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帆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發展農村經濟與增加農民收入成為重中之重。職業院校在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本文提出了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策略,即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實踐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技能培訓、推動校企合作等,以期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撐。
關鍵詞:職業院校;“三農”;農村經濟;人才培養
一、職業院校在服務“三農”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職業院校是培養各類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服務“三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職業院校在農村經濟轉型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和技能培訓的重要方式,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當前,我國正處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推進農村產業升級、創新農業經營模式等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職業院校可以根據地方實際需求,開設農業領域的專業課程,培養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需求的專業人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撐。
(二)職業院校在農村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農村社會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職業院校可以開設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社會服務等專業課程,培養農村社會服務人員,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
(三)職業院校在農民創新創業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當前,農村創新創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可以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培養農村創業人才,為農民提供創新創業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同時,職業院校還可以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合作,為農民提供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市場支持,推動農村創新創業蓬勃發展。
(四)職業院校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具有重要的幫扶作用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結構及勞動力結構調整、推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職業院校可以根據地方實際需求,開設農村勞動力培訓專業課程,培養適應城市就業需求的農村勞動力。同時,職業院校還可以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合作,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信息、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就業和創業。
二、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困境
(一)對農村缺乏深入了解
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的就業導向較為單一,主要關注城市地區的就業需求,對農村地區的就業市場了解不夠深入,缺乏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需求的深層認識,導致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難以滿足鄉村產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開展農村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對農村經濟和農村生活的深入了解,導致難以有效開展適應農村發展需求的實踐教學。
(二)師資力量不足
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缺乏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農村經濟發展對各種技術技能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但是部分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結構和專業背景不能滿足這種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三農”領域的教師隊伍專業背景單一,缺乏跨學科、綜合性的教師隊伍,難以滿足農村現代化發展對各領域人才的需求。
(三)合作不夠深入
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是促進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部分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中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校企合作僅采取頂崗實習、共建實踐基地等方式開展,校企雙方并未建立深層次合作關系,間接導致校企合作無法充分發揮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缺乏長期穩定的機制,僅僅是合作一些項目,合作缺乏持續性和深入性。另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缺乏緊密的協調配合,各方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導致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脫節。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服務“三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農村缺乏深入了解、高素質師資不足以及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不夠深入等。為了有效提升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應注重優化職業院校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緊密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等。只有這樣,職業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務“三農”,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策略
(一)優化專業設置
職業院校應根據農村發展需求,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增加農業技術、農村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等與農業農村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擴大農業類、農村經濟管理類和農村社會工作類等專業招生規模,并開設特色專業,如農田水利、現代農機裝備維修、農村電商等。
(二)加強實踐教學
職業院校應加強實踐教學,開展農村定向實習實訓,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機會,幫助學生掌握技術技能;加強與農村企業和機構的合作,共同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構建“農村互聯網+教育”模式,借鑒農村企業的技術、工藝和管理經驗,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教學環境。此外,還可以開展農村調研和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院校可以采取招聘、培訓和激勵等措施,吸引更多農業農村領域的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加入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質。同時,應著力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到農村實踐鍛煉,增強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他們對農村發展的認知水平。此外,還應注重教師專業素質培養,持續開展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創新意識,確保其勝任教學工作。
(四)開展技能培訓
職業院校應積極與地方農業農村部門進行合作,共同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服務,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要根據農村實際需求,開展相關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養殖、農機維修等技能水平,增強農民的產業鏈融合和農業增效能力。可以開設針對農村創業者和農民的專業技能培訓班,提供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為農業農村發展儲備技能型人才。
(五)推動校企合作
職業院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建設,推動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提高人才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可以采取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指導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農村就業市場的需求,提供相關的就業準備和創業培訓服務;邀請“三農”專家和農村企業家舉辦講座,分享農村創業的經驗和成功案例,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此外,還可以舉辦農村就業創業洽談會,為學生和農村企業搭建交流和合作的平臺。
四、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保障機制
(一)政策保障
只有在政策的指導下,職業院校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為農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素質提升。
為職業院校服務“三農”提供制度保障。國家出臺一系列有關“三農”的政策,旨在提升農民就業技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同時,還出臺了有關農業科技推廣和實踐型專家隊伍建設、基地建設、科技轉化、技術推廣服務和師生“三下鄉”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職業院校可以根據這些政策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為農村發展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技能的人才。
為職業院校服務“三農”提供經費和人力資源保障。國家為職業院校開展人員培訓、教學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提供了經費和人力資源保障,保證職業院校為農村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培訓服務。
為職業院校服務“三農”提供多方合作的平臺。政府通常會設立相關部門或機構,負責監管和協調農村事務,職業院校可以與這些機構合作,共同推進農民培訓和農業發展工作。此外,在政策保障下,職業院校還可以與農業產業鏈上的農村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進行合作。
(二)資源保障
為了保證職業院校提供滿足農村發展需求的教育培訓內容、培養“三農”人才,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職業院校的財政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教育經費。同時,還應將現有的農村資源整合起來,打造實訓基地和實踐平臺,為職業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提供場所。
資源保障是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基礎和前提。職業院校服務“三農”需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包括師資力量、教育設施、培訓設備等。只有資源充足,職業院校才能夠提供高質量服務,滿足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
資源保障能夠提升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質量和水平。資源保障可以為職業院校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項目提供更多的機會。職業院校通過整合資源,為農民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提升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資源保障能夠提高職業院校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職業院校服務“三農”之所以能夠取得顯著的成果,是因為贏得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和肯定,各方力量為職業院校服務“三農”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資源充足與否是評價一個職業院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資源保障是職業院校服務“三農”保障機制的重要部分。只有強化資源保障,職業院校才能夠持續提供高質量服務,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質量保障
質量保障是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重要保障機制,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質量保障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作為為農村培養各類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的培養質量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院校必須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采取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優秀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深化課程改革,開設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課程;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等,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發展機會,不斷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質量保障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職業院校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培養的人才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職業院校通過提高人才的就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職業院校可以開設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相關的專業課程,精準對接農村實際需求,指導學生參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實踐,推動鄉村產業升級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質量保障有助于推動職業院校與農村社區深入合作。職業院校通過與農村社區進行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農民需求,為農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服務。構建質量保障機制,可以保證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暢通、教學資源共享,促進農民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
五、結語
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策略研究對于優化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職業院校服務“三農”應以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實踐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技能培訓、推動校企合作為主要舉措,同時建立健全相關保障機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魏后凱.建設農業強國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J].旗幟,2023(2):45-46.
[2]孫暉.“校企合作”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3):83-85+96.
[3]朱益鋒.數字鄉村戰略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探討[J].市場周刊,2023,36(8):26-28+96.
[4]李漢斌.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初探[J].職業時空,2006(15):30-31.
[5]韓文瑜,梅士偉.涉農綜合性大學服務“三農”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0(4):1-3+17.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