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兵 李可衎 黃冉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3.14.020
摘? 要?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與內容。在我國已逐步形成課程型、社團型、社會實踐型和綜合型等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模式,然而在實踐中,我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還存在諸如大眾化水平較低、與實踐聯系不緊密、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教育生態系統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需要從政府、社會、學校等層面予以優化。
關鍵詞?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教育生態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3)14-0020-04
Study of Mode and Optimized Path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hip Education//TANG Bing, LI Kekan, HUANG Ran
0? 引言
大學生是國家后備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其領導力水平的高低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加強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已經成為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它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個體健康成長成才的現實訴求。
從實踐上來說,美國高校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全面開展了大學生領導力培養教育,現在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領導力教育模式,主要體現在:美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在強調其重要性、廣泛性、多樣性和效果性的同時,還比較注重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相結合、與社區相聯系,注重培養多元化的文化意識以及領導力教育的國際化和全球化[1]。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關于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認為大學永恒的主題和使命就是培養未來社會的精英,大學教育可以視為未來領導人才教育的預備教育[2]。事實上,我國已有不少高校將大學生領導力視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維度和大學生持續發展的基本訴求,以培養未來領袖為大學人才培養目標[3],紛紛開展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實踐。
如今,關于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探索活動在我國各大院校或機構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方面還存在著培養理念不先進,創新意識弱;目標模型不清晰,針對性不強;教學體系不系統,職責不清晰;評價方法不精確,缺少可操作性等問題[4]。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向著更高質量方向的發展。因此,系統梳理和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模式,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主要模式
從我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內容來看,已經形成了課程型、社團型、社會實踐型和綜合型等四種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模式[5]。
1.1? 課程型領導力教育模式
課程型領導力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大學生通過參加學校開設的領導力教育課程來獲得領導力知識和提升領導力技能的教育模式。一般來說,領導力教育課程包括第一課堂課程和第二課堂課程。所謂第一課堂課程主要指由學校教務部門統一開設的每個學生都必修或選修的專業課程以及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它既包括針對某些特定專業學生開設的有關領導力方面的專業必修或專業選修課程,如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領導科學課程,也包括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領導力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
第二課堂課程主要指由學校團委、學工處、教務處等相關部門組織開設的相關領導力教育專項活動,如浙江大學開設的“大學生領導力提升班”,也包括諸如論壇、創新創業、科研訓練、學科或技能競賽等相關項目與活動。通常這些活動都具有團體性、競爭性、實踐性等特點,有助于大學生豐富經驗,拓寬視野,提升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以及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領導意識。
課程型教育模式的主要優勢是學生能夠比較全面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領導力理論知識體系,在參與過程中獲得領導力的提升。但是該模式往往容易受課程或項目容量的限制,參與人數也較為有限。
1.2? 社團型領導力教育模式
社團型領導力教育模式指大學生通過在校內擔任黨團、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班級干部的形式直接鍛煉領導力。例如,學生以競選的方式成為班干部或團支部干部,在為同學服務的過程中提升其領導力;也可以加入各級學生會、學生社團,在社團活動中不斷提升諸如組織協調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如果所在學生會組織是省學聯主席團成員單位或者全國學聯主席團成員單位,也可通過推薦選拔成為省學聯或者全國學聯駐會執行主席,在團省委和團中央機關駐會工作將是一個很好的提升領導力的機會。
社團型領導力教育模式的最大的特點是通過擔任學生干部的方式提升大學生在社會交往、待人接物、應急處置等方面的思維和能力。然而,由于該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門檻”,且學生干部崗位較少,對學生基礎能力與自覺性等要求相對較高,能吸納和涵蓋的學生人數相對有限。因此,這種模式也往往被稱為“精英型”教育模式。
1.3? 社會實踐型領導力教育模式
社會實踐型領導力教育模式是指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調研走訪、社會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直接接觸社會,從而感知社會和時代對領導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升自身領導力的模式。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直接參與一些大型活動的籌備、策劃、組織和服務,以增長見識進而鍛煉自身的領導能力。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招募1.4萬名志愿者,其中大部分來自北京各高校。除參加志愿活動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校內外多元化的兼職、實習與實訓等社會實踐活動,以親身體驗等形式接觸社會,增加對社會的認知,提高社會責任感,激發擔當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相較于其他限于校內開展的領導力教育模式,社會實踐型領導力教育模式可以在校外進行,可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搭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平臺,為大學生接受領導力教育創造更多的機會。目前在我國,大學生實踐教學已經提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為大學生培養的必要環節。因而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所廣泛采納的模式之一。
1.4? 綜合型領導力教育模式
綜合型領導力教育模式是指涵蓋上述三種教育模式的較為全面綜合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模式。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為例,該工程旨在培養“忠誠的政治品格,濃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理論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質,忠恕任事、人品服眾”的青年政治骨干,迄今已經為黨和國家培養青年政治骨干300余萬人。其中,高校班主要以在校大學生骨干為培養對象,采用理論學習、紅色教育、實踐鍛煉等方式展開,具有明顯的綜合型領導力教育的特征。
通過理論學習幫助大學生加深對領導力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塑造正確的領導信念和領導價值觀;開展紅色教育讓大學生繼承革命傳統精神,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深入基層一線和行業開展實地鍛煉,磨礪品格,知行合一,切實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型領導力教育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優質資源,形塑全方位、多層次、深內涵的培養程序,對提升大學生領導力具有顯著效果。但是存在著普及難度高和精英化等不足,因此,大部分大學生很難參與。
2? 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社會發展、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等多重訴求的共同推動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等諸多高校已經開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工作,為其他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在組織形式和教育內容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但是從整體而言,我國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大眾化水平有待提高
將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視為培養未來的領袖或領導者,屬于精英化教育是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認識誤區[6]。然而事實上,由于條件和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國內高校開展領導力教育的對象還是以學生干部為主,而沒有將領導力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大學生。同時,在某些社會實踐類的領導力教育模式中,由于容量和“門檻”限制的存在,我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多為“精英”教育,大眾化水平不高。如今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個人發展的基本訴求,發掘大學生領導潛力,培育大學生正確的領導價值觀、領導能力和人格素養,培養更多的能承擔領導責任的公民已經成為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基本目標[7]。因此,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應逐步擴大領導力教育的覆蓋范圍,實現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
2.2?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與實踐教育聯系不夠緊密
領導力更多是領導活動與實踐中的經驗總結,開展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然而,當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在內容上注重大學生領導力價值觀維度與知識維度的培養,而行為即能力維度的培養則相對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實踐領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校內校外多方資源。
開發有效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實踐環境中得到培養。由于高校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經費上投入有限,大學生領導力實踐平臺建設相對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實踐領導力教育。有些學校專門針對學生開設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明確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具體要求,但這些社會實踐更多是從專業教育的角度出發設計的,缺少有關領導力培養方面的專門指導。理論與實踐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成效。
2.3?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
由于我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借鑒西方高校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經驗具有一定的價值,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文化和體制差異,容易引起“水土不服”。
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熱潮的推動下,有些高校忽視了本校校情和所在區域的特點,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存在著趨同性特征,差異性和針對性不強,致使領導力教育的效果不明顯。
影響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成效的一大因素是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存在“學校與老師熱情高,學生熱情低”的現象[8]。如果學生的被動地位無法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確立,那么大學生在領導力教育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受到影響。
此外,有些高校在開展領導力教育中忽視了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沒有將領導力教育與專業教育、職業發展規劃相結合,造成了大學生對領導力教育“不切實際”的認識誤區,從而降低了大學生的參與感與獲得感。
2.4?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良好的生態系統尚未形成
根據國際領導協會的界定,領導力教育主要指在學校系統、社區以及企業和政府等各級各類組織中,促進領導能力發展的研究與實踐[9]。可見,高質量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離不開由政府、社會、企業和學校等共創、共建的教育生態系統。然而就目前的實際來說,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主要還是在學校系統的范疇內進行,與其他教育相關主體之間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協同互動關系。比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尚未將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納入高等教育的目標體系,在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方面的力度有限;社會與企業的資源挖掘與利用不充分,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領導力鍛煉的實踐條件。即便是在學校系統內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由于分屬不同的管理機構,彼此之間缺乏高效的協調,導致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無法有效銜接。
3?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優化路徑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個人共同努力,這就要求系統分析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協同推進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3.1? 明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目標定位
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領導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將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的目標體系,要從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高度,充分認識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創新優化體制機制,不斷探索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本土化模式,推動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向大眾化普及化方向發展,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領導人才。
其次,將領導力列入大學生發展評價指標系統,通過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這根指揮棒,為高校人才培養指明方向。
最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應充分調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搭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實踐平臺,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3.2? 推進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體系的改革創新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體系是由領導力教育活動中各個要素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其內容十分豐富。基于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 優化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目標實現的載體,課程體系的設置需要充分考慮高校自身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設置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實踐性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課程體系,推動領導力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
3.2.2? 完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教學體系
針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及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等問題,采用“數智賦能”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深入推進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教學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3.2.3? 強化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實踐體系建設
這是由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實踐平臺體系的搭建是領導力教育的重要支撐,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推動高校與政府、社會、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
3.2.4? 健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保障體系
必要的人、財、物是確保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質量的基礎保障。因此,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應注重高素質教師的篩選與培養,在激勵性政策、資金投入、場地設備等方面給予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一定的傾斜,以確保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能夠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3.3? 轉變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認識觀念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離不開大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和行動,這就要求大學生走出領導力教育的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領導力教育觀念。
首先,大學生應該認識到領導力并非與生俱來的,更多需要通過教育培養來提高。因此,大學生的自我察覺與自我教育應當成為領導力提升的首要路徑。
其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不是培養“學生官”,而是塑造“青年友”。這就要求大學生在領導力教育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10],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影響力和領導力,而不是想著“做大官”“過官癮”“耍官威”,否則大學生自身領導力不但不能提升,反而會被削弱。
最后,領導力并非只是領導者才需要具備的能力,它是當代大學生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應對各項挑戰的一項必備技能,而且無處不在。大學生應將領導力看作是一個不斷學習與積累的過程,而不是等到有需要時才發現領導力的重要性,要保持時刻學習的習慣,做個終身學習者。
3.4? 構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良好生態
高質量的領導力教育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生態,大學生領導力的提升需要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領導力教育生態體系,通過學校、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推進。從校內主體來看,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進一步整合校內資源,明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各參與主體的職責與任務,充分發揮教務處、學工處、學院(系)、科研機構、學生社團、教師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協調溝通,形成合力促進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體系的有效實施。
與此同時,高校應積極主動尋求與校外其他主體之間的合作,充分挖掘與利用校外資源,建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實踐基地,為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強化大學生領導力的實踐鍛煉,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模式。
4? 參考文獻
[1] 汪紅,梁峰,王擁國,等.美國高校教育模式對我國大
學生領導力培養的啟示[M]//2011國際創新設計與管理
高峰論壇暨第二屆世界華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685-688.
[2] 奚潔人.中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戰略思考[J].當代青
年研究,2012(5):23-28.
[3] 陶思亮.美國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歷史考察[J].當
代青年研究,2011(12):37-40,21.
[4] 于磊,徐鳳姣,紀坤.大學生領導力內涵及提升對策研
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23):190-192.
[5] 陳衛,葉文,周偉輝.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典型模
式及其特點分析:以浙江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
2019(33):194-196.
[6] 黃珊珊.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改革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
想教育,2016(3):74-75.
[7] 顏東,覃永華.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內涵、要義與培養
途徑[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17(10):
29-33.
[8] 晁玉方.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困境與未來發展[J].高教
學刊,2020(26):41-43.
[9] 沙軍.全球化視域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及對策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2012(15):76-79.
[10] 習近平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
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N].人民日報,2020-
05-04(1).
項目來源: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江西省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調查與實踐模式探索”(課題編號:19ZD005)。
作者簡介:唐兵,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可衎、黃冉,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