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本研究基于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在勞動價值引導、勞動課程實踐、勞動師資力量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改革目標,探索出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改革的四條路徑,即建立院—校聯動模式、推行項目課程教學法、組建專兼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和構建雙向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高等院校;勞動教育;院—校聯動;項目課程教學法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高校在勞動育人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但近年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問題,勞動的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基于此,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進一步突出了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人的本質是勞動,人的本質也是通過勞動實現的。勞動本身就是實踐,勞動產生了教育,勞動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質也是勞動。信息爆炸時代,大量信息涌現帶來的壓力讓大學生無所適從,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一方面,可以促進腦力和體力協同發展,避免眼高手低,提高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勞動可以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豐富多樣體驗、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多維的情感認知與情感支撐。同時,做好勞動教育也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欠缺和心理疾病頻發等問題。
一、我國高等院校勞動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針對目前我國自上而下推行的勞動教育落實情況,結合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實際以及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實踐,仍然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勞動教育課程缺乏價值引導,無法有效開展
價值觀是一個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近年,消費主義思潮泛起,一些大學生好吃懶做,盲目攀比。這在本質上是對勞動價值觀的扭曲,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比比皆是。勞動教育是國家自上而下進行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繼承和發展,其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促進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實際情況卻是部分院校把勞動教育等同于課外活動,沒有形成對勞動教育的正確價值引導。大學生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就無法對自我成長、職業發展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勞動教育課程缺乏勞動實踐,容易流于形式
勞動教育不同于美育、德育和智育,勞育需要深入到現實生活中,需要每個學生參與其中。一方面,勞動是專業層面的實習實踐和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親自動手參與的實踐活動。高校的優勢在于擁有一批師資力量雄厚的優秀教師,但同時存在教師習慣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等問題。具體表現在把勞動教育等同于理論課,僅僅在課堂上梳理清楚勞動的基本概念與發展歷程,單純地把勞動教育當作一次價值觀的灌輸。然而,大學生只有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去,才能切身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才能真正擁有獲得感和體驗,提高生命的韌性與活力。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中對專業能力的考驗,自我與本我、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碰撞,也會促使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熱情,修正學習的誤區,并促進人格的完善與健全。
(三)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缺乏專業性,無法深入開展
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不是內容“職高化”,而是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專業所學,進行創新創業、實習實踐等活動。高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培養和專業建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活動。與此同時,高校還要增強學生誠實勞動的意識,積累相關職業經驗,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樹立正確擇業就業觀,培育到艱苦地區和一線工作的奉獻精神。勞動教育是關乎學生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知識運用與創新、自身人格健全的綜合性教育,這就需要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設計契合學生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課程教學方案,指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讓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二、高等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的改革目標設定
(一)推進以就業創業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實現價值引領與專業實踐相結合
新時代引導大學生通過勞動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健康的勞動觀、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積極健康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在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與實踐的熱情,促進高校就業創業質量的提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學生在勞動實習實踐中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當面臨就業問題時學生也會嘗試著去解決,從而增強學生解決就業創業問題的能力和實力。
(二)實現腦力、體力、心力多維度開發,推進以健全人格為目標的勞動教育
19世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有效的教學活動應當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從學中學”,教師負責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并沒有真正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落地生根。勞動教育不同于其他智力教育,項目課程教學法可以有效實現“從做中學”,可以促進學生體力與腦力的雙向協調發展,提高處理與他人關系的能力,重構學生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勞動中提高對生命的感悟,從而健全自我人格、讓心智更加成熟。
(三)創建全時勞動、全天候成長的勞動教育氛圍,引導學生合理利用閑暇時間
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帶來了個體閑暇時間的增長。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個體的時間幾乎都被勞動所占有。當前,社會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向前發展,由此帶來的閑暇時間不斷增長,是人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美國中小學的教育宗旨中,其中一條教育內容就是善于利用閑暇時間。在學生時代,大學生的閑暇時間幾乎是最多的,反之,能夠科學管理并利用閑暇時間的大學生卻很少。推行勞動教育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閑暇時間中享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體驗感與獲得感。
(四)厘清勞動與消費的理性關系,杜絕盲目消費
勞動是消費的依據。高校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缺乏金錢概念、金錢來源、金錢消費的引導,學生普遍存在著符號消費、過度消費、攀比消費等現象。就整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學校仍然存在著對考試成績過于看重等問題,不少父母也只看重考試成績,很少讓子女進行家務勞動,學生缺乏對勞動義務感,沒有形成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認識,也缺乏對工資報酬以及理性消費的判斷能力,更難以養成理性消費的習慣。因此,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消費的本質及內涵,培養其理性消費的意識,將是勞動教育課程的初心所在。
三、高等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的改革路徑
(一)建立院—校聯動模式,實現勞動價值引導與實習實踐相結合
院—校聯動模式是學校整合資源以及調動各方主體積極性的表現。勞動教育是務虛和務實相結合的教育。實行學校、學院二級聯動模式,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和補充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賦予各個學院勞動教育自主權,便于各個學院利用自身資源和專業優勢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就學校層面而言,學校負責勞動教育課程的總體設計和價值引領,把勞動教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就學院層面而言,學院在契合自身資源和專業優勢的基礎上,推出勞動教育周、勞動教育月等主題活動,組成勞動項目小組,從實踐層面培養學生尊重勞動、誠實勞動、光榮勞動的習慣。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在實踐中驗證理論,還對學生的專業成長有所幫助。勞動教育課程的院—校聯動模式,能夠引導學生愿意勞動,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與實踐,從而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推行項目課程教學法,把勞動教育落地成實用主義教育的典型
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在全世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中項目課程教學法是德國普遍采用的課程設計理念。項目課程教學法注重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根據學生的經驗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并注重實施跨學科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個性化能力等綜合能力。
項目課程教學法,常見的有三種方式,第一是多個項目串聯,即一個學期內在課程上安排多個項目,項目難度依次遞增;第二是一個項目貫穿課程始終,即學期初安排一個項目,把項目合理分割成若干個子項目并依次安排進不同的教學時間段內;第三是教師與學生雙線并行,教師需要設計兩套課程內容,課內教學實踐和課外教學實踐交插進行。結合高校學生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把與學生實踐相關的寒暑假實習、挑戰杯比賽等納入勞動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課程可采用項目課程教學的方式,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學校后勤資源、商業資源、醫療資源、工會資源等,把教學實踐的地點從室內轉向室外,比如,可以利用學校餐飲資源,讓學生走向餐飲行業一線,了解餐飲行業的基本運行狀況,激起學生對美食的熱愛與嘗試,從舌尖行動變成創業行動。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以勞促全”,其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督促學生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實現腦力、體力協調并用,實現“從學中學”變成“從做中學”。例如,鼓勵學生組建成創新創業類、公益慈善類、技能提升類等多樣化的勞動項目小組,最終實現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實踐動手能力與心智開發成長的綜合目標,促進學生人格的養成與實現。
(三)優化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構建雙向評價體系
勞動教育專業師資力量有限,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刻不容緩,資源有限性與時間緊迫性的矛盾,促使學校必須充分利用現有師資力量,一方面,鼓勵具有勞動特長的教師兼職勞動教育課程;另一方面,則要招聘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形成校內教師資源的專兼職結合。與此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發揮社會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校友力量,設立優秀校友工作室、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邀請優秀校友參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從而形成校外社會資源的專兼職結合。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我國基本的教育體系。大學勞動教育應與大學美育、大學智育、大學體育等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勞動教育課程還處于探索階段,為了鼓勵有勞動特長的教師積極進行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探索,學校需要給予相應的扶持與激勵。比如,給予“雙師型”教師的評選資格,或者把勞動教育納入職稱評定的可選類目并進行適當加分等。在對學生評價上,要把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制定評價標準和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認知情況的考核;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以及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
關于教育的本質是什么,蘇格拉底說是喚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勞動發展史。勞動教育的初心就是喚醒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在人格上倡導尊重勞動,在權利上倡導勞動平等,在使命上倡導勞動神圣,在實踐上倡導勞動創造,在價值上倡導勞動光榮。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把勞動的種子深深地植入學生心中,讓學生真心熱愛勞動、積極勤于勞動、特別善于勞動,才能在勞動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03-2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徐長發.發展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教育研究,2002(12).
[4]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19(1).
[5]傅小芳,周儷.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2).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編號:22BJL023);2022年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本科教學工程研究項目“院—校聯動模式下勞動教育課程管理與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南路華(1989— ),女,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