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琰
(貴州財經(jīng)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萬里長征行路維艱,特別是紅軍遠離蘇區(qū),相當于從熟悉的環(huán)境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場域,地理、語言、飲食、習慣、文化等都與根據(jù)地有所不同。在這個陌生化場域中,紅軍形象是個被國民黨官方或地方政府建構的劫掠者,每在紅軍過境之前,紅軍形象就在地方被塑造成一個邪惡者的代名詞。長征中紅軍不僅要跋山涉水,應對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還要積極對國民黨的污蔑宣傳施以回應,以達到宣傳上的正本清源。本文選取黔北這一較獨立的地理空間范圍,對紅軍形象在被建構、打破再到重塑中的諸多問題進行粗淺的分析,以加深我們對紅軍潤物細無聲之宣傳效果的認識,從這一個方面理解中共能成為人心之所向的必然因由。
黔北位于貴州高原北部,地理環(huán)境多樣,地貌類型復雜,山間壩子面積占7%左右,丘陵約占30%,山地為主要地貌特征,面積約占63%?!拔髂侠@山顛為屏障,東北臨湘江以為湯池??胺Q‘羅山帶水,險峻天成’”,這里“崇山疊嶂,峭險無路”[1]。由于黔北特殊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發(fā)展困難,信息交流滯后。辛亥革命后,貴州陷于23年的軍閥統(tǒng)治時期,黔系軍閥派系林立且更換頻仍,黔北歷來是黔系軍閥爭奪和控制的重鎮(zhèn)。在中央紅軍長征入黔之前,貴州已經(jīng)有過紅軍活動的痕跡。1930年春,原在廣西的紅七軍因在反廣西軍閥圍剿的斗爭中失利,轉戰(zhàn)黔桂邊,曾在荔波、榕江、從江、黎平4縣有過短期的活動。不過,由于貴州山脈眾多,山高谷深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再加上地區(qū)發(fā)展落后,對于信息的傳播十分不利,紅軍的活動及影響多限于黔南、黔東南。對于黔北大多數(shù)百姓而言,他們對紅軍并不了解,多是從國民黨口中聽到的一些不實的信息。
1934年底,駐赤水的黔軍二十五軍副軍長侯之擔,擔心紅軍活動波及黔北,特頒發(fā)了關于“防共防務急要辦法”的命令:“查共匪為患,迭經(jīng)上峰令飭嚴防在案。本軍防區(qū),平靜日久,未經(jīng)該匪蹂躪,不知赤禍之慘酷?!逼渲?該令提到“各區(qū)鄉(xiāng)鎮(zhèn)長,隨時召集全鄉(xiāng)民眾公開談話,一面調(diào)查本鄉(xiāng)有無反動分子。倘發(fā)現(xiàn)形跡可疑之家,立即驅(qū)逐出境,送政府根究,但不得借公嫁害,如違重辦”[2]。“在1934年舊歷臘月,反動的保甲長到處宣傳,說紅軍就要來了,說紅軍“見人就殺,見房就燒?!盵3]501935年初中央紅軍一支主力部隊到達黔北赤水地區(qū)發(fā)現(xiàn)“這萬山老林之中,人煙本來就稀少,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無恥造謠,地主老財不用說早就收拾東西跑了,就是窮哥們也登著粗谷草鞋上山躲了起來”[3]336。紅軍長征入黔北時發(fā)現(xiàn)當?shù)貒顸h政府對紅軍極盡詆毀,民眾受政府的蒙蔽宣傳,會下意識地躲避紅軍。當?shù)貒顸h政府搶占輿論的制高點,無恥造謠以求維護其統(tǒng)治的地區(qū),在這長期的壓迫下人民群眾思想上難免會受影響。1935年1月13日,貴州省國民黨政府發(fā)布了《貴州省政府布告民眾協(xié)助剿匪》,為了擊剿“朱毛共匪”,中央軍以及湘桂軍閥出師相助,貴州人民要“努力歡迎,表示親善”[4]708,凡是發(fā)現(xiàn)妨礙所謂“剿匪”軍情的人,處以槍斃極刑絕不輕饒?zhí)??!澳切﹤梧l(xiāng)、保長知道你要當紅軍,抓住了不是殺頭就是坐牢,還要牽連幾代?!盵5]所以,在當?shù)貒顸h政府對普通民眾的威脅恐嚇下,黔北人民不可能也不敢對中共和紅軍產(chǎn)生正確的認識。
針對這一系列現(xiàn)象,中央紅軍十分重視,在1935年1月14日總政治部《關于對地方宣傳工作的指示》中提到:“……用布告,群眾會議,飛行集會,宣傳隊等等方式進行廣大的宣傳解釋,針對群眾對于我們的一切懷疑,揭破國民黨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對于紅軍蘇維埃的造謠?!盵3]38表達出十分強烈的瓦解敵軍謠言的愿望。
紅軍的宣傳工作形式多樣。
發(fā)布文告是紅軍宣傳工作最直接的方式,對外有效告知群眾,對內(nèi)規(guī)范隊伍。早在1934年11月7日紅軍進入黔北之前《紅星報》(號外)發(fā)表《創(chuàng)造爭取群匯工作的模范連隊》一文,并提出7條號召。其中第6條要求紅軍戰(zhàn)士“實行進出宣傳,進入宿營地時要向群眾做宣傳解釋,出發(fā)時要向群眾告別”[7]。強調(diào)全體紅軍戰(zhàn)士要做到嚴守民眾紀律,維護民眾利益,通過各類宣傳方式結合實際行動來影響和教育民眾。之后當中央紅軍渡過烏江之后,一軍團擔負起奪取遵義、湄潭、桐梓等城市的任務,為此,一軍團向所轄各部發(fā)出了《關于進入城市執(zhí)行政策的規(guī)定》,其中提到“對于軍容不整有礙軍風的任何部隊及個人入城時,守城部隊均有權阻止進城”[4]23。這各項規(guī)定是號召也是任務,體現(xiàn)了紅軍的紀律。這種紀律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當?shù)厝罕姷男湃魏椭С?為民眾接納紅軍擁護紅軍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積極條件。在黔期間紅軍及游擊隊的報刊為紅一方面軍的《紅星報》,以及二、六軍團的一些通俗讀物。宣傳畫大多與紅軍的標語配合,用圖畫來反映文字內(nèi)容,或用文字內(nèi)容來反映圖畫內(nèi)容,這使得宣傳畫上的形象通俗易懂,為廣大軍民喜聞樂見,有著極大的宣傳效果。
這是紅軍部隊在宣傳工作中運用得最多的一種形式。在紅軍宣傳部門的號召和提倡下,紅軍戰(zhàn)士們在行軍作戰(zhàn)的間隙,大家都很熱心地把口號和標語寫下來,這幾乎成了一種慣例。即使是在深夜,“宣傳隊員連夜里都打起火把去寫標語。”[7]并且紅軍還四處張貼各種宣傳材料,“紅軍是幫助農(nóng)民的,白軍是幫助土豪劣紳的,不當白軍當紅軍去”;“紅軍保護干人(1)干人:在貴州方言里指窮人。分田地!紅軍為土地革命而戰(zhàn)!”[3]79,83-84等標語隨處可見,在當?shù)貜V為流傳,紅軍的宣傳工作給黔北人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紅軍在黔北的宣傳標語,并不是空洞地喊口號,而是以革命為任務中心,以服務人民群眾為中心,在現(xiàn)實中更加貼近群眾。在黔北地區(qū),黨與紅軍通過標語、口號等方式有力地宣傳了共產(chǎn)黨的方針政策,這對于推動黔北地區(qū)革命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紅軍隊伍里有許多文學素養(yǎng)高的同志。他們把長征途中自己驚心動魄、激動人心的經(jīng)歷,用詩詞寫下來進行歌頌,以此來激勵將士們的斗志,讓軍民之間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例如,1935年2月,毛澤東寫下《憶秦娥·婁山關》,其中一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寫出了紅軍戰(zhàn)士不懼困難險阻奮勇向前的英雄氣概。紅一方面軍的詩歌還有:張愛萍所作《西江月·遵義大捷》、貴州省博物館所藏《踏遍山河掃稗糧》等。歌曲中有《再戰(zhàn)遵義歌》《工農(nóng)劇社歌》《親愛的工農(nóng)兵》《紅旗光亮在前頭》等。曲藝中有《紅軍送我一把壺》(貴州花燈)、《十二月唱紅軍》(貴州花燈)、《紅軍打進遵義城》(貴州花燈)等。這些地方民歌真實親切地反映了群眾的心聲,和他們對紅軍的感恩之情,這都是紅軍隊伍嚴格遵守紀律,維護群眾利益、重視宣傳工作的結果,也樹立了紅軍的光輝形象。
這一系列感召力強、質(zhì)樸通俗、情感真摯的宣傳,形式多樣,極具鼓動性與針對性,達到了啟發(fā)民眾的目的,也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雖然紅軍長征的宣傳工作受到了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環(huán)境和當?shù)靥厥獾牡乩憝h(huán)境影響,但現(xiàn)實證明,紅軍長征中踐行的宣傳策略是十分有效的。在面對當?shù)氐拿癖?強調(diào)情感的認同,滿足民眾迫切要求的同時也促使當?shù)孛癖娦袨樯系霓D變。紅軍進占黔北遵義城時,由于長期以來廣泛有效的宣傳工作,“群眾見了紅軍態(tài)度和藹,行動文明,逐漸涌到街上來看紅軍,圍住紅軍談話,有說有笑?!盵8]民眾們接受了紅軍是一支真正的人民軍隊這一事實后逐漸覺醒,“多年來,被軍閥、官僚、地主、惡霸壓榨得抬不起頭、伸不直腰、換不過氣的窮苦老百姓們,聽了紅軍政治工作人員的宣傳之后,長期積壓在心頭的對土豪、地主、軍閥、官僚的痛恨和仇怨,一時都爆發(fā)出來,紛紛要求組織革命委員會和游擊隊?!盵9]
紅軍宣傳工作效度能取得如此良好成果,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紅軍宣傳本身效果好,講究策略性。在紅軍進行宣傳的過程中,黨始終按照現(xiàn)實條件對宣傳的內(nèi)容和方式進行調(diào)整。運用文字宣傳、口頭宣傳、文藝作品宣傳等形式宣傳經(jīng)過充實的內(nèi)容,站在民眾角度來達到宣傳的目的。紅軍在這其中時刻謹記開展宣傳工作的意義,切實提高宣傳工作者的能力與水平,使宣傳工作有了進一步拓展。紅軍宣傳工作的扎實落實,促進了紅軍政策在民眾中的普及,這對紅軍長征途中應對前路的未知、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敵軍窮追不舍的挑戰(zhàn),進而取得長征的勝利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其二是紅軍對黔北民眾付諸實踐,落地干出實事,促進了與民眾情感上的認同。在當?shù)貒顸h的污蔑宣傳之下,想要光靠“口頭”宣傳扭轉局面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這時就必須依靠實際行動和實際成效來達到宣傳目的。1935年1月當紅三軍團進入遵義南白鎮(zhèn)、鴨溪一帶,當?shù)乩顭ㄍだ先嘶貞洝斑@只紅軍部隊來后,有好幾個紅軍就借宿在他家堂屋里。在這期間,紅軍除打土豪分財產(chǎn)給窮苦人,又寫標語搞宣傳,待窮人特別和氣,紀律嚴明,深受群眾的歡迎”[10]175。1935年2月23日,紅軍二占遵義城之前,紅軍總政治部發(fā)布了《告黔北工農(nóng)勞苦群眾書》,其中提到“我們實際的廢除了國民黨的苛捐雜稅,沒收了所有軍閥官僚的米谷衣物分給工人農(nóng)民及一切干人”,“遵桐湄黔北廣大地區(qū)再也不是國民黨軍閥官僚財主佬的,而是到了工人農(nóng)民及一切干人的手!”[11]103通過散發(fā)文告,安定民心,讓當?shù)孛癖姀V泛了解真相,了解紅軍隊伍,了解紅軍行為的目的。紅軍部隊通過為黔北民眾干實事,逐步與民眾建立起親密關系,這說明黨的宣傳工作與群眾工作是緊密相連的。
其三則是更多靠紅軍精神面貌感染群眾,“紅軍入城后,每天天剛亮就看見他們頭戴樹枝葉編扎成的斗笠,全副武裝,分單行兩路從大街的兩側屋檐下,從城內(nèi)向城外開出,軍紀嚴明,行動敏捷?!盵10]171當紅軍于1935年1月9日到達黔北首府遵義城南門關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率軍委縱隊抵達南門關,在群眾的歡呼聲和鞭炮聲中跳下馬鞍,與前來歡迎的群眾代表一一親切握手,在群眾代表陪同下緩緩入城,向沿街夾道歡迎的群眾揮手示意”;“紅軍首長們都下馬步行,滿面笑容,向歡迎群眾招手致意,戰(zhàn)士們高高舉起手來,向人們打招呼?!盵11]27-28當時的紅軍沒有什么精良裝備的武器,轉戰(zhàn)千里經(jīng)歷了湘江之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役中紅軍的傷亡十分嚴重,但是他們意志堅定、作風頑強。遵義城中,紅軍嚴格遵守紀律,與黔北軍閥王家烈的部隊頻頻向當?shù)厝罕娛┍┬纬闪藦娏业姆床?。紅軍在稍作休整后,立即著手文藝宣傳,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中傳達紅軍的理念,讓群眾對工農(nóng)紅軍有了更多的認識。紅軍的精神面貌感染著黔北群眾,并以實際行動贏得當?shù)乩习傩盏膼鄞?十分正向地反映了紅軍與群眾一家親的魚水情深。
在蘇區(qū),紅軍形象原本是個不需要去證明或展現(xiàn)的問題,但由于場域的變化,加之處在一個信息交流不暢的環(huán)境里,長征中紅軍形象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與曲解。對長征沿途大多數(shù)老百姓而言,他們在與紅軍正式接觸前,對紅軍的理解與其生活中遇到的軍閥部隊和地方武裝一樣軍紀敗壞。紅軍的形象被政治和文化權力所操控和建構。紅軍在黔北的宣傳,不僅有重塑形象的考量,還有爭取民心的意義,同時也傳播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念以及擴大了紅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