、社會等都意識到體育鍛煉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但還并未尋找到切實長期有效的機制來實施該工作。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影響
社會競爭愈發激烈,在此情形下,大學生們的情緒波動很大,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而體育鍛煉是極佳的疏導情緒的良藥。
2.1促進大學生智力發展
大學生順利完成學習,必須要有良好智力作為基礎保障。通過一系列事實驗證,感知與認知世界若是缺乏正常智力是無法完成的,而心理健康也需正常智力作為保障。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得大學生提升記憶力、想象力、思維活躍性,還有助于穩定情緒,擁有更加開朗的性格[3]。也就是說,體育鍛煉對大腦開發與利用有顯著作用,繼而使得神經系統功能得以強化。與此同時,體育鍛煉可強化呼吸系統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讓大腦獲得的養分更為充足,如此可使得大腦記憶力加強。體育鍛煉會讓人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也會讓原本因其他事情而出現的心理絮亂得到抑制,保持神經系統的穩定,為智力發展提供有效助力。已有相關研究指出,時常都坐著而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往往會有較強的應激反應,而那些喜歡鍛煉人,應激反應相對較弱且恢復速度也比較快,意味著體育鍛煉可讓應激反應有所弱化。
2.2促進大學生形成堅強意志品質
有著良好的意志品質,自然可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但是意志品質并非是短時間可以培養的,培養過程中會面對較多問題,需一步步克服這些難題。體育鍛煉同樣需逐步消除難題,因而對意志品質培養有著顯著作用。如通過持久性的需克服生理極限的長跑、游泳等項目,有助于堅韌品質的培養;通過需跨越障礙的跳高等項目,有助于勇敢品質的培養。只由大學生堅定地克服各種各樣的難題,自然可高效培養意志品質。所以,體育鍛煉可讓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效果達到更好。
2.3促進大學生改善人際關系
人類的心理適應重心在于適應人際關系,所以人際關系失調極易使得人類出現心理病態。體育鍛煉可使得人和人之間由于感情交流缺失引發的孤獨感得以消除,仍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在運動場上能夠實現和諧交流,拉近人們之間的親近感。體育鍛煉總可促進人群間的交往與聯絡,在運動過程中人們可克服孤僻、忘卻痛苦,促進社會交往。
2.4促進大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自人才培養要求有所提升之后,學生也會相應地加大學習壓力,極易使其出現悲觀的情緒,這些都對學生心理狀況產生不良影響,已有相關研究指出,體育鍛煉對消極情緒的弱化作用非常顯著,并有效減弱心理障礙,讓大學生心理保持在良好的狀態。大學生獲得一定的成績之后,個體會通過自我反饋形式將信息傳遞給大腦,由此獲得自我成就的體驗,形成幸福感。例如,大學生制定的運動計劃順利完成后,目標達成內心即有心理滿足感,形成成就感,促進心理障礙的消除。
2.5促進大學生有效調節情緒
校園競爭愈發激烈,使得大學生時常會出現緊張的情緒,體育鍛煉有助于不愉快情緒的轉移,讓大學生擺脫煩惱的困擾。身體活動是有效激發神經中樞系統并獲得愉快體驗的關鍵途徑,負荷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促進人體釋放內啡肽,讓人在運動后保持心情的舒暢。所以,體育鍛煉的參與,特別是自己擅長的運動,可讓人獲得樂趣,陶冶情操,繼而形成積極的情緒。
2.6促進大學生自我概念與自尊的強化
每個人的自我概念較為穩定的狀態,可促進社會適應力提升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已有一系列的研究得出,參與體育鍛煉可促使大學生提升自我概念清晰度。且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得大學生形成終身運動的良好習慣,和全民健身理念相匹配,也有助于體育強國的建設。同時,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正確認知自我、積極應對困難,形成堅持不懈精神也非常有利。自尊是最可體現運動給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的變量,自尊心時常都被視作最為關鍵的測量心理好感的指標,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促進自尊的提升[4]。
2.7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體育鍛煉可讓人形成競爭意識,學會展現個人的才能。體育鍛煉也可讓人學會團結協作,為了相同的目標一起努力,繼而取得成功。體育鍛煉還可讓大學生掌握為人處世的法則,即成功時需保持謙遜,見到他人成功時要懂得欣賞,大學一同獲得成功時要懂得分享,該法則和健全人格法則相同。體育鍛煉有助于大學生身體協調能力、意志品質獲得有效培養,繼而保持堅強開朗。在鍛煉過程中懂得對自身的需求與動機進行控制,學會個人需求的延緩滿足,讓個性更為成熟化。
3.體育強國背景下陜西省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徑
體育強國背景下,體育鍛煉的價值愈發凸顯,如何借助體育鍛煉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是如今陜西省各大高校都需非常重視的工作,也就是通過尋找科學的體育鍛煉方式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實現兩者的充分融合。陜西省是教育大省之一,其擁有很多體育教育人才以及思政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融入體育鍛煉,無疑是有必要性的,所以需要積極落實相關融合工作。
3.1構建體育鍛煉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化聯動模式
其一,對于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體育教師應突破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擺脫“育心”缺失的弊端,加強溝通與交流,積極創新,尋找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不斷優化融合形式與內容,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理念,保持終身鍛煉的好習慣。
其二,把握好體育課堂的宣傳作用,全面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促使大學生可主動了解身體健康狀況,繼而強化心理建設的能力。不可否認,大學體育課堂僅注重具體動作技能的傳授、簡單的運動訓練,很少會提及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形式單一,教學深度不足,使得在很多大學生的內心都覺得體育課也就是為了學分,只要學分得到即可,對于體育鍛煉可育身育心的作用并不了解,因而日常體育課也就是應付了事,甚至經常都曠課[5]。
其三,將社會體育指導員在體育鍛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借助學術報告、講座等有趣的方式進行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進行講解,并傳播體育鍛煉常識以及心理健康有關知識,引領大學生對體育鍛煉有清晰的認知,能夠有意識地參與到慢跑、快走等各種體育鍛煉當中。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可將壞心情有效宣泄出來,特別是遇到挫折之后容易產生沖動的念頭,在鍛煉過程中這些念頭將會迅速轉移,繼而降低焦慮反應,保持情緒穩定。同時,體育鍛煉可促進大學生明確良好的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身體、情感等進行主觀層面的評價,它包含了眾多的自我認知,如我是什么人,我喜歡什么等。體育鍛煉還可讓大學生對自身形成正確認知,在鍛煉過程中可提升對自身身體的滿意度,強化自信心;而體育鍛煉中的競爭性,還可使得大學生認可個人的社會價值。此外,體育鍛煉還可對大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提供助力,并將意志品質通過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以及不斷升華。
其四,需對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過程中,家庭教育所起到的效用引起重視,使得具體實施時可通過家校一同配合管理。父母給孩子產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其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于孩子成長過程產生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父母在中小學階段往往只在意孩子智育成績,基本上不會關注孩子的體育和心理發展問題,甚至某些家長還抑制孩子的體育發展。高校有義務為家長“掃盲”,也就是讓家長意識到智育成績并不是唯一的,體育鍛煉與心理發展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高校可專門建立家校聯合培養機制,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將大學生體質和體育鍛煉、心理健康狀況相關內容積極傳送給家長,積極宣傳體育鍛煉參與的積極效用以及科學的鍛煉方法,加之要重點宣傳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一同引導大學生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并積極參與到鍛煉中,從根源上預防心理健康疾病。
3.2全面發展校園體育文化,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構建實體化平臺
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覺得,多參與體育比賽是治療基礎心理問題的極佳做法。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比賽,保持拼搏的精神及競爭意識,長期以往將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大學生體育俱樂部、體育文化節的建設與發展,是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極佳做法。大學生普遍有較為成熟的價值觀、人生觀,一周兩次的體育課程已難以滿足他們鍛煉的需求,而更熱衷于自由、開放的體育鍛煉活動。而體育俱樂部不僅有著豐富的活動內容,也沒有鍛煉時間的限制,鍛煉實效性也比課堂學習更為顯著。因此,有針對性地建設體育俱樂部,設立體育文化節,不單可使得大學生鍛煉需求獲得滿足,也可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最為關鍵的是促進大學生組織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這些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保障畢業之后依然可堅持鍛煉,這和體育強國建設的要求相匹配[6]。
3.3規避不當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影響
科學參與體育鍛煉,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若是體育鍛煉的參與不夠科學,同樣也會給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并給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一方面,鍛煉者迷戀體育活動。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迷戀,也就是從心理層面對規律的鍛煉方式形成依賴性。若是在鍛煉停止之后將會陷入到焦慮、神經質、易怒等狀態中,這些都是停訓的癥狀。消極的影響也就是對運動有極強依賴性,如同精神層面依賴藥物、酒精等,且無法有效擺脫。早期研究時認為此種消極狀態也就是在濫用運動,典型的患者將是運動沒有節制,即便受傷也不會放棄運動。另一方面,造成心理耗竭。心理耗竭指的是在運動過程中鍛煉者由于長期無法消除運動應激,繼而形成的心理生理反映,會給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因而,若要使得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切實可發揮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就必須保障體育鍛煉的合理性,否則再積極參與到鍛煉中,都無法給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顯著影響,且還會出現反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幫助學生合理規避消極影響,從而更好地實現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4.總結
綜上所述,體育強國背景下,體育鍛煉備受重視。體育鍛煉可讓大學生緩解焦慮的心情,降低出現抑郁的概率,還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新時期下各行業發展迅速,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更,大學生在此背景下需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很容易喪失信心。高校可針對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建立融合機制,在此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將體育學科和心理學科的優勢進行不斷整合,通過新的路徑與方法的開辟,引導大學生提升體育鍛煉參與的積極性,在參與鍛煉的過程中培養積極向上的性格,提升個人意志力,將體育視作個人的愛好,而不是被動化參與體育鍛煉,建立“終身體育”的生活理念,真正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慧杰. 南寧市大學生體育鍛煉、身體素養、身體自尊的關系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2.
[2]徐詩蕊. 上海市大學生體育鍛煉與體育消費需要的關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20.
[3]王珊,張海玲. 大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探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4):146-147.
[4]趙剛. 互聯網+背景下體育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影響的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9,9(35):125-126+129.
[5]袁博. 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電子競技行為流暢體驗的心理健康比較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9.
[6]張良. 河南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體育鍛煉干預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