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釵
(中共汕尾市城區委黨校,汕尾 516600)
海陸豐革命老區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是我國最早的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創造過輝煌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革命最危急的關頭,以彭湃為代表的海陸豐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勇挑重擔,在領導海陸豐蘇維埃運動的斗爭中,創下了諸多第一,不僅使海陸豐人民獲得翻身解放,而且對推動全中國的革命斗爭,也提供了不少寶貴借鑒,為黨和革命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海陸豐蘇維埃不僅是中國蘇維埃運動開端,而且被外界譽為亞洲人民革命斗爭的范例。在斗爭中,海陸豐黨組織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在革命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探索,體現了海陸豐共產黨人革命的主動性、開拓性和獻身精神。
大革命(1)大革命: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亦稱“國民革命”。失敗后,在關系到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黨的八七會議(2)八七會議:大革命失敗以后,在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嚴重危機時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銷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并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決定派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緊急關頭及時地向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斗爭方向,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確認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在會上首提“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為黨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奠定了思想認識上的基礎。隨后中共中央作出決議:“現在的任務不僅是宣傳蘇維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應成立蘇維埃?!盵1]此后,中國共產黨各地方組織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決議,朝著建立蘇維埃的目標前進。
在這一大背景下,海陸豐黨組織根據黨中央和廣東省委的指示,領導海陸豐人民迅速舉起革命的旗幟,于1927年4月、9月和10月,連續發動三次武裝起義。11月中旬,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海豐、陸豐兩縣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至此,我國首個工農民主政權――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正式建立。中共中央對海陸豐蘇維埃的斗爭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在中國革命之中,這是“第一次組織工農兵群眾的無限制的政權”。從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規模、綱領和完備情況來看,它就是全國首創的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揭示了中國蘇維埃運動的新篇章,在廣東以至全國都引起強烈的反響,對舉行廣州起義也起著促進作用。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轉入低潮,無數共產黨人都在思考和探索中國革命的出路,到底路在在何方?八七會議確定的總方針,為黨指明了新的方向: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屠殺,重振中國革命。
八七會議之前,在黨中央和廣東省委給東江特委的指示中,明確提出不能只顧著縣城而忽略了鄉村中的斗爭,那時就有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萌芽。1927年5月,海陸豐地委在領導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時,沒有馬上去奪取城市,而是在占領海豐、陸豐兩縣城僅僅只有10天,就主動撤出,到農村進行抗租斗爭。這就為后來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特別是經過第一、二次武裝起義的挫折后,他們不僅突破了以城市為中心的戰略思想,更是認識到在革命低潮時,只能積聚革命力量,“不應希望馬上得到惠州和廣州,可到鄉村間去肅清豪紳地主”,需要“造個形勢險要的根據地”[2],因而重點建設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交界的山區根據地,成為農村武裝割據的根據地雛形。海陸豐黨組織在革命轉折時期,領導海陸豐人民首舉蘇維埃旗幟,探索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模式,為復興中國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后來由毛澤東科學地加以總結,提出了關于紅色政權的理論,創造性地找到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道路。
開創了制度根基。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實行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了由縣、區、鄉三級組成的政權組織機構;形成了紅軍、地方部隊和赤衛隊三個層次的武裝相結合的體制;設立經濟和土地委員會,實行沒收土地制等,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探索。有些制度一直延續,并在新中國成立后不斷發展完善。如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究其淵源,可追尋到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充分實現了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愿望,這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致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發展和完善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見,在海陸豐蘇維埃革命中所實施的制度模式,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實踐素材,開創了制度根基。
開啟了執政之方。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后,海陸豐黨組織開始了局部執政的偉大預演,初步探索治黨治國治軍和安民的方式方法。如海陸豐蘇維埃政府提出將“銀行、鐵路、礦山、大工廠、大輪船收歸國有”[3]的設想,就是黨管理城市的嘗試。在這個預演過程中,還培養造就了彭湃、林道文、楊其珊、張威等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杰出楷模。正如毛澤東所言:“黨開辟了人民政權的道路,因此也就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盵4]海陸豐共產黨人在蘇維埃革命時期創造和積累了許多治黨、治國、治軍的豐富經驗,對如何治國安民進行初步嘗試,開啟了執政之方。
在海陸豐蘇維埃運動中,以彭湃為首的海陸豐共產黨人從海陸豐地區革命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逐漸萌生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結合起來的設想,并付諸于實踐。彭湃還把領導農運的經驗寫成《海豐農民運動報告》,這是中國革命史上最早關于農民運動的重要論著,對當時的全國農民運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海陸豐蘇維埃政府一成立就通過的《沒收土地案》,是我國第一部載有沒收和分配土地具體政策的土地綱領[5],為黨領導開展土地革命積累了經驗,是黨踐行馬克思經濟革命觀、政治革命觀的體現。
海陸豐蘇維埃革命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許多正確的思想和創見,都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第一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基本方面,都可以從海陸豐蘇維埃革命實踐中找到影子。毛澤東闡述農村革命根據地理論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著作,都曾論及海陸豐的斗爭經驗教訓。這亦可證明這些重大理論成果與海陸豐蘇維埃革命孕育的思想在內容上是一脈相承的,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為黨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在敵我力量對比絕對懸殊、革命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海陸豐黨組織領導和團結人民群眾進行蘇維埃革命,孕育產生了海陸豐精神。海陸豐精神是海陸豐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政治本色,是中華民族精神新的升華。海陸豐精神是以海陸豐地區革命活動為主要元素,其內涵豐富,體現為“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特質,是黨的精神譜系在海陸豐地域的獨特體現。
海陸豐精神是根植于中國共產黨血脈之中的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接續奮斗的動力,是優良革命傳統鏈條中的重要一環。盡管海豐、陸豐蘇維埃政府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但海陸豐共產黨人在根據地革命歷程中展現出的無私奉獻、創新精神和優秀品德,依然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依然是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的精神資源,值得我們永遠傳承弘揚,讓“海陸豐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海陸豐蘇維埃運動以其獨特的經歷,在武裝斗爭、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較早、較完備的實踐探索,其中蘊含的經驗及教訓,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這些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去重視、研究和借鑒。
海陸豐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領導三次武裝起義,創造性地建立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還在于海陸豐共產黨人具有堅定革命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海陸豐黨組織的領導成員,如彭湃、張威、鄭重等,多數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教育下,最終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拯救中華民族的不二選擇,拋棄了自己的階級,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把為絕大多數人謀幸福當作自己的終身職業。彭湃出身于地主家庭,留過洋受過高等教育,如果他要謀個人的地位和享受是很容易的,但他接受馬克思主義后,看到社會上大多數人貧困痛苦,就把推翻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解除大多數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責任,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張威為了信仰,不屈服于嚴刑拷打,不動心于高官厚祿,在就義前,寫下了“母親大人: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的絕筆書,用錚錚鐵骨捍衛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要汲取海陸豐共產黨人所留下的寶貴歷史經驗,堅定理想信念,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最終走向勝利。
海陸豐的貧苦農民和全國受苦受難的農民一樣,世世代代渴望得到土地,但是地主階級不允許他們有得到土地的權利。爭奪土地是農民和地主斗爭的焦點。海陸豐根據地的黨組織正是從這一實際出發,根據農民迫切希望擁有土地的要求,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和地主階級展開了殊死斗爭。分配土地,是農民與地主階級斗爭的必然結果。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身得解放,黨才能獲得農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發動廣大農民群眾為保衛紅色政權而戰。為此,海陸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就這個問題通過了著名的《沒收土地案》,使貧苦農民盼望“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實現了。這個《沒收土地案》正是從海陸豐地區的實際出發的,它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使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而且從根本上摧毀了封建統治階級在農村中的經濟基礎,給農民們帶來新的希望?!稕]收土地案》頒布后,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迅速掀起了土地革命風暴。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汲取海陸豐共產黨人所留下的寶貴歷史經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尋創新之路、解決之道。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彭湃等農會領導人總結了三次武裝起義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建立紅色政權是至關重要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開始進行革命政權建設的開端,在各方面較早地組成了比較完備的政權系統,具有四個重要特征。第一,蘇維埃政權代表工農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根本利益,通過和發布多項決議、布告、政策,并組織實施。通過了沒收土地,改良工人士兵生活,關于婦女、青年以及臨時禁止米谷出口等9項決議,提高了工農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第二,蘇維埃政權實行民主制綱領,真正實現了工農兵當家作主的愿望。代表會議制度組成提案審查委員會,由審查代表提出各項議案,交代表大會討論,然后表決通過。第三,蘇維埃政權全力加強工農兵統治機器的作用,對一切反革命敵人實行專政。設立了裁判委員會,負責審判反革命分子。第四,蘇維埃政權發揮了管理財政、發展經濟和保障人民生活的職能。政府采取統一財政、實行單一稅率制度;對鹽業運銷實行管制,增收鹽稅;建立海陸豐勞動銀行,發行紙幣,以救濟金融;建立了“共產主義義務星期六”勞動制度等,鮮明體現出這一政權是完全站在人民立場上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建設是很有創造性的,對于之后加強政權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加強政權建設是黨提升執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汲取海陸豐共產黨人所留下的寶貴歷史經驗,加強政權建設,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確保黨的執政基礎堅如磐石。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能夠很快地建立,是它有著農民運動的廣泛發展和深厚的民眾基礎。海陸豐的共產黨員深深地根植于人民之中,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革命的根本目的,始終站在斗爭最前沿,從而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支持。在開展農民運動的過程中,彭湃堅持一切從農民利益出發,當眾燒掉自家地契,把田分給佃戶,脫下長衫深入到貧苦的農民群眾之中,并成立了為農民謀利益的農會,永遠和貧苦農民戰斗在一起。在斗爭中,農民們認定共產黨才是真正為農民好的,要跟著共產黨干。有些農民為了捍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甘愿冒著生命危險,潛伏在敵人內部,想盡辦法,讓敵人暴動。正是因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正是廣大人民群眾做出了大無畏的犧牲,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才得以建立。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我們要汲取海陸豐共產黨人所留下的寶貴歷史經驗,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把黨的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海陸豐紅色根據地在斗爭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由于蘇維埃同一切舊政權有本質的區別,一改過去舊政權的弊端,它提高了黨的威望和擴大了黨的影響,使工農兵及一切勞苦民眾一心向著共產黨,堅持黨的領導。海陸豐黨組織高度重視黨的建設。一是組織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地發展、鞏固、壯大黨的隊伍。到1928年2月,據統計海陸豐地區已有24 000名黨員,為捍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思想建設。海陸豐根據地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不斷提高黨員的思想素質。東江特委在海豐縣城開辦黨校,每期學員100人,安排了列寧主義大要、軍事學等課題。三是重視宣傳工作。注意用報刊來教育黨員,提高黨員的思想認識。如出版了《暴動日報》《出路》等黨內報刊。四是重視黨務巡視制度。通過加強黨的建設,使海陸豐黨組織隊伍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形成了一股堅強的領導力量,在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能及時地領導武裝反擊。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政治保證。我們要汲取海陸豐共產黨人所留下的寶貴歷史經驗,堅持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戰斗硝煙已經遠離,歷史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但是海陸豐蘇維埃革命是黨早期對中國革命的探索、創造與奮斗,給其后黨的歷史行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其豐功偉績將永垂中華民族的史冊。學史鑒往、薪火相傳,我們要從海陸豐蘇維埃的革命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把老一輩革命家的美好理想變成現實,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