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怡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明確提出要圍繞“教師、教材、教法”(以下簡稱“三教”)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教材作為“三教”改革的載體,體現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內容的抓手,好的教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還能影響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等都已發生改變,教材在學習過程中的資源和媒介作用也在發生變化。“職教20條”提出要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實行“雙主編”模式,將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及時融入教材編寫。
高職基礎會計教材現狀分析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入門課程,它是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基礎,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內容的組織編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融入新技術、與企業做賬流程相匹配,呈現形式多樣、體例新穎、配套豐富的數字資源,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充滿信心。但現實是,目前的基礎會計教材大多內容陳舊,更新不及時,傳統學科式體例,配套資源欠缺,無法滿足學生自學需求。
一、教材缺乏深度產教融合
職業院校教材要體現高度專業性及技術性,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缺乏對相關會計崗位群崗位工作任務的了解,不能針對性的對相應崗位專業技能的專業知識做科學分析,編撰的教材內容與企業會計崗位的緊密度較低、脫離實際,內容出現交叉與重復、知識點不能跟技能點相匹配等問題。編寫的教材體系不明了,追求內容全、滿、寬,出現內容交叉重復、脫離實際、抽象晦澀難懂的現象。教材中有大篇幅的理論知識,其實在實際工作中很少運用得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通過調研,樣本教材中只有15%的教材介紹了企業、會計職業及崗位,缺少對會計職業的介紹及崗位的說明,使得學生很難從職業的角度去分析所學知識的目的、從崗位的角度去明確需要掌握的技能點。
二、教材數字化資源單一
隨著教學改革的實施,與教材對應的數字化資源也在不停地演變更新,部分教材實現了從簡單的PPT到動畫、視頻、案例等資源庫的擴充,從單一的文字圖片式網頁課程資源到慕課、微課等碎片化、交互式網絡教學平臺。但是數字化資源的“服務”僅僅局限于教材,滯后于教材,存在資源服務教材的單一性,不能促進教材的編寫改革,也限制了資源的使用,這種融合過于單一、簡單,沒有實現資源真正意義上的增值服務;另外,由于基礎會計課程涉及很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單純靠一般講解對初學者而言理解難度較大。但是配套資源的單一、傳統的紙質教材及枯燥的呈現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也無法實現。
三、教材編寫并非基于系統工作流程
隨著“三教”改革的提出,近年來教材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職業院校專業教材編寫宗旨從寬基礎、多模塊到項目化、任務式,編寫體例從知識點到職業技能點轉變,傳統紙質教材向活頁式、手冊式新形態教材的過渡。但是縱觀現有基礎會計教材來看,新型教材欠缺,編寫體例只是簡單地將原來學科式“章節”改成“項目”,仍舊不是基于工作過程,換湯不換藥,未能形成“項目—任務—技能”的設計思路,而且傳統的體例結構也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欠缺
“職教20條”中,旗幟鮮明地確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職教改革,將愛國情懷、法制意識、文化自信、社會責任、工匠精神等融入教材建設中。但現實是,現行基礎會計教材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少之又少,有的教材即使有融入也是喊口號似的生搬硬套,不能實現“潤物細無聲”般無形的教育,更不用說成體系。
基礎會計教材設計與開發要點
“三教”改革背景下的職業教育重在“類型教育”基礎上的“職業維度”,主要體現在以“職業能力本位”為目標的“教學一體化”過程,融合“教―學―做、“學―教―做”、“學―做―悟”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基礎會計教材應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建設原則,對教學內容按照對應崗位及工作流程進行重構,以項目為載體,包含情境模擬、任務描述、崗位工作流程、相關知識及配套資源,使之成為知識和技能的信息庫,更是培養學生自主能動性、職業素養、價值取向的學習資源。
一、基于崗位梳理職業能力
構建一個制造業企業的真實會計工作崗位、真實做賬技能、真實工作場景。基礎會計對應的崗位是出納和會計助理,通過對西安人才網、58同城、前程無憂等網站進行搜索統計,隨機選取30家企業分析招聘出納、會計助理學歷要求為大專的崗位,出納及會計助理的崗位職責的統計見表1和表2。
根據出納、會計助理崗位職責統計分析,發現其職責主要集中在開具、搜集及審核原始憑證,日常收付款、費用報銷,票據、備用金管理,財產清查,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會計檔案管理,對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及職業素養都有較高的要求。
二、基于職業能力設計教材體例
對教學內容重構后,基于會計計量、確認、報告的工作過程,按照“以學生為主體,職業能力本位,學習成果導向,促進自主學習”的思想,形成用于教材體例的教學內容組織結構,真正意義上打破傳統學科式體例,創建項目體例形式。設定一個制造企業會計崗位,將其工作過程模擬成一個學習情境,對其職業能力對應的項目內容、任務載體、教育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設計開發成強化“學習手冊”,弱化“教學資料”的新型活頁式教材。而且在設定任務點時,堅持可實施、可檢測的原則,基于國家職業教學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繁簡適度。具體樣例見表3 。
三、配套資源立體呈現
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更加重視實踐教學,信息化教學需求更加突出。基礎會計課程有很多抽象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及工作過程,開發教材時,除了將文本、圖片、動畫、視頻、案例、微課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資源庫外,還可以通過AR、VR等技術手段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改變傳統教材枯燥難懂的問題。依托教學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的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課程思政無縫融入
對于課程思政要素融入教材編寫,開發團隊確定了“全面融入、有序融入、有機融入”的總體思路。“全面融入”即將思政元素融入基礎會計教材中的每個項目中;“有序融入”即讓課程思政有序遞進,逐漸養成,實現課程思政成體系的目標;“有機融入”即將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般有機融入,在教材開發過程中,避免生搬硬套。
此次基礎會計活頁式教材設計與開發的探討,融入“三教”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在調研分析了會計崗位群崗位職責后,采用校企“雙元”編制,按照崗位工作任務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根據工作流程進行編排組織順序,將工作過程分解成若干任務工單,通過解決工作任務作為教材主體內容;同時融入信息技術發展,開發配套立體化數字信息資源,意圖在基礎會計課程教材建設定位、內容、數字資源方面提出具有實踐性的觀點。[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辦2023一般課題(SGH23Y3047):基于“七融合”的《基礎會計》活頁式教材改革研究。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