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與時俱進,迎合教育改革需求。深入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知識應用能力成為“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重要立足點。為了更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基于“雙減”背景探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以期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乙安靜(1983—),女,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小學數學作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都具有促進作用。為了提高小學數學作業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學生真正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筆者基于“雙減”背景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進行研究,以期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設計分層化作業
“雙減”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強調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針對題量大、難度高、重復性強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采取分層設計作業的策略,有效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根據分層教學理論,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是存在差異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合理開展分層教學,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同理。
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應先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然后,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由于數學學習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發展過程,因此,教師可通過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設計作業時,對于高層次的學生,教師可設置拓展性問題,以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可設計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對于低層次的學生,可設計基礎性的題目,幫助他們理解數學概念。以小學四年級的乘法運算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分層作業。
1.高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
題目1:計算下列各題。
(1)685×8=
(2)936×7=
題目2:思考題。
(1)一根木頭長6米,每米需要切成2段,共需要切成幾段?
(2)老師有48本書,每本書有16頁,所有書共有多少頁?
2.中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
題目1:計算下列各題。
(1)376×4=
(2)489×5=
題目2:填空題。
(1)682×8=
(2)728×7=
3.低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
題目1:計算下列各題。
(1)483×2=
(2)675×3=
題目2:選擇題。
選擇正確的答案:
(1)372×4=1488/1794/1482
(2)426×3=1278/1269/1359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教師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制”了難度適中的數學作業,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確保學習效果。
二、設計彈性化作業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義務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要求小學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設計彈性化作業,遵循個性化原則、漸進性原則和應用性原則,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設計彈性化小學數學作業,第一是要設計多樣化的題目類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設計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題目,既要設計能鞏固知識基礎的基礎題型,又要設計拓展性的題目,鼓勵學生進一步挑戰自己。第二是要設計綜合性問題。教師可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設計跨學科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
教學幾何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可采取彈性化設計策略,設計如下數學作業。
(1)多樣化的題目設計。除了基本的幾何形狀識別題,還可增加拓展性的幾何問題,如利用圖形進行推理和運算。
(2)綜合性問題設計。設計復雜的幾何問題,比如,如何在已知長方形的面積和一條邊的情況下,求出長方形的四條邊長。
三、設計情境式作業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強調數學作業設計的情境性,通過設計情境式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促進學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相關數學概念。
情境性設計策略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的應用,一方面能夠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比如,教師可在設計問題時,加入購物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計算商品價格和找零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元素融入數學作業中,以此突出情境性設計,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例如,設計一份數學拼圖作業,讓學生通過開展拼圖游戲來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情境:小明去超市購買水果,他手上有一張100元的紙幣,請你幫他計算他可以購買哪些水果,以及找零的金額。
作業設計:設計一張商品價格表,列出各種水果的價格,要求學生合理選擇水果,計算出商品總價和找零金額。
情境式作業設計思路:通過創設購物情境,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加法、減法)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購物行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小學數學作業的情境式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加深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以上案例只是情境性設計策略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的簡單應用,教師還可挖掘更多情境性作業設計策略。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需要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數學作業情境,鼓勵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分析并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
作業的開放性設計是一種有助于開發學生思維的設計思路,突出作業設計的創新性、開放性和靈活性,能夠拓寬學生的問題解決思路,使學生掌握多種問題解決策略。
開放性的數學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有多種解題思路或解題方式的題目,并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策略解答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創造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在作業設計中引入創新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設計關于幾何圖形的作業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自由設計一個新的幾何圖形并為其命名。教師要提供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
再如,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了如下開放性作業。
問題:假設你的房間是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是15m?,你能否畫出一個與房間面積相等的長方形,但它的形狀不能和房間相同。
設計意圖:這份作業要求學生在一個框定的范圍內自由發揮,考查學生對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設計游戲類作業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作業應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可在設計作業時引入趣味游戲、數學競賽等元素,提升數學作業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可設計一道通關游戲類型的題目,要求學生通過一層一層解決由易到難的數學問題,最終獲得游戲的“通關密碼”,順利解決數學問題,提升數學綜合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設計游戲類游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撲克牌,為學生設計一道游戲類題目。
小明背對小亮,讓小亮按下列四個步驟操作。
第一步:分發左、中、右三堆牌,每堆牌不少于兩張,且每堆牌的張數相同;
第二步:從左邊一堆拿出兩張牌,放入中間一堆;
第三步:從右邊一堆拿出一張牌,放入中間一堆;
第四步:左邊一堆有幾張牌,就從中間一堆拿幾張牌放入左邊一堆。
這時,小明準確說出了中間一堆牌現有的張數,你認為中間一堆牌的張數是( )。
這樣的游戲類作業既能夠增加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確保作業的提質增效,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
六、設計實踐類作業
為有效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可以設計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回顧、應用課堂所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計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等。
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這么一道題目:觀察周圍的環境,找出三個長方形區域,計算每個區域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這份作業脫離了書面作業的限制,能夠以其靈活性和實踐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選擇不同的長方形區域進行測量和計算,從而培養數學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動手制作學具,促使學生動手探究,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比如,指導學生動手制作數學計數板。教師需事先準備多個長方形的木板或紙板,分發給學生。學生要按照步驟將其剪成若干個小格子,每個小格子內都寫上一個數字。最后,用細繩將數學計數板的每個小格子固定住,這樣就可以制作出一個簡易的數學計數板了。
通過制作這些學具,學生可以有效鞏固、深化所學知識,所制作出來的學具還能為學生所使用,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朱玉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6):77-78.
[2]雷素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3):35-37.
[3]鄭春仙.“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36):81-82.
[4]李芳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探究[J].教師,2022(9):51-54.
[5]戴子.小學數學微實踐作業設計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8):59-61.
[6]牛玉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與優化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5):48-50.
[7]林瑞萱.“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實踐作業設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2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