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立 羅祿寶
(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委員會黨校,阿拉爾 843300)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盵1]“五個全方位嵌入”(1)“五個全方位嵌入”: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五個嵌入,即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開展各族群眾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逐步由空間互嵌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互嵌,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是推動新疆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繁榮發展的需要,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而空間互嵌是其首要任務,是形成民族互嵌格局的重要維度和基礎。近年來,新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多層次多角度推動形成各民族空間互嵌格局,對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2]這種“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向非傳統聚居區流動;另一方面,不少漢族人口向少數民族地區流動。這種“雙向大流動”為各民族間的交往提供了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基礎,帶來了促進民族互嵌的機遇。順應這種形勢,深入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社會基礎。
在空間理論視域下,空間是社會的產物,即“人們居住和日常生活嵌入之所,是實現功能性活動的場所,是客觀存在的真實場域……幾戶鄰里,一個社區,都屬于……空間”[3]。空間互嵌是各民族在“客觀存在的真實場域”中交往交流交融最直觀、最深入、最持久的形式,是推動形成文化互嵌、經濟互嵌、社會互嵌和心理互嵌的多維度命運共同體的“功能性活動的場所”,是其前置條件和基礎工程,也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
1.加強政策引導,吸引農村各族人口向城鎮集中,為空間互嵌創造條件。近年來,新疆相繼出臺《推進新型城鎮化行動計劃(2013-2020年)》《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提出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著力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在實踐層面,通過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等舉措,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吸引農村各族人口流向城鎮,城鎮人口大幅度提升。新疆各城鎮均為多民族共同生活空間,各民族農業轉移人口廣泛分布在工廠車間、物業家政、建筑工程、干果經營、餐飲、商超、物流等領域,混合居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其市民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空間互嵌的過程。
2.堅持宏觀調控和利益導向,鼓勵形成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近年來,新疆各地在新建商品住宅或安置住房時,明確互嵌式比例要求;或通過采取差別化信貸政策和房價優惠等措施,鼓勵形成互嵌式居住環境。比如,博樂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原則,實現棚戶區改造及新建商品房開發項目按照嵌入式居住要求交易和管理。
3.堅持公共福利導向,不斷增強互嵌式居住的吸引力。在人口向城鎮會集的過程中,新疆各地通過科學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公共服務質量,引導不同民族群眾在城鎮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比如,2016年底,哈密市出臺《推進嵌入式居住工作方案》,提出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時,合理配置和布局學校、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要求居住小區的建筑設計,在造型、戶型等方面應充分考慮各民族居住習慣和實際需求,努力營造具有特色、相互融合的各民族生活空間布局。
1.在脫貧攻堅歷史偉業中,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新疆各地通過富民安居工程、危舊房改造以及整體新建村落等措施,促進了各民族的空間互嵌。比如,2014年以來,和田地區建成和田市吉亞鄉團結新村、和田縣和諧新村、洛浦縣和融新村等民漢混合居住的“互嵌式”社區。
2.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近年來,新疆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美麗家園、美好生活的追求,吸引城鎮人口向農村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空間互嵌。
1.以政策法規為依據,加強選樹打造互嵌式示范社區。2021年3月,自治區出臺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將新疆關于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經驗做法和重要成果,用地方性法規予以固化。其中,第十八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發展城鎮互嵌式社區,建設互嵌式鄉村,促進各民族交流互動、融合發展、共事共樂?!边@對于構建“互嵌式社區”“互嵌式鄉村”,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2.以黨建為引領,打造互嵌式示范小區。阿瓦提縣錦繡社區共有1 200余戶,共計3 000余人,有維吾爾、漢、回、柯爾克孜等7個民族,維吾爾族占7成。該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黨員干部常態化入戶走訪,使大家的事全民都參與,有效凝聚了民心。通過打造黨群連心亭、民族團結風車長廊,配套民族團結創業基地、愛心超市、民族團結展廳等,穩步推進各民族空間、經濟等“五個嵌入”。
3.以村規民約和民族團結公約為共識,打造互嵌式示范村鎮。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庫爾瑪鄉紅光村距縣城56公里,北與部隊農場接壤,南與45團毗鄰,西與巴楚縣色力布亞鎮隔河相望。現有村民5 000余人,漢、維吾爾等9個民族。該村把印刻在人們內心深處多年的“規矩”寫出來,制定《民族團結公約》:“重大節日互相往來,婚喪嫁娶互相參與,風俗習慣互相尊重,急難困苦互相幫助,先進文化技術互相學習。”各族群眾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大家庭。
4.以社會力量為紐帶,構建社區鄰里互嵌式互助網絡,打造互嵌式示范村(社區)??κ彩小凹矣泻绵彙泵褡鍒F結嵌入式社區服務項目是較為典型的案例。近年來,喀什花園A區、團結小區、荒地鄉1村等村(社區),以組合結親、農民夜校等服務為切入點,發揮深喀社工站和阿凡提社工中心等社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調動各族群眾的主體作用,構建社區鄰里互助網絡。目前,“鄰里情”“鄰里幫”“鄰里和”“鄰里樂”已成為居民們的日常生活狀態,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實現新疆各民族空間互嵌乃至“五個全方位嵌入”需要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要發揮好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公眾號等新疆各級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發揮好各級黨校、學校、夜校的陣地作用,發揮好社區(村)文化墻、宣傳欄的載體作用,持續向各族群眾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講清楚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的必要性,切實增強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良好社會輿論。
近年來,推動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和各民族“五個全方位嵌入”已成為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共識,自治區層面也出臺了一批諸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和構建多民族互嵌格局提供了一定依據。但在作為治國重器的國家法律層面,尚未有明文規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二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依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可以包括一部分漢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區和城鎮”。這一說法似有歧義。民族自治地方不是某個民族的私有屬地,是屬于全體中國公民的行政區域。建議從國家層面修訂《民族區域自治法》,將“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以及“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寫進該法和其他相關法律。
一方面,應把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作為新疆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標,不遺余力引導各族人口向城鎮集中。要認真落實《新疆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統籌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合理確定城鎮規模、人口密度和空間結構,培育烏魯木齊都市圈、構建北疆城市帶、打造南疆城市群,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做大做強各民族空間互嵌的主陣地。要堅持政策引導和規劃引領,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規劃編制和新建商品住宅用地審查時,統籌考慮各民族“區域互嵌”和小區內“居住互嵌”要求。要優化落戶條件,推動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鼓勵農村各族群眾向城鎮集中。要進一步抓住其他省市產業轉移機遇,出臺更為優惠的政策,鼓勵內地群眾到新疆特別是南疆投資興業、定居生活;鼓勵內地在疆流動人口,比如春來冬走的建筑工、夏秋季節收購干鮮果蔬、棉花紅棗的商人等,在新疆定居,成為常住人口、當地人口,與各族群眾生活互嵌。
另一方面,也應把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創造條件吸引各族人口向農村流動。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容村貌治理,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新疆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充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的和美鄉村。進一步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推進全疆特別是南疆農村水、電、路、氣、暖、網、廁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把越來越多的農村房屋庭院打造形成客廳、餐廳、臥室、廚房、衛生間、菜(花)園的功能布局,讓農村環境和農村生活更有吸引力。同時,暢通人才下鄉渠道,引導城市人才和工商資本下鄉,鼓勵外出人才返鄉返村創業,吸引各族人口向農村流動、在農村生活,支持各族群眾在農技互學、生產互助的基礎上,共同興辦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利益驅動是促進各族群眾空間互嵌和互嵌式發展的關鍵舉措。要科學布局各類學校、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場所、商業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在尊重當地風俗的同時,更要突出各民族共享共有理念,增強互嵌式居住吸引力。鼓勵在建普通商品房時按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并綜合運用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公產房等公共資源,引導不同民族的住房保障對象在同一小區同棟樓同單元互嵌式混合居住。通過采取差別化信貸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房地產企業積極構建互嵌式居住環境;采取減免房產交易稅等方式,鼓勵和支持居民按照互嵌式居住要求進行二手住房交易。要不斷加強和改進社區民族工作,把宣傳教育、保障權益、完善服務作為工作著力點,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融入社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新疆工作,關鍵是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4]要堅持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推動形成民族互嵌格局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統籌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推動民族互嵌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調研、同考核、兩促進。要堅持黨建引領,把推動各民族空間互嵌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融入各級黨委直至基層社區(村)黨組織各項工作之中,在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同步構建各民族互嵌格局。
在新疆,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要著眼長遠久久為功。在新時代,我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
本文在查閱文獻資料與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以經驗介紹和具體案例等形式對新疆各地推進空間互嵌的實踐進行了總結,并結合實際探索進一步提出新疆各民族空間互嵌的對策建議。新疆作為我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空間互嵌實踐在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新疆積極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的新型社區建設,通過構建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各民族空間互嵌的新疆實踐,有助于落實我國民族政策,充分發揮民族區域優勢,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