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瑩瑩
當前,學校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德”與“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對人們的行為習慣有著一定的約束力。《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環節。幼兒園時期是幼兒思想發展的基礎階段,教師應重視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而非遺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如何將非遺文化應用于幼兒德育中,提高幼兒德育質量,已成為幼兒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非遺文化在幼兒德育中的應用進行探索,以期為幼兒園非遺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運用非遺元素,營造德育氛圍
在實施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學環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要重視對非遺文化環境的創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文化學習空間和機會。
(一)融非遺文化符號于園所環境之中
幼兒園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融入豐富的非遺文化符號,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園的辦學品位,彰顯園所本化特色,還能夠充分發揮非遺文化的育人功能,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幼兒園可以建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長廊、空間等,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讓幼兒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趣味性。例如,幼兒園可以利用中國結、剪紙等傳統非遺藝術作品來裝飾活動空間,讓幼兒體會非遺文化的魅力。
(二)融非遺文化于教室布置之中
教室是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幼兒園在布置教室的過程中融入非遺文化元素,打造具有非遺文化特色的主題教室,能夠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幼兒園可以以“我的教室我做主,我是小小設計師”為主題,組織教師將活動室、走廊、操場劃分成不同區域,由不同班級負責。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剪紙、繪畫等藝術表現形式裝飾自己班級負責的區域。在教師的幫助和帶領之下,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體現主人翁意識。同時,在布置班級集體區域的過程中,幼兒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得到強化。
(三)融非遺項目于環境創設之中
幼兒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在幼兒教育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節日的基礎上,幼兒園可以與社區合作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幼兒近距離體會非遺文化項目的魅力。幼兒園可以將幼兒喜聞樂見的傳統節日與非遺文化項目相結合,在社區和家長的共同配合下,為幼兒打造溫馨和諧的非遺文化學習空間。例如,為了讓幼兒充分了解、體會端午節的龍舟文化,筆者所在幼兒園與社區龍舟隊合作,邀請他們到園表演,向幼兒講解龍舟文化的歷史由來,示范劃龍舟的動作,并讓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親身感受劃龍舟的樂趣,進行“迷你賽龍舟”活動。
實踐證明,良好的德育氛圍對幼兒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在非遺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借助非遺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二、借助非遺資源,豐富德育活動
(一)借助非遺資源,開展區域活動
在布置活動空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土特色,選擇合適的材料。例如,教師可以以剪紙為主題,設置“剪出創意”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剪刀和不同材質的紙張;以農耕文化為主題,設置“繪出耘彩”活動區域等。
(二)借助非遺資源,開展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將本土民間藝術資源與教學主題相結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剪紙藝術作為一項非遺文化,歷史悠久,地域色彩濃厚。教師在帶領幼兒開展剪紙活動時,可以結合當地剪紙的特點,對剪紙技巧、剪紙材料的選擇等要素進行創新。這樣一來,幼兒不僅能學習自由剪、連剪等基礎技巧,還能學會多層次折疊、團花等高難度技巧。
(三)借助非遺資源,開展節日活動
傳統節日文化是開展非遺教學的有利資源。例如,編織工藝是我國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竹編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造型樸實大方、雅俗共賞的特點。筆者所在幼兒園在課程設計方面,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讓教學內容貼近幼兒日常生活。在活動中,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選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如毛線、麻繩、皺紙、牛皮紙等,帶領和指導幼兒學習不同的編織方法,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編織的魅力。同時,筆者所在幼兒園將編織活動與傳統節日相結合,如在春節期間開展了“小手編織新春”主題活動,帶領幼兒學習編織紅色手環、中國結等裝飾物;在國慶節開展了“愛在童心·祝福祖國”手工制作活動,充分將節日文化與非遺文化相結合,讓幼兒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三、傳承非遺文化,增強德育效果
(一)在體驗中了解本土文化
體驗式學習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在引導幼兒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以此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例如,“妝糕人”不僅是民間藝術的一種,能夠體現福建地方特色,還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文娛生活的不斷豐富,“妝糕人”逐漸消失在福建本土生活之中,幼兒對“妝糕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師可以在引導幼兒制作“妝糕人”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德育。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最佳驅動力,幼兒只有對“妝糕人”產生一定的興趣,才會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從幼兒的認知特點來看,要調動幼兒對“妝糕人”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引導幼兒參與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要提前為幼兒準備糯米粉、傳統大米粉、調色素等材料及適合幼兒使用的小器具。教師可以先向幼兒展示一些“妝糕人”的成品,盡可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接著,教師應為幼兒講解簡易的制作過程,并在課堂中為幼兒的創作提供指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能夠按照一定比例,將糯米粉與大米粉進行混合,并攪拌成團狀。隨后,教師統一操作,將面團煮熟后放涼,并指導幼兒對面團染色。最后,幼兒便可進入正式的“妝糕人”創作階段。考慮到“妝糕人”材料的準備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教師可以適當省去部分制作環節,事先為幼兒準備好各種顏色的面團,以便幼兒直接利用面團進行自由創作。另外,對于一些制作工藝較為復雜的“妝糕人”,教師可以適當放慢講解速度,一邊操作,一邊觀看幼兒的操作過程,及時幫助幼兒進行調整。以“捏”這一動作為例,雖然該動作看似簡單,但如果幼兒沒控制好力度或是用力的方向不對,最后捏出來的效果將無法達到預期。教師在給幼兒講解創作方法時,需放慢速度,邊做邊展示,以保證每個幼兒都能夠掌握基本方法,控制好力度。
(二)在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
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向幼兒傳遞道德觀念。在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很多項目需要小組合作完成。這種活動模式能夠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其學會與他人合作。
例如,在藝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妝糕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導幼兒親手制作,掌握“妝糕人”的基本制作流程,學會自主創作“妝糕人”。在剛開始學習“妝糕人”的創作方法時,大部分幼兒能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之下順利創作出簡單的花鳥魚蟲形象。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幼兒需要創作的“妝糕人”的形象也更加復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幼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妝糕人”形象的創作,使其從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在分小組創作“妝糕人”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相互觀察彼此在游戲過程中的神態、動作等來設計“妝糕人”的形象,將“妝糕人”捏出不同的形狀。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能夠鍛煉幼兒創作“妝糕人”的能力,還能引導幼兒積極與同伴合作、交流,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
又如,教師可以讓幼兒了解竹編作品的制作過程,引導幼兒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非遺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許多傳承人的行為、思想理念體現出了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這些榜樣,幫助幼兒認識道德價值。幼兒可以學習非遺傳承人對待竹編的嚴謹和認真態度,形成尊重傳統文化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道德素養。
結語
非遺文化在幼兒德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但是其具體實施需要幼兒園教師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滲透德育提供更多的有益支持,從而達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八幼兒園)