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玉 陳子杰 胡麗萍 陳 鋒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9
在中醫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醫術語譯介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術語語言簡潔,一詞多義,“家”字類中醫術語就是典型一例。“家”字與其他漢字結合,構成具有不同醫學所指的中醫術語,翻譯時不可一概而論。綜觀學界,已有諸多研究對“家”字類中醫術語內涵進行了探討[1-3],也有少量研究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其英譯問題[4-5]。但復雜的跨文化譯介不能簡化為純粹的語言翻譯問題[6],換言之,除了語言文本的翻譯,跨文化譯介還涉及傳播因素。本文基于5W 傳播模式,從《傷寒論》的劉國輝(劉譯)和李照國(李譯)兩個譯本中選取例句進行比較分析,深入探討“家”字類中醫術語的譯介問題,以期為中醫術語的譯介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助力中醫文化“走出去”。
5W 傳播模式由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于1948年提出。他指出,描述傳播行為必須回答五個問題: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及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7]。“誰(who)”承擔啟動并指引傳播行為的角色,需進行控制分析;“說什么(says what)”指傳播內容,需進行內容分析;“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指廣播、報紙、電影等傳播渠道,需進行媒介研究;“對誰說(to whom)”指媒介通達的接受者,需進行受眾分析;“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指媒介對受眾的影響,需進行傳播效果分析。
在跨文化譯介活動中,以上要素分別對應譯者、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及譯介效果[8]。因此,在中醫術語譯介過程中,譯者應具有何種條件、譯介內容應采取何種翻譯方法、譯介受眾的范圍如何定位、采用何種有效的譯介渠道及是否已經達到一定的譯介效果等問題均應得到重視,這正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家”字類中醫術語可分為臟腑和患者兩大類,后者進一步分為四小類:素病類患者、體質偏頗類患者、現病類患者、兼證類患者[2],見表1。該類術語在《傷寒論》出現了14 次,在《金匱要略》中出現了22次,本文以《傷寒論》中有關“家”字類中醫術語的條文為例進行分析。

表1 “家”字類中醫術語內涵及歸屬類別
譯者在傳播源語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能動作用[9],應具備扎實的中醫知識和良好的語言基礎[10],這是譯者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李譯本譯者李照國教授英語專業出身,后又學習中醫,在中醫院校常年任教并擔任要職,長期從事中醫典籍的翻譯實踐和研究,具有較好的語言功底和醫學知識儲備。李譯本在翻譯“家”類中醫術語時,雖僅限于翻譯條文,語言簡潔明了,但可為初學者傳遞基本的醫學要義和中醫文化。
劉譯本譯者劉國輝教授出身中醫世家,熟讀中醫經典,常年久居英語國家,一直在當地從事中醫教學、中醫診療與中醫典籍英譯工作,具有深厚的知識底蘊、堅實的中醫知識基礎和豐富的診療經驗。劉譯本更傾向于深度翻譯,豐富譯文內容,提供諸多學術參考和診療案例供讀者思考和探討,呈現出中醫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便于研究型讀者進一步深入探究。
綜上,譯者在中醫術語的翻譯與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培養優秀的翻譯傳播人才應成為重中之重。目前中醫翻譯復合型人才缺口巨大[11],今后應著重培養能服務于中醫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使翻譯工作者具備良好的譯寫能力、國際傳播能力、合作能力及新技術應用能力[12]。
譯介內容受到譯者主觀認知等因素的影響,體現出譯者對原作的甄別和選擇,具體體現在對詞法句法的處理和翻譯方法的運用上。
例如:①原文中“脾家”指五臟中的脾,屬陰,具有藏而不瀉的特性,病理上多表現為虛寒之證。李譯主張借用西醫術語將其譯為spleen,簡單直接,易于受眾理解。劉譯則是the yang of spleen,這是因為歷代注家大多認為①原文是指脾陽充實,清陽得升,濁陰得降,驅逐腸中腐敗穢濁之邪外泄之意[13],劉譯顯然是突出了“脾陽充實”的含義。此譯法能夠揭示中醫術語的深層次內涵,深化讀者對中醫理論的認識,有助于突出中醫術語與西醫的不同之處。
①原文:……以脾家實,腐穢去故也。(278 條)
劉譯:…because the yang of spleen recovers and the…[13]
李譯:…because the spleen is strong…[14].
素病類患者即長久或經常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可采用意譯、直譯、添加注釋的方法。②原文中“喘家”指素有喘病的人。此類患者往往新感中風,新感引發素喘,故用桂枝湯解肌祛風[15]。劉譯借用西醫術語asthma,使用定語從句進行解釋性翻譯,ordinarily 突出了“喘家”的素病類特征;李譯也借用西醫術語asthma,用方括號添加注釋表示suffering from 為譯者自加,The patient…asthma 與原文“喘家”形式上高度一致。
②原文:喘家作桂枝湯……。(18 條)
劉譯:In a patient who ordinarily has asthma,panting is induced[by invasion of wind-cold]…[13].
李譯:The patient [suffering from]asthma can be treated by Guizhi Decoction(桂枝湯,cinnamon twig decoction)…[14].
③原文中“亡血家”是指平素患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的人。劉譯使用定語從句進行意譯,frequent 將“亡血家”的慢性疾病特征體現出來。李譯借用西醫詞匯hemorrhage,更容易引起國外讀者的文化認同。
③原文:亡血家,不可發汗……。(87 條)
劉譯:The promotion of sweating should not be performed in the patient who suffers from frequent and heavy loss of blood[13].
李譯:[Patient with]hemorrhage cannot [be treated by]diaphoresis…[14].
體質偏頗類患者術語“虛家”“虛弱家”,均指平素身體虛弱之人。以“虛家”為例,該術語泛指各種虛證,不論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都禁用攻伐之劑[16]。對于其內涵,“一從氣血虛釋之,一從脾腎陽虛立論,均有道理”[17]。④原文中劉譯yang deficiency 突出強調的是“陽虛”。李譯用方括號讓讀者明白[syndrome/pattern]為譯者所加,利于補充出條文蘊含的基本醫學信息。
④原文:……虛家亦然。(330 條)
劉譯:…due to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13].
李譯:…so is deficiency[syndrome/pattern][14].
現病類患者是指正患有某種疾病的人,“風家”歸屬此類。但是,學界對“風家”內涵尚有爭議:一解“太陽中風患者”,二解“易患太陽中風證的人”[17]。方有執指出:“風家,謂中風之病也”,而程應旄則認為:“以其人原有宿風,所謂風家是也。”[16]在⑤原文中,劉譯主張后者,譯文for a long time 呈現出素病類患者患病時間的持續性,并添加注釋論證了大部分學者都持類似觀點。李譯則從前者,且沒有拘泥于原文“風家”的語言形式,而是將其內涵融入整個句子。
⑤原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條)
劉譯:The patient who had zhong feng syndrome for a long time but does not feel refreshed,though the exterior condition has resolved,will completely recover in twelve days[13].
李譯:The disease caused by wind will heal in twelve days [when]the external is resolved but [the patient still feels]uncomfortable[14].
兼證類患者“冒家”指經常自覺頭目昏眩,神識不清,如物蒙蔽之人[16]。⑥原文中劉譯利用上下文語境,對該術語進行解釋性翻譯。as if 一句形象地類比了“冒”字含義,利于讀者理解“冒家”本質;李譯較簡潔,直接借用西醫術語dizziness,易于讀者理解基本含義。
⑥原文:冒家汗出自愈……(93 條)
劉譯:The patient suffers from a cloudy and dizzy feeling in the head and eyes as if they are covered by something.The patient who has these symptoms and signs will automatically recover after sweating[13].
李譯:[If the patient with]dizziness perspires,[the disease will]heal spontaneously…[14].
在中醫譯介活動中,受眾分屬不同的社會群體,有專業讀者和普通讀者之分[18],譯者應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采用靈活的翻譯方式,(以)增強受眾的認同感”[19]。
劉譯讀者定位于專家、學者、教師及一些具有一定中醫基礎的學生。譯文沒有停留于翻譯術語本身,而重在闡釋術語背后的深層次知識與文化,同時還將與術語相關的背景知識、學術爭議問題附于譯文后進行充分闡釋和深入討論,以供專業人士進一步查詢和研究。李譯讀者定位于初學者,其多借用西醫術語,譯文簡潔明了,淺顯易懂,易于初學者理解。
“傳播媒介是連接傳播者與受眾的紐帶”[20],包括出版社、電視、廣播等。李譯和劉譯主要是通過出版社將中醫術語譯介海外,前者由三聯書店出版,后者由海外出版社Singing Dragon 出版。相較于國內出版社,“中國典籍譯本的出版應選擇傳播對象國出版社為佳”[21]。Singing Dragon 成立于1987 年,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分銷商遍布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非洲等多個地區,已出版諸多有關健康、太極、氣功、醫療保健方面的權威著作,影響較大。因此,今后應“積極尋求或依托國家的政策支持,主動聯合海外資源促進文化傳播及交流”[22]。
另外,在數字時代背景下,譯介途徑也應多元化,一些新媒體如微信、TikTok、YouTube 等也可以承擔起中醫藥文化傳播角色。例如,李子柒在YouTube 上的短視頻中不乏一些宣傳中國傳統膳食養生文化的故事,深受來自世界各地粉絲的喜愛。可以說,新媒體平臺必將成為有效推動中醫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之一。
“譯介效果就是譯作的傳播效果,即譯介受眾對譯作的接受”[23]。受眾接受譯介內容,譯介就有效果,否則就達不到效果[24]。中醫術語的譯介效果首先取決于特定受眾的反應。為了達到理想的譯介效果,譯者一般根據受眾選取相應的策略和方法。李譯本適合初學者,考慮到受眾的知識水平層次,傾向于使用西醫術語幫助讀者理解中醫術語基本信息,從而引起讀者進一步了解中醫的興趣,有助于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
衡量中醫術語譯介效果的另一個維度是社會影響。據圖書銷售網站Amazon 顯示,劉譯本暢銷多國,全獲五星評價[25]。該譯本還在澳大利亞Abbey’s Bookshop官網出售。該書店成立于1968 年,總部位于悉尼,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體。可以說,該譯本雖出版不久,卻已經在海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力。
中醫術語的譯介離不開對譯者、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及譯介效果各環節的把控,只有把控好每一個環節,才能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對于未來的中醫術語譯介工作,應該多方合力培養從事中醫翻譯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重視受眾群體差異,創新性地拓寬譯介渠道,及時評估譯介效果,構建出適合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譯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