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青
(華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唐山 063210)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家校有機合作方能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有力支撐。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明晰了家校育人責任,要求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1]。2022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要求在結合家長需要的前提下,積極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2]。作為家校合作的重要參與主體,家長對于豐富教育資源、增強家校合作效益起著關鍵作用。為推進“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了解家長在家校合作意愿、方式、內容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采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對T市初級中學階段家校合作進行調查,分析家長在家校合作過程中的表現及問題,借用共生理論分析框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家校合作的實踐路徑。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各省市區開始探索開展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雙減”試點城市上海充分發揮國資國企作用,在多個黨員服務中心組織講授非學科類培訓公益課程,助力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育人機制不斷完善。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為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河北省張家口市舉辦9場大型家庭教育報告會,通過公眾號向家長推送家庭教育課堂180期;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著力打造“區級—整體統籌、社區—融合普及、學校—重點安排、年級—計劃推進、班級—具體實施”的全方位、立體式區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導服務體系;河北省唐山市各縣區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以促進“雙減”政策落地實施:玉田縣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曹妃甸區積極開展“讓社會各界優秀人物走進校園,讓學生走進各類育人場所”的“雙進活動”,深入挖掘各類校外優秀教育資源,以充分滿足廣大中小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從而使實踐活動因地制宜呈現出地域特色。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界對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關注度日益增加。有學者探究了“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如李美薈、趙慧君[3]認為“雙減”政策下家校共育存在重管輕育、主體關系失衡、共育能力分化等問題,提出回歸教育初心、明晰家校職責、整合教育資源等對策;楊新宇、盧曉中[4]從場域理論視角出發,認為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面臨資本懸殊導致家校互動不良、慣習維系造成角色定位失敗、場域入侵導致身體在場不足等三大問題。有學者通過構建教師家校社協同育人勝任力結構模型,提出教師家校社協同育人勝任力的提升路徑,以此促進家校合作協同育人有效實施[5]。黃艷雁等[6]通過分析家校社協同育人現狀,認為技術賦能可從形成合作動力機制、形成有序運行機制、完善高效監管機制、建立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以及探索多元評價機制等方面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協同育人成果頗豐,多從現實問題出發,力圖探尋有效的家校社協同育人路徑。在遵循政策指導的前提下,各省市區的實踐凸顯了地方優勢和地域特點。從目前文獻來看,家校協同育人研究較少聚焦初級中學階段,且缺乏實地調研。本文結合共生理論分析框架,基于T市有關問卷調查數據提出加強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路徑。
為了解“雙減”政策實施后初級中學階段的家校合作現狀,于2022年7月展開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T市范圍內初級中學階段的學生家長,分別抽取T市七區七縣各一所初級中學發放調查問卷,共收到有效家長問卷835份。樣本構成情況見表1,可見家庭育人環節中女性的參與比例遠高于男性,男性參與家庭教育的積極性仍需調動。

表1 被調查家長的基本情況
1.“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的認可度。本次調查問卷設置“您對‘雙減’政策持有怎樣的態度”以及“‘雙減’背景下您認為家校合作是否有必”的問題,由表2可知,82.99%的家長對“雙減”政策持支持態度,85.99%的家長認為“雙減”背景下有必要進行家校合作,但仍有部分家長對“雙減”政策持觀望甚至反對意見,部分家長沒有明確自身對家校合作的態度。

表2 家長對“雙減”政策和家校合作所持態度
2.家校合作意愿。在家校合作意愿方面,54.13%的家長認識到家校雙方均應占據家校合作主動權,并且88.14%的家長表示愿意主動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但如表3所示,與老師定期聯系的家長僅占21.20%,這表明雖然家長家校合作意愿強烈但家校聯系隨機性較強。

表3 家長與學校聯系頻率
3.家校合作阻礙因素。在阻礙家校合作因素方面,如表4所示,時間不便的選中比列高達71.14%。家校合作意識與文化程度也構成阻礙家校合作的因素,影響合作的因素多元化。問卷中關于家長角色定位的問題反映著阻礙合作的因素,41.20%的家長認為其處于服從者地位。這表明家校合作中部分家長的角色感知是錯位的,其責任邊界仍需明確。

表4 阻礙家校合作的因素
4.家校合作內容。如表5所示,家校合作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生成績、心理狀況、品德和行為習慣三個方面。在問及家校合作主要目的時,高達91.86%的家長選擇子女在校表現情況。這表明目前家校合作的關注點在學習方面,家校合作局限性較明顯。

表5 家校合作內容
5.家校合作方式。在家校合作方式方面,如表6所示,83.83%的家長通過電話或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與學校老師溝通交流,以教學開放日作為家校合作方式的僅占18.68%。此次問卷中60%以上的家長意識到家校合作方式多樣與否、開展活動是否頻繁是影響家校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這表明目前單一的方式、內容針對性不足的活動影響家校合作的效果。

表6 家校合作方式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雙減”政策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大多數家長能夠認識到此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目前家長家校合作意識相對較強,但家校合作隨機性強、阻礙因素較多、合作內容多局限于學生成績、合作方式單一。因此,“雙減”背景下尋求有效的家校合作實踐形式成為當務之急。
“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應以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目標,以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為前提,以合作為途徑構建良性循環的模式。家校合作牽涉包括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政策、機制等要素,不僅需要從整體上把握,也需要理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其過程中所展現的合作共享、互惠互動的行為,彰顯出“共生”特性。共生的要素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共生系統是指由共生單元按某種共生模式和共生類型構成的共生關系的集合[7]。從共生理論出發,將家校合作看作整體的共生系統,從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三個部分建構互惠互利的共生型家校合作模式,助力“雙減”政策下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推動“雙減”政策有效實施,提升家校合作效能。
共生型家校合作系統由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共生單元構成,共生型家校合作的良性運轉離不開共生單元間的密切配合及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的作用,這要求共生單元增強自身主體意識并找準定位。
1.政府社會層面。在“雙減”與教育協同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政府與社會各界應轉變舊思想,增強自身教育引導以及教育協同的共生體思想,牢固樹立家校合作促進良好教育生態構建的意識,充分發揮政府與社會在共生系統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共生型家校合作提供政策引導與教育資源。
2.學校與教師層面。學校與教師應與時俱進更新自身定位,科學合理規劃家校合作方案,改變以往家校溝通中其占據絕對主動的觀念并改變在家校交流中高高在上的態度。進行家校合作活動策劃時為家長參與家校活動提供便利以增強家長的主動性,學校應與時俱進多方位考慮家長的現實需求及學生家庭背景的多樣性,增強自身的勝任力,增強開展家校溝通的能力,采取差異化的家校沖突應對方式[8]。
3.家長與學生層面。以家長和學生作為突破口,提高其家校合作的思想意識、參與能力。挖掘家庭教育資源,將家庭深度融入家校共同體建設;通過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認知體系,糾正其錯位的角色感知;鼓勵作為家校合作受益人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家校合作活動中,充當教師與家長信息溝通的有效媒介,主動化解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沖突,提高教師與家長間的溝通效率和質量。
各級各類學校應在家校合作理念及實踐活動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增強學校及教師家校合作勝任力。在現有家校合作基礎上,依托“雙減”政策要求的課后延時服務,將其內容延伸到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五育并舉為培養高質量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夯實基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并非學校教育的補充教育,共生型家校合作過程中除傳統意義上的家校合作內容外,應積極開發家庭教育資源,有效整合社會教育資源,依托家校社協同機制,搭建“互聯網+”家校合作實踐平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開發完善合作內容,實時互動激發多元主體的合作動力,構建家校互惠互利的共生模式。
加強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是共生型家校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出臺有關家校合作的教師培訓制度,保障預備教師接受高質量的家校合作觀念輸入及方式指導,新教師上崗后進行因地制宜的家校合作相關培訓。其次,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考核機制,將家校合作育人成效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和教育質量評價重要內容,促進學校改善目前的家校合作方式。最后,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制度。搭建“互聯網+”家庭教育服務平臺,開設家長學校并開展針對性的學習教育活動,拓寬家長接受有效家庭教育指導途徑,增強其參與教育活動的信心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